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宗卫阳  房艳越  吴金泉 《兽医导刊》2020,(2):228-228,238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扩大了蛋鸡养殖业的范围,人们对日常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蛋类产品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和人们所关注中的重点话题,在饮食结构中也显得格外的重要。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蛋鸡养殖模式还比较传统陈旧,直接影响了蛋鸡的养殖效率,对我国的蛋鸡养殖业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威胁。本文主要具体分析了蛋鸡的养殖效率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蛋鸡养殖业的转型发展,既包括产品质量的转型,也包括饲养模式和饲养过程的转型。就此,文章通过欧盟大笼饲养、舍内平养、自由散养和有机饲养四种模式的纵向比较,并结合我国蛋鸡养殖业现状,提出在确保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我国未来蛋鸡养殖业的两类标准化饲养模式:高密度集约化自动化笼养和低密度生态化福利化平养。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传统笼养模式仍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蛋鸡饲养模式。蛋鸡的笼养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很少从蛋鸡自身感受出发,满足其五大自由权利,使得传统蛋鸡笼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如饲养密度过大,过度拥挤,不能表达天性,蛋鸡表现行为刻板、骨骼脆弱等一系列问题,生产中采取的强制换羽、断喙因给鸡带来巨大的痛苦而违背动物福利。因此,研究笼养蛋鸡福利问题并有效实施,对养禽业稳定快速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鸡蛋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蛋鸡养殖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规模化养殖中的一种模式,关于笼养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是养殖领域一个重要的探讨内容.因此,本文主要对笼养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来探讨笼养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1 笼养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现状分析 1.1 饲养方法现状分析 笼养的鸡在笼中生长,从健康育种的角度来看,鸡被长时间关在笼子里,自由度受到限制.无法自由移动很容易导致骨骼疾病或产卵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进笼式提升层的现有技术,以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现在,许多新的家禽养殖场将升级笼子,以增加产蛋鸡的空间.但是,许多养殖场在供暖状况上没有给蛋鸡提供能够供蛋鸡需要的供暖度以及相应的通风系统.  相似文献   

5.
我国蛋鸡生产主要采取笼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蛋鸡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蛋鸡笼养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鸡舍环境控制技术也变得愈发重要。文章介绍了我国蛋鸡养殖笼具系统和鸡舍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我国蛋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笼养蛋鸡虚弱症 笼养蛋鸡虚弱症是笼养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产生与体内矿物质、电解质的比例失调有关。 30周龄以下的蛋鸡,当产蛋率超过80%时,如果钙的摄入量不能满足产蛋的需求,蛋鸡将会利用骨骼中储存的钙,而发生暂时性缺钙。最终引起骨质疏松症,骨骼变软,甚至变成跛脚或根本无法站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蛋类需求量日渐加大,蛋鸡饲养成为我国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中需要加强管理措施,选择优良品种科学饲喂,防疫疾病,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1笼养蛋鸡虚弱症 成年母鸡中普遍存在软骨病或骨骼变形。30周龄以下的蛋鸡,经常是当产蛋率超过80%时,发生暂时性缺钙。如果钙的摄入量不能满足产蛋的需求,母鸡将会利用骨骼中储存的钙,最后引起骨质疏松症,骨头变软,以致母鸡骨折。母鸡跛脚或根本无法站立,是笼养蛋鸡虚弱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70日龄海兰褐蛋鸡300只,随机分成2个组,笼养组蛋鸡采用笼养,平养组蛋鸡为地面平养,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两组蛋鸡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间测定150日龄和180日龄的蛋品质和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笼养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平养组蛋鸡(P<0.05);笼养组蛋鸡的料蛋比显著低于平养组蛋鸡(P<0.05);笼养蛋鸡蛋黄颜色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50日龄笼养蛋鸡蛋白高度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80日龄笼养蛋鸡鸡蛋哈夫单位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50日龄笼养蛋鸡血清IgA、IgG和IgM含量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笼养蛋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结果提示:笼养模式下蛋鸡的产蛋性能最佳,但平养模式有助于增强蛋鸡免疫机能并提高蛋品质。  相似文献   

