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比较了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系统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河岸带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讨论了目前河岸带反硝化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国开展河岸带反硝化作用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土壤N_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N_2O的产生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影响农业N_2O产生的主要因素。农业土壤N_2O产生的主要过程有硝化作用(自养硝化作用和异养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目前研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5N示踪法和气体抑制剂抑制法;影响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N_2O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基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生物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探明五川流域内的农业土壤的反硝化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对其进行测定。通过3次试验测定,发现五川流域农业土壤具有较强的反硝化作用强度,在种植季节,土壤平均反硝化作用强度为0.1kgN·hm^-2·d^-1,最高达到0.6kgN·hm^-2·d^-1,其中蔬菜地反硝化作用强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反硝化作用同土壤的NO3^-含量、含水量、温度以及pH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是流域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五川流域农业土壤经由反硝化作用氮损失量占流域平均施肥量的16%,高于国内其他地区。针对五川流域的环境和农业经济特点,提出了控制反硝化作用的措施:在温度较低的夜间进行施肥灌溉宜以防止氮肥损失,用农村富余的厩肥代替化肥以减轻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同时加大节水灌溉力度。  相似文献   

4.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中氮素转化的两个重要途径,它们的研究为当前农学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样土壤呼吸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呼吸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土壤碳氮转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际反硝化作用与N2O释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根际反硝化作用及N2O的释放进行了综述。反硝化过程与N2O的产生及释放有密切的关系。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2O量不仅取决于反硝化速率,而且也取决于那些影响反硝化产物N2O/N2比值的参数。在植物根际这一特殊土壤区域中,反硝化作用受NO3^-,C及O2的综合影响,豆科作物根瘤是一个特殊的根际系统,根瘤菌的反硝化作用及N2O释放应引起更大的关注。植物根际不仅对反硝化作用产生影响,而且对N2O释放也起了重要的通道作用,特别是对渍水土壤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指出了一些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外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对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和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RRS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提高了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RRS根际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低于其亲本非转基因大豆和部分栽培大豆;RRS对根际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作用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RRS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根际土壤微牛物的数量和生化强度,并对根际土壤真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由此引起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当今重要的环境问题.采用遮光密闭箱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氮肥施用对小麦地N2O 释放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节里,高氮、中氮以及不施氮处理N2O 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71、2.42、1.97 gN·hm-2·d-1;尿素、硫酸铵、硝酸钾3种氮肥品种处理下,平均N2O 排放通量分别为2.42、2.14、3.13 gN·hm-2·d-1.小麦生长季节里,高氮、中氮以及不施氮处理平均反硝化速率分别为4.91、4.50、1.67 gN·hm-2·d-1;尿素、硫酸铵、硝酸钾3 种氮肥品种处理下,平均反硝化速率分别为4.50、3.68、5.29 gN·hm-2·d-1.氮肥施用明显促进了土壤-植物系统中N2O排放通量和反硝化作用,氮肥施用量水平和N2O排放通量、反硝化作用呈正相关.硝酸钾对N2O 排放通量和反硝化作用贡献最大,硫酸铵最小.研究还表明,小麦地N2O释放和反硝化作用与季节有一定相关性,温度较高季节排放量及反硝化作用明显,反之则较弱.  相似文献   

8.
正土壤反硝化作用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完整氮素循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国内外研究进展(一)影响因素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土壤反硝化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其发生条件、研究方法及产物组成上有很大的进展。一般认为pH值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二)发生要求反硝化过程通常用于描述氮氧化物(NO_3~-或NO_2~-)还原转化成氮气体(N_2O和N_2)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两种株型品种的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结果表明,施氮条件下不同株型品种的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存在差异,紧凑型沈农07425施氮处理的硝化作用强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最大值为齐穗期高氮处理,分别较低氮、中氮处理及PK和CK处理高18.87%、16.53%、60.29%和56.60%;而松散型秋光施氮处理以分蘖期低氮的硝化作用强度最大,较中氮、高氮处理高13.32%和3.05%,但比PK和CK处理小21.27%和27.37%。施氮条件下紧凑型沈农07425与松散型秋光的反硝化作用强度表现一致,施氮水平越高,反硝化强度越大。齐穗期反硝化作用强度最大,此时两品种施氮处理的反硝化作用强度分别比PK和CK处理高24.20%~63.04%和50.29%~77.90%。相关分析说明,不论紧凑型品种还是松散型品种,为减少硝化-反硝化氮素损失,应强调在拔节期追肥。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供水水平条件下对田间土壤反硝化作用进行动态研究。利用C2 H2能抑制反硝化作用的N2 ON2 的转化过程, 用气相色谱检测出土壤中释放出的N2 O 的量。结果表明,田间土壤含水量较大时的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比其它时期明显增加,不仅增强了田间N 素的气态损失,而且给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1.
王威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46-48
由于当今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污水脱氮已成为社会焦点,该实验就污水生物脱氮进行试验研究。实验采用SBR生物脱氮工艺,在常温,pH7.0~8.5以及控制其它一些常见条件下,试验确定最佳硝化和反硝化时间分别为3.5和1.5h,整个试验的脱氮效率在70%以上,其中好氧硝化段去除率就达60%左右。并且在实验其它数据的分析中,有迹象表明该实验中明显有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生态浮床池塘水体微生物对氮循环的贡献及其潜在驱动机制,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联合解析有无生态浮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循环功能差异。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与无浮床水体相比,浮床水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占主要优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浮床水体中C39、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栖湖菌属(Limnohabitans)、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期间,浮床水体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Chao丰富度指数显著升高(P<0.05)。甲基杆菌、热单胞菌(Caldimonas)和伯克氏菌(Bulkholderia)是浮床水体脱氮过程中关键核心微生物组。氮循环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铺设生态浮床后,浮床水体氮代谢活动能力显著增强(P<0.05),以固氮(nifH、nifD、nifK)、反硝化(narG、napA、nirS、norB和nosZ)和异化硝酸盐还原...  相似文献   

