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在中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耕牛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根据湿邪来源不同,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乃六气中之一,为长夏之气,但一年四季都有,多因长期阴雨,厩舍潮湿,久卧湿地,久淋雨露,湿邪外伤由表入里而致病。内湿多是由于暴饮冷水,饥甚暴食,日久伤脾胃,脾运失健,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蓄积停滞而成的一种病证,故内湿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产物。按病因学说,外湿从外界而来,内湿为体内所生。湿邪多以内湿为基础,外湿仅为触发诱因。内湿为阴,伤其阳气,重浊粘腻,阻碍…  相似文献   

2.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六气之一,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客观规律,长夏之主气,但在反常时实为六淫侵害机体即为致病湿邪。耕牛因地面湿气上蒸,雨淋雾露侵袭,暴饮冷水过度,饥甚暴食,饲喂失调,日久损伤脾胃,脾运受阻,或湿郁生热,湿积生痰,聚痰为病。湿邪为病以内有湿邪遇外湿则诱发。  相似文献   

3.
人参败毒散治疗耕牛泄泻症张耀斌(甘肃省静宁县田堡兽医站743416)人参败毒散为治气虚外感证之主方。《医门法律·痢疾门》(清·喻嘉言)中提出治痢疾之“逆流挽舟”之法,方以“人参败毒散”为主而收捷效。详究痢疾之成因,总由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发。...  相似文献   

4.
耕牛湿证忌当虚治唐志义(安徽省旌德县三溪农技站242601)《抱犊集》载有:“湿症者皆因春雨连绵不止,或被大雨淋漓,或在湿地久卧,或受栏中湿气,日久透入肌肉,传肾经而得病。”湿是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湿多困脾,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  相似文献   

5.
《抱犊集》写道:“湿证者皆因春雨连绵不止,或被大雨淋漓,或在湿地久卧,或受栏中湿气,日久透入肌肉,传肾经而得病。”湿是阴邪,其性重浊、粘滞。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湿盛易伤脾,致运化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耕牛脘胀不饥,厌食不饮,小便短少,大便溏稀。又湿证多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常见四肢不灵、浮肿等症,临床上若辨证不  相似文献   

6.
耕牛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引起本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导致耕牛泄泻的因素是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其中以寒湿暑热为多见;其次,如饮食所伤、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因素均能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形成泄泻。该证若采用单一对症疗法,难以奏效,如单用中药治疗寒湿急性泄泻,药效较缓,易出现体液紊乱,酸中毒等,单用西药治疗暑热引起的泄泻,难以祛除病因。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中西药结合辩证施治,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1病理分型1.1寒湿、湿热泄泻主要是湿气入侵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最易伤脾,寒湿、湿热下注,至胃运…  相似文献   

7.
耕牛前胃疾病在整个内科病中占有很大比例,我县兽医对耕牛瘤胃臌气的治疗归纳为开“三门”和止酵。现整理如下。一、打开“前门”,促使瘤胃内气体通过口腔排出体外。方法是:将牛头抬高,用  相似文献   

8.
马类家畜的湿热郁阻中焦证,是夏末秋初的常发病。几年来,笔者应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颇获良效。治疗72例,治愈69例,治愈率达95.8%。其中马43例,治愈41例;驴25例,治愈24例;骡4例,均愈。(一)病机湿为阴邪,其性腻滞,易阻滞气机,损阳气。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湿邪为患,首困脾阳,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力,使患畜食欲减退或废绝,肠鸣泄泻。热为阳邪,其性炎热,夏秋之交,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耕牛不同化疗方案控制易感地带血吸虫病的效果,选择余干县东大河水系4块易感洲滩,随机分为实验区和对照区,分别实施易感洲滩为中心和归属村庄分层化疗方案。结果显示,2组试区耕牛感染率、感染度和洲滩感染螺密度、野类污染指数下降有显著性差别。结果表明湖沼地区实施以易感洲滩为中心的耕牛化疗能取得较佳的“净化”洲滩效果。  相似文献   

