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 1 000 m2 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 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 2 号 - 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 南海 2 号 -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 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 105d 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 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 +-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 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 TN 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 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 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6.83~18.65 μg/L 和 5.34~16.24 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 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 NH4 +-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 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 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  曹守花  刘汝建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37-139,前插1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黄鳍鲷挂牌标志放流和流刺网探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厦门湾黄鳍鲷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于2011年在厦门五缘湾增殖放流97万尾黄鳍鲷苗种,其中放流标志黄鳍鲷苗种15 036尾.结果表明,一年标志鱼回捕率为0.612%;放流标志鱼主要回捕海域为厦门湾大离浦屿—后田—刘五店—欧厝—小嶝岛邻近海域;放流黄鳍鲷在海区的生长情况良好,平均生长速度约0.56 g/d;经1 a时间,放流黄鳍鲷平均尾重约0.27 kg,形成资源量约263 t,形成捕捞产量约1.61 t;从2006到2011年每年进行增殖放流,结果使厦门湾黄鳍鲷种群的相对资源量比例提高了约3.83%.表明,黄鳍鲷增殖放流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引起黄鳍鲷眼球充血、肝肾肿大等病征的病原菌。[方法]从发病黄鳍鲷肝肾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NA基因测序进行鉴定,测定分离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分离菌株敏感的抗生素。[结果]经鉴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引起此次黄鳍鲷发病的病原菌,其对黄鳍鲷的LD_(50)为5.0×10~3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相似文献   

6.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相似文献   

7.
红鳍笛鲷网箱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鳍笛鲷俗称“美国红鱼”,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温热带海区。其特点是个体大、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是福建尤其是平潭县沿海目前海水网箱养殖业引进的优良新品种。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海水网箱养殖,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一、生活习性  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真鲷亚纲)、鲈形目、鲈形亚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部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米~100米,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  相似文献   

8.
芮翔 《新农业》2022,(4):59-61
黄鳍棘鲷也称为黄脚立或者立鱼,其体长呈椭圆形,侧扁且背面狭窄,腹面钝圆.黄鳍棘鲷属于热带、温带的杂食性栖鱼类,在红海、阿拉伯海沿岸以及中国近海都有分布,喜沙泥底质的水域栖息.黄鳍鲷的幼鱼期都是雄性,生长3~4年转为雌性.9~11月是产卵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较快,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台湾农业探索》2005,(2):37-37
台湾水产试验所2005年1月发表黄鳍鲔的人工养殖技术成果。该所生物技术组前后耗费2年多时间,成功将黄鳍鲔的幼鱼从不到1公斤重养殖至30多公斤重的上市规格,这是台湾鲔类养殖技术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台湾在未来2~3年内就能达到完全养殖黄鳍鲔目标,从自行繁殖鱼苗到控制成鱼产量及品质,对台湾整体产业发展及海洋鲔类复育工作都具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该种鱼为温水性鱼类,适应性强,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其肉质嫩、营养丰富,近几年市场上畅销。简介黄颡鱼池塘无害化养殖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黄鳍鲷池养生长特性和饲养技术,单养黄鳍鲷的旺生长期Ⅰ龄,应用vonBertalanffy方程,求得人工饲养条件下其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248.1759「1-e^-1.0314(t+0.1483)」;Wt=469.2926「1-e^-1.0314(t+0.1483)」^2.8302。体重生长拐点于0.86龄处。进行288.2hm^2的河口近岸池塘单养和混养,单养周年平均单产7.3t/hm  相似文献   

13.
<正> 红鳍笛鲷俗称“美国红鱼”,是一种海水经济鱼类,原产于墨西哥中部。由于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畅销,是福建沿海目前海水网箱养殖业引进的优良新品种。经平潭县多年试养结果显示了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产量高、经济效益佳等优点。现根据该县近年来养殖经验结合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红鳍笛鲷学名叫眼斑石首鱼,属鲈形  相似文献   

14.
黄鳍鲷的池养生长特性及其饲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黄鳍鲷池养生长特性和饲养技术,单养黄鳍鲷的旺生长期Ⅰ龄,应用vonBertalanffy方程,求得人工饲养条件下其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248.1759「1-e^-1.0314(t+0.1483)」;Wt=469.2926「1-e^-1.0314(t+0.1483)」^2.8302。体重生长拐点于0.86龄处。进行288.2hm^2的河口近岸池塘单养和混养,单养周年平均单产7.3t/hm  相似文献   

15.
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rus Block.)俗称美国红鱼,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温热带海区.其特点是个体大,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生活习性 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部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100m,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礁等海区.每年3~5月集群繁殖,盛期4月,个体怀卵量可达100~170万粒.性喜垂直移动,黄昏和早晨多栖底层,白天和夜晚常浮游中上层,繁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海产卵,产卵后又返游深海觅食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研究了红鳍笛鲷幼鱼(体长37.40(±6.84)mm,体质量2.53(±1.30)g]的排空率与摄食率,以及在3种不同饵料(多齿蛇鲻肉糜、斑节对虾肉糜、海水鱼营养配合饲料)投喂下,其生长率、丰满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海水鱼配合饲料投喂下,红鳍笛鲷幼鱼的胃含物(占体重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动为GCW=-0.472T+4.222 (R2=-0.72),胃排空率为每100 9体质量0.472g/h,日摄食量为每100 9体质量(湿重)22.62 9,对配合饲料的食物转换效率为6.85%.红鳍笛鲷幼鱼的摄食具有一定的周律性,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饲喂18 d后研究发现,投喂斑节对虾肉糜的红鳍笛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58%/d,而投喂配合饲料组和蛇鲻肉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5%/d和1.22%/d.红鳍笛鲷幼鱼的丰满度在蛇鲻肉糜和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均有显著变化,而配合饲料组无显著变化.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的幼鱼成活率最高(90%),其他2种饲料投喂组受试鱼成活率较接近,分别为72.5%、75%.综合考虑,该生长期的红鳍笛鲷幼鱼适当投喂虾肉,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并保证在18:00时饱食为宜,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的基础上进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运动行为学研究,并构建设施化金枪鱼养殖技术体系,为后续开展金枪鱼深远海养殖和陆基循环水养殖推广打下基础。【方法】以驯化成功后的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化30 d)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运用水下摄像技术测定其全长—口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和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及不同生长阶段千年笛鲷的含肉率、肥满度、比肝重及其肌肉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笛鲷的含肉率差异极显著,肥满度、比肝重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较小,而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而言,其差异明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千年笛鲷。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随着鱼体的生长,其含肉率增加,肥满度和比肝重降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彩虹鲷又称红罗非鱼、红吴郭鱼,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克罗非鱼突变型的杂交新品种。其体色红艳,无黑腹膜,看似红鲷美丽可人,故名彩虹鲷。其肉厚刺少,含有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肉味既鲜嫩爽口,又可养颜润肤,是一种集观赏食补于一身的养殖优良品种,彩虹鲷具有体色鲜艳、食性广、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氧、易饲养、个体大、肉质好、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极适合农户小规模家庭池塘养殖。2005年,我们对彩虹鲷进行了池塘养殖,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彩虹鲷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 巴西鲷是我国1998年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巴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