13.
原位生物修复脱氮墙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脱氮墙技术是一种高效、无能耗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脱氮墙技术的原理、影响脱氮墙系统的关键因素如外加碳源、脱氮效率、水力负荷等的分析,提出脱氮墙技术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池塘集约化单独饲养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方法]胡子鲇以放养密度20、30和40尾/m2放养于3口池塘中,150 d后分别比较3口塘中胡子鲇的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利润和投入产出比。[结果]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成本投入的效益转化率最高,养殖利润最大,利润达18.52元/m2,集约化养殖胡子鲇的放养密度以30尾/m2为宜。[结论]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0尾/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口对虾地膜精养池营养盐的时空差异状况。[方法]在两口对虾地膜精养池投放一定密度虾苗,选取不同时间段和取样点取水样,检测地膜精养池中营养盐的时空差异变化。[结果]虾池水质中磷酸盐、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369、0.393、0.775、0.525mg/L,均已经超过了富营养化的闽值,试验过程中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硝酸氮和氨氮到了后期有所缓和;整个养殖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各水层的营养盐差异不显著,而在水平方向上部分区域的营养盐则差异显著(P〈0.05),且各区域的营养盐含量大小排列顺序是C区〉D区〉B区〉A区。[结论]该研究为科学调控水质、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自身污染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目前精养池塘存在的问题和采用生物方法净化养殖水体的优势.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精养池塘水质常用的生物净化方法和一些相关的具体实例,指出因地制宜地将几种生物净化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水质调控效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营养物质的高投入导致了养殖水体自身污染严重,使得蓝藻频繁爆发,不仅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结构而且产生毒素威胁人类健康。蓝藻又称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和代谢机理与真核藻类截然不同。了解富营养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是研究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规模养殖场粪污多级处理模式下氮、磷削减规律及土地承载力不清等问题,以苏南水网地区一规模猪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污水经二级厌氧消化、三级沉淀池和水生植物塘逐级处理后氮、磷的去除特征,进一步核算了此模式下粪污实际农田可消纳量。结果表明:猪场全年粪、尿总产生量分别约为4 086.9 t和10 995.8 t,粪便收集率约为90.5%。收集的粪污中可利用的总氮(TN)和总磷(TP)量分别为183.12 t和148.97 t。粪污经过厌氧消化后TN和TP去除率小于25.3%和57.2%,进一步通过三级沉淀池处理后二者可去除80%以上,最终通过水生植物生态处理后二者去除率均达95%以上。养殖废水经过多级处理工艺,可大幅提高其农田消纳量,降低粪污处理成本,特别适用于集约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土地资源有限地区的畜禽养殖场。  相似文献   

19.
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玻璃缸、水泥池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关键技术,为克氏原螯虾工厂化育苗研究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方法]设置不同克氏原螯虾投放密度(40、30、20尾/m2)、雌雄配比(4∶1、3∶1、2∶1及全部投放雌虾)二因素对比试验,通过"强化培育、冲水刺激、遮阳控光"等诱导手段,诱导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结果]经过59 d的试验,各试验池亲本虾成活率在50%~93%,总体成活率为71%;各试验池亲本虾抱卵率在64.0%~84.7%,总体抱卵率达76.9%。二因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亲本虾投放密度以40尾/m2、雌雄搭配比例以4:1较为适宜。[结论]在玻璃缸、水泥池等无土水体中,克氏原螯虾可以正常产卵、抱卵、孵化虾苗,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于水蕹菜生长旺盛的8月份定期抽样测定了两个精养池塘(1号池和2号池)水蕹菜在第一次收割后的株重、整株长、新生芽数、最长芽的长度及其周长.结果表明:8月份1号池和2号池水蕹菜每株日增重平均值分别为:0.74g.d-1和0.72g.d-1,平均每日每株整株高分别增加0.32cm.d-1和0.25cm.d-1,平均每株每天新生芽数分别为0.38个和0.28个,而平均每天每株最长芽的芽长分别增加0.69cm.d-1、0.66cm.d-1,芽周长分别增加0.12cm.d-1、0.12cm.d-1.同时,对两个池塘氮磷浓度进行测定,找出氮磷浓度和水蕹菜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尽管两个池塘氮磷浓度有差异,但其对两个池塘水蕹菜生长速度几乎没有影响.这说明当营养物质水平处于水蕹菜生长时可耐受的限度之内时,其浓度的高低对水蕹菜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