10.
如何防治笼养蛋鸡疲劳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笼养蛋鸡疲劳症是笼养蛋鸡特有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高产蛋鸡最易发病。由于产蛋率高,对钙、磷的需求量增大。如果饲料中的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失调,蛋鸡从日粮中摄取的钙量不能满足产蛋的需要,那么只能溶解吸收骨骼中的钙盐,以满足鸡体对钙的需求。经研究,蛋鸡短期内动用38%的钙也只能维持产6枚蛋,因此保证钙的供给非常重要,没有及时得到补充钙,就会造成骨质疏松、变软和骨皮质变薄。蛋鸡不能支持体重,轻者发生软腿病,严重的可发生骨折,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使淘汰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笼养蛋鸡疲劳症又称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是笼养产蛋鸡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几乎发生在所有笼养产蛋鸡群中,产蛋期发病率为1%~10%。常发生于产蛋高峰期。1病因笼养蛋鸡疲劳症主要由于严重缺钙而引起。高产蛋鸡体重轻、采食量小、饲料利用率高和性成熟早,钙源无法满足蛋壳形成  相似文献   

12.
《广东饲料》2021,30(8)
为了规范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率,蛋鸡笼养模式在我国获得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与延续了多年的传统散养模式不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笼养模式对蛋鸡骨骼的影响日益明显,例如龙骨弯曲、骨质疏松症、蛋鸡疲劳症等。文章从饲养模式、蛋鸡骨骼代谢、骨骼特征、以及对骨骼影响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层叠式笼养蛋鸡饲养模式为新兴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国内对此模式下的球虫病防控鲜见报道.绝大部分养鸡生产者、专家及学者均认为球虫病大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雏鸡或35 ~60日龄的青年鸡,笼养鸡、成年鸡则较少发病.根据笔者对层叠式笼养蛋鸡的饲养实践,认为需要对该养殖模式下产蛋鸡的球虫病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层叠式笼养蛋鸡发展速度较快,笔者作为一个投产不久的30万只层叠式笼养商品蛋鸡养殖场的技术主管,经历了一例蛋鸡群暴发球虫病的病例,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了这一养殖模式下球虫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意见.  相似文献   

14.
1国外蛋鸡福利的发展及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笼养的饲养方式被广泛推广,直至现在,笼养一直是蛋鸡生产的主要饲养模式,我国蛋鸡90%以上笼养,美国笼养率95%。笼养提高效率、节约饲养成本的优点,在收蛋、粪便处理、减少饲料浪费、维持适当的环境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在蛋鸡生产中,传统的蛋鸡笼养剥夺了动物很多本能行为,笼养蛋鸡的福利却经常被人们忽略,远没达到国际上公认的动物五大福利原则。本文阐述了蛋鸡传统笼养中的福利问题和笼养的不同替代模式下的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铜仁市蛋鸡养殖业发展迅速,逐渐由分散、小规模养殖转变为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笔者于2015年年初对铜仁市蛋鸡养殖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发现大部分养殖户不重视生产记录,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了解甚少,对蛋鸡采用自动化、标准化饲养方式与传统笼养方式的区别认识不足。基于此,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不同饲养方式对罗曼粉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为蛋鸡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及科学选择饲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1蛋鸡主要养殖方式蛋鸡的养殖方式主要包括笼养和放养(或叫散养)两种方式。相对于放养而言,笼养的养殖效率较高,比如饲料转化率、产蛋率等都比放养方式好;而放养主要是提高了鸡蛋的品质,能满足消费者对鸡蛋质量的需求。2饲料技术发展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2.1饲料原料总量不足(进口大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保和节能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给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蛋鸡养殖中,低碳产业型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低碳发展的需求,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蛋鸡养殖中的碳源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蛋鸡养殖的低碳产业新模式,以有效促进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一.特点 近年来,辽宁省蛋鸡生产发展速度较快,数量大幅度增长,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已成为重要的鲜蛋生产和供给基地。1998年全省蛋鸡存栏12153.5万只,禽蛋产量131.6万吨,居全国第5位,人均蛋类占有量31.7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特别是在今年生猪及猪肉价格大幅度下跌,养猪严重亏损的形势下,蛋鸡生产不仅没有出现鸡猪同步下滑现象,而且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鸡蛋价格稳定,种雏(蛋)需求旺盛,养鸡效益在10元/只左右,效益处于正常水平。预计年末全省蛋鸡存栏量比去年增长5%左右。  相似文献   

20.
在蛋鸡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鸡群福利、追求鸡蛋风味等,传统的笼养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蛋鸡饲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寻求合适的蛋鸡饲养模式已成为目前蛋鸡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散养模式让鸡群回归原始生活状态,生产的鸡蛋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备受关注。本文从鸡群疾病、免疫功能、生产性能、蛋品质4个方面介绍了笼养与散养模式在蛋鸡生产中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