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富裕后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成为一种普遍愿望和趋势,于是出现了一股占用耕地建房热。多数建房户不注意旧房基翻新改造,政府又缺乏建房的统一规划,造成村庄盲目外延扩张,形成众多“空心村”导致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从当前农村村庄分布的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空心村”整治,做好村庄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张迅  司泽宽  彭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26-6927,6995
贵州地表起伏度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紧张,村庄整治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居住环境差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潜力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该研究通过预测贵州农业人口的变化规律及理论建设面积,结合现状村庄面积,得出新增耕地的潜力,并揭示各影响因素影响力的大小。结果表明:自2003年以来贵州各个地区农业人口一直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未来10年,农业人口将会继续减少,农村耕地整治潜力在20万hm2左右,人均新增耕地面积将达到0.018~0.022 hm2;高起伏地表条件下耕地整治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地方年财政收入和土层厚度。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09,(8):F0004-F0004
仙溪村位于义乌市上溪镇镇西5公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68户,742人,280亩耕地,两座小型水库。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林和水利资源优势,仙溪村以多种经营为主。近年来,仙溪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引导村民开辟多种途径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通过村庄全面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4.
以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现状和权属数据,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S4.0软件,分析不同耕地类型破碎化的内部差异性,为未来的土地整治及农业规模化经营服务。结果显示,耕地的权属破碎化大于自然破碎化,总体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沟坝地坡耕地沟川地梯田;空间分布上呈现为:梯田大面积集中于北部村庄,沟坝地、沟川地沿沟河呈条带状延伸,坡耕地则呈小片状分散布局;耕地适度破碎化益于水土保持,辩证地分析各耕地类型破碎化的影响效应利于土地整治的开展;4种耕地类型的边界褶皱度低。该区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整治及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5.
选取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顺平县高于铺镇、腰山镇土地整治项目区为案例,应用数学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抽样调查法,在分析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村庄整治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以期对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近郊区空心村整治对于缓解特大城市用地矛盾、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冉义镇11个村(社)691份问卷,创新性构建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社会、生态、经济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村庄整治前空心化程度普遍偏高,整治前后有2个村由中度空心变为低度空心,有6个村由高度空心变为中度空心,有3个村仍保持中度空心不变。各村庄整治效益都有所提高,效益等级由中、差变为优、良,79.29%的居民对村庄综合整治比较满意。鉴于此,提出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实施创业补贴吸引人口回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以此来缓解土地、人口、产业的空心化现象,对于近郊区空心村的综合整治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地区主要的2大项目;且随着整治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在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8年以来,我国土地整治才进入综合整治阶段,强调不仅要增加耕地面积,也要将农地整治和村庄整治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整治理念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研究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厘清二者的互动机制,建立2个的互动关系。建立二者的关联指标,明确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在内容的交叉性、目标的一致性、资金互补性的相关性。基于关联指标的分析,对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存在紧密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量化表达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的整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村容的整治,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发展,浪费耕地;新农村建设应与"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整治旧村与规划新村等途径整治空心村,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姚建平 《新农村》2004,(10):3-3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兰溪市最近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基本工作思路,即“制定一个规划、突出两项重点、建立三级联络员、坚持四先四后、立足五方筹资、达到六无目标”,从而加快了村庄整治的进度,提高了村庄整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编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治规划,为灾后土地整治活动提供规划依据,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治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奠定基础.本研究对灾区土地受损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土地整治目标,对因地震灾害损毁的耕地、废弃建制镇和村庄用地、抢险救灾应急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等统筹做出了整理复垦安排,估算了土地整治投资,明确了土地整治重点,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林和明  蔺中  李金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85-2287,2309
鉴于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普遍不高,村庄用地布局缺乏规划,环境质量较差等现状,系统分析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影响因素,详细制定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测算方法,据此得出相关测算结果,为广东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和城镇化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东营市初家村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解译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模型(SOFM)进行农村宅院综合分类,并提出各类宅院利用建议,以期为各类宅院优化利用、村庄整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初家村宅院类型综合影响因素包括宅院经济、人口、建筑、结构性及占地等5个方面,宅院综合类型有非农高收入、非农中收入、中收入高利用、低收入高利用和低收入老龄等5类宅院,提出村庄保留情景下非农低效利用住户到城镇落户、有偿退出宅院、宅院继续利用,兼业、农业住户宅院整治、改造利用,老龄宅院改造为绿地或复垦为耕地,以及村庄整体迁入新型社区情景下较高质量宅院继续利用、老龄宅院复垦为耕地等。  相似文献   

13.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策略。结果表明:MCR差值≤0表示生态适宜性较强,差值>0表示建设适宜性强,按照MCR差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土地利用适宜性方向;在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约束下,将研究区划分为小杂粮生产示范区、林草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开发区、宜居核心整治区4类整治区,面积分别为232.02、529.14、5.85、5.88 hm2。整治分区后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圈层夹散点的布局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生态适宜性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强,与当地生态环境本底相吻合。研究表明,应用MCR模型实施土地整治分区,符合集聚提升型村庄发展要求,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居住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充分保护、产业发展有保障的目标,为村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分区土地整治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村庄权力结构视角下的“空心村”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心村"整治需要将村庄内部结构纳入其讨论框架和研究范畴,而不应单纯强调诸如政策、资金、技术等村庄外部环境支持。采取新的研究视角,着重考察"空心村"整治与村庄权力结构的关系,以及村庄权力结构对"空心村"整治的影响及其表现。研究分析发现,"空心村"整治与村庄权力结构两者具有内在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村庄权力结构良性互动对"空心村"整治的影响。最后,就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整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近年来,临安市的村庄整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五年,如何贯彻省市关于村庄整治“提升扩面”的要求,实现绝大部分行政村通过整治改变面貌这一目标,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张传伟  陶亮亮  吴灿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1):190-196
为提高耕地整治潜力测算的科学性、从数量、质量与生态 3 个方面构建了县域耕地整治潜力多因素评 价体系、并采用改进信息熵确权方法与指数和法对盘山县耕地整治潜力进行定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 Nat ur al Br eak分级方法将盘山耕地整治区划分为 5级潜力区; 分析了不同潜力区耕地整治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整治顺序、为 盘山县开展耕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也可为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空心村整治是解决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区土地资源闲置、空废及低效利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符合平原农区地域功能特点的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是实施平原农区空心村整治工作的基础与依据。本文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为基础,基于平原农区的地域特色及优质耕地保育与现代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了涵盖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经济社会可行性等影响平原农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释放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构建了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禹城市的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整治可行性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乡镇的整治迫切性修正系数处于0.18~0.96之间,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处于0.69~0.84之间,整治可行性修正系数处于0.11~0.77之间;(2)禹城市空心村整治的理论潜力及现实潜力分别为3 517.86 hm2和1 853.18 hm2,新增耕地系数达16.89%。近期空心村整治需重点挖掘市中街道、十里望镇和房寺镇的整治潜力,远期需加强其他乡镇村庄整治;(3)市中街道周围的农村居民点自然适宜性较低,可考虑将该区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建设用地,其他乡镇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耕地,提高综合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村庄整治规划在法规层面尚没有明确的规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方面,村庄整治规划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如何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定陶县半堤乡周庄整治规划为例,探讨了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办法,力求实现村庄的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出现的村庄建设程序混乱,缺乏与村庄布点规划相衔接的问题,提出在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从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建筑整治与建筑文化的保护、加强村庄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加快村庄整治进程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