10.
1病因重役前后采食萝卜叶、野碗豆、豆科植物、霉烂草料、半干红苕藤、冰冻饲草;采食某些毒草;患其他脏腑疾病均可引发耕牛瘤胃臌气。过量易发酵的饲草在耕牛瘤胃内产生了超量的气体,破坏了瘤胃内产  相似文献   

11.
瘀血证及其治法与方药张挨双(山西省山阴农牧场一分场038400)一、瘀血证(一)“血行”的生理意义祖国兽医学非常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运行不畅则成气滞,血停滞不行则成血瘀,津液停滞不行则成痰湿。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莫不如此。《素问·五...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大热乃李东垣先生的一大发明,《内外伤辨惑论》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作,须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之,或热极而汗出亦解”。“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立补中益气汤”。足见上述引文中指的是大热,不言壮热,区别于白虎汤证。《中医大辞典》甘温除热的条文“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热…  相似文献   

13.
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濡养机体。同时,又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输送到肺、肾,下达膀胱,排出体外,从而维持畜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必致水湿滞留体内,从而形成致病因素——湿邪。湿聚则为痰饮;溢于肌肤成水肿;停于肠内成泄泻;湿注下焦成带下等证。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又湿为长夏之气,多生于夏秋  相似文献   

14.
“猪高热病”多发于每年的七八月份。这一时节高温高湿,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难耐酷暑,又喜卧阴湿之地,湿邪最易致病。《黄帝内经》云:“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每年夏至以后,热盛于上,湿蒸于下,湿热交混,所以暑病必挟湿。“猪高热病”多发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因疫疠之气所为,属于时疫。因暑必挟湿,属于中兽医的暑湿时疫。中兽医学上没有“高热病”的称谓,所以,以下笔者一律称之为湿温病或暑湿时疫。  相似文献   

15.
腹泻在祖国医学里叫“泻泄”、“下利”。耕牛腹泻,四季可见,但尤以春季为多。此时,正值耕牛春乏,体质衰弱,脾胃运化失职,究其原因,多为饮水不洁,外感伤湿,夜露受凉,饲喂不节等而致脾胃升清降浊运化失调引起。其特点是粪便泻下暴注,稀薄如水,日泻数次或数十次。由于脱水,病情转变迅速,日趋恶化,若迁延日久,则液竭气脱而死亡。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表现,对耕牛腹泻归纳为湿热泻、虚寒泻、虫泻三类,在此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6.
瘤胃臌气是耕牛在春季和夏季常发生的一种前胃疾病.中西医称为气胀、肚胀,是患畜脾胃不和,草谷停滞瘤胃,异常发酵产气、嗳气、反刍受阻,肚腹急性胀大之证.本病发病较急,如不抓紧抢救,常因窒息而死.笔者在长期的兽医诊疗活动中,就地取材,采用传统的民间验方治疗耕牛泡沫性瘤胃臌气36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祖国传统医学治法中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在中兽医临床应用时,可单用,亦可并用,其法则主要是应根据临床症状,细审病因,因时制宜、因畜制宜。就家畜乖脱证而言,中兽医学古籍中和众多医家皆首推补法,一般以补中益气或补气升阳处之。然笔者近年来在中兽医临床上,对数例耕牛阴道垂脱证辨证施治,首以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再辅以补中益气为治则,运用“清”、“补”法及其方药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整理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瘤胃积食中兽医称宿草不转,是过多草料聚积胃内无力运化之证。多见于春、秋二季,老龄、体瘦耕牛多发。以瘤胃内容物滞溜,容积增大。胃壁受压及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多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瘤胃  相似文献   

19.
关于豫皖两省部分地区耕牛骨软症的研究马清海,侯安祖,罗国祥,姜统贤,林东康长期以来,我省周口、商丘和与之毗邻的皖西北阜阳地区,连年都有不明原因的耕牛,“异嗜”、“跛行”。“卧下爬不起来”(群众称其为“活瘫”或“火瘫”)的地方性疾病高发。临床兽医虽反复...  相似文献   

20.
瘤胃臌气是耕牛的常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夏、秋季多见。治疗该病的方法虽多,但尚无确切的方剂,致使病程延长,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自1990年以来,用单味臭椿树子治疗耕牛瘤胃臌气48例,均获满意疗效。臭椿树子药用名为凤眼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