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SMV SC-13株系群的抗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接种SC-13株系群的情况下,鉴定了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F2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的抗性,结果显示,科丰1号(P1)与F1全部表现抗病,南农1138-2(P2)全部表现感病,表明抗性为显性;F2群体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出现抗感分离,卡方适合性检测表明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比例,重组自交家系抗、感符合1:1分离比率.表明对SC-13株系群的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以Rsc-13表示.利用已建立的遗传连锁图对Rsc-13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将抗病基因Rsc-13定位于N8-D1b W连锁群上,并与抗性基因Rn1、Rn3、Rsc-7连锁. 相似文献
3.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对348份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七五”、“八五”鉴定出的抗源,各地推广品种及国外引进品种,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113份资源表现为高抗SMV3,占32.47%,113份表现为中抗,占32.47%,122份感病,占35.06%。抗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春作大豆区和黄淮海夏作大豆区,本实验南方大豆产区资源抗性较弱。高抗资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山西、北京以及美国和韩国。不同品种接种后的症状类型不同,表明症状反应是品种与株系互作的结果。国外引进资源接种后顶枯症状较多,表明症状反应和品种的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美国一些抗源对SMV3的抗性反应及抗性基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SMV 3号株系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简单序列重复技术(SSR技术),采用改良的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BSA法),对大豆品系中选95-5117(R)×HB1(S)的F5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接种SMV 3号株系鉴定抗性,并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表明:中选95-5117对SMV 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基因控制.用Mapmaker/Exp3.0b进行连锁分析,该基因位于大豆染色体组的F连锁群上,并获得了与SMV3号株系抗病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遗传距离分别为2.3cM和8.6cM.标记与抗病基因间的排列顺序和距离为:Satt114-2.3 cM-RSMV3-8.6 cM-Satt362.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 illiams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 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 相似文献
8.
大豆对SMV1株系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大豆产区危害较重的主要病害,本实验高抗SMV1株系黑农39为母本,高感SMV1株系品种合丰2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对F1、F2代接种SMV1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和抗病性遗传学分析,通过接种鉴定亲本F1、F2并代的抗性表现,证明,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决定的.利用RAPD技术在抗感池间寻找多态性标记,通过筛选引物,获得重复性最好的随机引物OPN11.并采用BSA法在黑农39和抗病池扩增出OPN1400片段,在合丰25和感病池扩增出OPN130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400和OPN1300.用该引物分析黑农39×合丰25的F2扩增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400/1300与黑农39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2cM. 相似文献
9.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研究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公主岭,136100廖林刘玉芝大豆花叶病为世界性大豆病害,流行广、危害重。1974年朝鲜南部出现了大豆花叶病毒坏死株系,由于没有抗病品种,造成全国性病害流行。1978年中国皖北阜阳地区大豆花叶病猖獗,150万... 相似文献
11.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ull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验品系总数的30.46%;高抗SC7株系的品系有80份,占20.30%;对SC3和SC7株系都表现高抗的品系有64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24%。如大豆新品系H20443、H21660、H22501、Y50574和Y52933等通过审定后用于大田的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对选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性来源分析可以发现,RT(抗病型)×RT组合获得抗病型后代品系的概率最高,其后依次为RT×IT(中间型)RT×ST(感病型)IT×RTIT×ITST×RTST×IT,后代品系出现抗病型概率最低的组合是ST×ST。这些结果可为大豆新品系的选育和抗病育种亲本的组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而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为筛选抗SMV品种,本研究采用摩擦接种法,以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3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17和2018年连续2年人工接种SMV3号株系,对其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349份供试材料中高抗6份,占总数的1.72%,分别为九农6号、铁丰18、黑农40、黄金塔、黑滚豆和丹东金黄豆;抗病20份,占总数的5.73%;中抗35份,占10.03%;感病264份,占75.64%;高感24份,占6.88%。抗病品种的相关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日数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度最高,为0.524 2,其它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大小顺序为:百粒重株高茸毛色粒色花色。本研究鉴定出的抗病种质资源,可以为东北春大豆抗花叶病毒病育种提供重要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4.
大豆资源对SMV株系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南京田间对我国约六千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的结果,5.3%对本地区SMV毒源群体具有较佳抗性;黄淮、长江下游等地区资源的抗性优于其他地区。从国内及一些国外资源中入选的56份材料经实验室鉴定,28份具有株系专化抗性,包括7份抗S_(?)、S_c、S_(?)、S_h4个株系,3份抗3个株系,7份抗2个株系,11份抗1个株系。其中11份既具良好田间抗性又具对江苏主要株系S(?)及S_c的专化抗性,可作为本地区抗SMV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5.
以对SMV-a株系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感染SMV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科丰1号接种SMV的早期,PAL和POD活性显著升高,SOD和CAT活性明显下降,相反感病品种1138-2和徐豆1号的SOD和CAT活性明显上升,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小于抗病品种,而1138-2的PAL活性则低于相应对照。 相似文献
16.
17.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导入外源DNA获得抗SMV大豆品系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导入抗SMV(大豆花叶病毒)的品种间、种间以及属间材料DNA,结合常规育种程序,培育出抗病丰产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抗性是遗传稳定的。与对照相比,在保证和提高原品种丰产水平前提下,水平抗笥明显提高,同一品系对SMV的Ⅰ、Ⅱ、Ⅲ不同毒系抗性水平有差异。讨论认为,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创造和培育抗SMV大豆种质和品种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