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变化情况大、破坏力强的天气,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冰雹、雷电大风、龙卷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破坏性很大.在进行地面测报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强对流天气,在进行强对流天气的测报过程中,必须采用与日常天气不同的测报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强对流天气时地面测报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为例,探讨了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的判定标准及其综合危险度评价模型。利用19812014年重庆市5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资料,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按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分2个层次,评价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综合危险度,并根据百分位法确定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综合危险度等级。结果表明:根据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判定标准,重庆市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分为区域性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区域性大风冰雹、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大风和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等4类,它们的综合危险度与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每一种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强度和覆盖范围呈正比。重庆市5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综合危险度的评价结果客观、准确性较高;评价方法简单易行,可满足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灾后快速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为例,探讨了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的判定标准及其综合危险度评价模型。利用1981~2014年重庆市5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资料,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按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分2个层次,评价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综合危险度,并根据百分位法确定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综合危险度等级。结果表明:根据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判定标准,重庆市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分为区域性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区域性大风冰雹、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大风和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等4类,它们的综合危险度与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每一种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强度和覆盖范围呈正比。重庆市5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类型组合综合危险度的评价结果客观、准确性较高;评价方法简单易行,可满足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灾后快速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赵维梅 《农业与技术》2013,(10):189-189
强对流天气对于人类的工作与生活影响极大,而在平常的天气测报中也不免碰到强对流天气,所以如何在强对流天气中做好地面测报工作成为天气测报员的又一挑战,文章将对几种常见的强对流天气状况下的地面测报工作提出处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强对流天气具有突然性、剧烈性和破坏性,强对流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影响,就需要气象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预报措施来进行预防。本文简单分析了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做好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强对流天气来势猛、历史短、危害严重,而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基于此,总结近些年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春娥  牛乐田  胡伟  张亚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998-13000
通过对2013年7月31日夜间咸阳市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高、低空环流形势的有利配置密切相关,高低空干湿区的重叠对强流天气落区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高低空急流是触发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潜势不稳定能量;地面场上辐合区形成及冷空气的入侵,非山区站风速的突增,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预示作用;超级对流单体的增强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带状回波的发展,增强引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最后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2000~2005年湖南省内244个强对流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湖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72%的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夜间,其中冰雹、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山区的频数大于平原,而大风在平原地区出现平均频数大于山区。通过分析强对流天气个例各气压层形势场的特点,结合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将湖南省内强对流天气划分为5种类型:地面冷锋型、副高边缘型、地面倒槽型、静止锋型、东风波影响型。  相似文献   

10.
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气象系统中,增加了测报的难度。由于强对流天气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较大。因此,要掌握各种强对流天气的测报要点。基于此,重点对雷雨、龙卷风等几种强对流天气测报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做好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建议,提高强对流天气测报和地面气象测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M5模式资料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模式资料,对强风暴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揭示出强风暴云体内部动力场的结构特征,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纳丽佳  蔡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30-10735
利用micaps资料、区域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12年8月13日发生在滇中玉溪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历时短、雨强大、受灾重、突发性强,是由台风低压倒槽西移和地面辐合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扰动诱发的;地面到中低层小温度露点差、低层偏南暖湿气流辐合和强潜在不稳定能量、位势不稳定为强对流过程提供了所需的水汽和能量条件;过程中有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和中尺度雷暴高压活动,强对流发生地上空近地层强水汽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维持时间短.雷暴高压对应有其影响地近地层有水汽辐散和逆风区回波;灾害性大风、冰雹发生在最强回波、最高回波顶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呈跃增之后,短历时强降水则发生在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维持时.  相似文献   

13.
整理分析岳阳2019年3月20—21日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产品,应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及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不稳定能量积聚,19—20日地面倒槽发展,南风强盛,岳阳市前期地面升温明显,最高气温达到28℃以上;500 hPa中高纬为多波动型,湖南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850 hPa四川、贵州交界处有低涡形成,中低层切变移动影响岳阳,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南下,斜压锋生,触发对流发展;中低空西南急流建立,来自孟加拉湾的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动量输送,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低层上升运动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热力条件;此外,垂直上升运动的大值区与强对流发生时段对应较好,K指数、沙氏指数及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已达到岳阳出现强对流和短时暴雨指标;在强对流预报中,不仅要考虑大尺度环流及特征物理量,也要考虑地形对降水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英杰  曹兴锋  朱义青  王庆华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67-16870,16877
[目的]研究临沂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方法]综合利用MICAPS常规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自动站、MM5模式产品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及鲁东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并从中找出一些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结果]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的影响;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以及高空干冷、低层暖湿,加上前倾槽的配置,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属于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回波,强回波区位于回波最前沿,对流发展最剧烈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回波顶高超过11km,且伴随风暴单体的发展,不断有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大值区跳跃性生消,并存在明显的弱回波区;风暴单体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单体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表现出钩状回波特征。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前后不同仰角上径向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发现,径向速度场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有一些预兆性的变化。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改进MM5模式的初始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报效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度。[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甘肃罕见区域性冰雹成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06年8月2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罕见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过程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异常情况导致影响系统反常规西进引发的,当华北冷涡分裂的横槽经河套北部南下,与300 hPa急流、地面冷锋交汇时触发了强烈对流;降雹区上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卫星云图上有3个MCS;雷达回波图上有弓形回波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9年6月5日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空呈前倾槽形势且高低空具有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强大东北冷涡后部,贝湖阻高崩溃带来强冷空气南下;850100 h Pa呈一致的西北偏北干冷气流,河套东部上空925 h Pa存在切变线;地面能量积累明显且有2条明显复合线。高低空完美配合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危害大。山东、江苏境内海风锋导致的地面复合线对强对流可能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前期东北冷涡活跃和华东持续高温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分析合肥站雷达图发现,0.5°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上阵风锋出现时间与经过区域对应地面大风发生时间和发生地区有很好的指示,能提前2030min发布大风预警。  相似文献   

17.
潘志玲  王丹平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117-118,1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20—21日福建省三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属于暖区降水,降雹类型为暖平流强迫型。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水汽、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系统对强对流触发和维持有重要指示作用。对流云团回波特征明显,出现钩状回波、“V”型缺口和三体散射长钉。此次风暴单体强质心位于0℃与-20℃高度,利于雹胚发展,但对大冰雹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朝阳地区2011—2015年近10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观测资料,统计出强对流天气的易发区,并结合地形对易发区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游移入朝阳地区的强对流多在途经朝阳地区的行政边界沿线分布,当地新生的强对流易发区分布在朝阳境内山脉的迎风坡、山脉背风坡与沿河平原毗连地带、河流与丘陵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区。  相似文献   

19.
鹤岗市“7·28”暴雨成灾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T213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27~30日发生在鹤岗市的连续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对该次降水过程低空急流、温压场等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警报思路和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曾培培  孙菀  王静  边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07-212
利用天气图分析方法,通过MICAPS、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日驻马店的强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边缘的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横切、地面风场切变共同作用影响。强对流天气发生时段低层水汽辐合跃增,配合,在强对流区上空建立深厚的湿层。过程前期处在副高边缘,这为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不稳定的能量。同时大的CAPE值和 K指数,也体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