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直接测定了不同抗性的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和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组合不同,大豆叶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不同。抗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自由基含量增加,且一直高于相应对照的自由基含量;而感病品种则低于相应对照的自由基含量。本研究认为抗病品种叶片中增加的自由基在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抗病品种东农9674,东农1572和感病品种黑农39,东农95-165上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1号,2号,4号,6号,7号等5个生理小种,测定从接种到显症前与抗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的大豆品种接种不同生理小种的灰斑病菌后,PAL的活性分别从第6-7天起吴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相反感病品种从8-9天起P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说明PAL的活性与大豆抗灰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0.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辽豆1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辽豆15.  相似文献   

11.
大豆灰斑病菌小种与寄主间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生物间遗传分析方法,对60个抗大豆灰斑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材料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60个材料中存在10个限定性抗性基因与10个限定性毒力基因。抗灰斑病菌的10个抗性基因,分别分散在2,3,4,5,6,7,9,13,14,16组中。有6个材料,钢辐85-47,H9674,202,90037,钢8463-3Hood抗全部的10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2.
王德亮  阎晓东 《大豆科学》2000,19(2):126-130
本研究用人工接种方法探讨了大豆不同株龄及不同的叶龄和荚龄对灰斑病的反应。结果表明,株龄越大的大豆其灰斑病愈轻,反之则重。完全展开叶和正在扩展叶易感灰斑病,嫩叶(叶缘未分离)和老化叶不易感病。荚龄大于1cm的最易感病、病粒率高,0.5cm以下的荚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佳木斯地区1981-1994年间大豆灰斑病发生程度和相应年份的相关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5个非特殊灾变年份大豆灰斑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cM、6.5cM、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5.
以8个对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1号优势生理小种抗感性不同的野生大豆为材料,对接种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后野生大豆根、茎、叶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叶中PPO活性在整个病程均比相应对照增加,茎中PPO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高于对照,且根中PPO活性高于茎和叶的PPO活性增幅;感病野生大豆根和叶中PPO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以抗大豆食心虫的6份基因型和3份感虫基因型为材料,分析比较其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类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籽粒中类黄酮含量、荚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虫品种,抗虫和感虫品种间,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无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十五年来,垦区大豆栽培品种几经更新,变化显著。其趋势为:早熟品种比例增大;叶形变尖,茎杆变强,株型收敛;抗灰斑病能力趋强。品种的更新变化,适应了垦区生态条件,大豆栽培技术发展,以及商品市场的需要。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合丰25号在部分地区越区越期种植;缺少抗病品种和能突破低温限制因素的早熟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的间遗传学方法对哈尔滨中黑豆,长粒黑豆,小粒黑豆,磨石黑豆和连毛会黑豆与胞囊线虫1,2,3,4,5,9,12和14号生理小种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长粒黑豆品种与已知抗病因基因的Peking含有相同的抗病基因,哈尔滨小黑豆与PI90763含有相同的基因,小粒黑豆比PI90763多含抗大豆胞囊线虫14号小种的基因,磨石黑豆比PI88788缺少抗线虫14号小种的基因。连毛会仅含有抗线虫  相似文献   

19.
抗(耐)连作大豆品种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抗性强且丰产性较好的7个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和筛选抗(耐)连作大豆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抗线5号较其它6个品种出苗率高,根表胞囊线虫雌虫数量较少,产量最高,为2298kg/hm^2,各项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得也最好。合丰47的大豆根腐病和黑农48的叶部灰斑病发病程度最轻,但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