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郭旭辉  梁宗琦  周文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36-3337,3340
[目的]从不同生境分离筛选产絮凝剂微生物,并研究其絮凝特性及对废水的絮凝效果。[方法]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测定絮凝率,选择絮凝率高的菌株,研究产絮凝特性及对不同废水的絮凝效果。[结果]分离得到60株菌株,其中1株SS-3产絮凝剂活性高,经鉴定为棉生枝孢,为国内首次报到棉生枝孢产絮凝剂。实际废水絮凝试验显示,该菌对废水中悬浮物去除能力强,对色度类废水脱色能力也达50%。[结论]SS-3对浊度废水比对色度废水的去除率要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几株微生物产絮凝活性及不同培养条件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方法J取几种不同的微生物菌种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分别测其絮凝率,选择一种絮凝率高的菌种分别改变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助凝剂等条件,优化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参数。[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在30℃、170r/min下培养72h后,其絮凝率最高,达95.7%。不同的碳源对絮凝剂产生的影响不同,从高到低为葡萄糖〉蔗糖〉淀粉〉乙醇〉甘油,以25g/L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液的絮凝率高达91.4%。氮源以复合性氮源为佳,絮凝率〉80.0%。培养基pH值为7.5,絮凝效果最佳。助凝剂以添加1.8mmol/L的Ca^2+效果最佳。[结论]不同菌株不同培养条件产生的絮凝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出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利用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筛选出絮凝活性高且稳定的菌株,通过计算絮凝率评价其发酵液的絮凝活性,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所选出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分离出13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茵株MC3的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舳.8%。培养72h和84h后菌株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80.8%和81.2%。以玉米粉和葡萄糖为碳源培养60h后菌株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2.2%和87.8%,而葡萄糖的絮凝效果更稳定。pH值6时,培养60h后菌株发酵液的絮凝率为81.O%。菌株MC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用葡萄糖替代查氏培养基中的蔗糖,培养液初始pH值6,接种量为10%,在该条件下培养60h和72h后菌株MC3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2.9%和92.0%。f结论]该研究为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崔钶  信欣  羊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0-12622,12629
[目的]筛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并对其絮凝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从成都市土壤中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7。考察了碳源、氮源、pH值、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其活性成分分布及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时间为72h,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60r/min。在最佳条件下,该菌株对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4.5%。该菌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发酵液中,主要成分为多糖,含量高达85.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和能生物降解的水处理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功能水处理菌Pseudomonas stutzeri CDN1的絮凝特性。[方法]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好氧反硝化特性的菌株P.stutzeri CDN1进行了絮凝特性研究,从碳源、氮源、培养温度、通气量等方面进行了该菌最适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优化,并分析其所产絮凝剂的成分。[结果]菌株P.stutzeri CDN1的最佳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37℃,转速为150 r/min,初始pH为7.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通过冷冻干燥得到的絮凝剂粗产物的产率是6.05 g/L,主要成分为多糖和核酸,其中多糖占55%。[结论]该菌株对研究废水生物处理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姜中  程聪  蔡亚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74-276,280
[目的]研究多功能水处理菌PseudomonasstutzeriCDNI的絮凝特性。[方法]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好氧反硝化特性的菌株P.stutzeriCDNl进行了絮凝特性研究,从碳源、氮源、培养温度、通气量等方面进行了该菌最适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优化,并分析其所产絮凝剂的成分。[结果]菌株PstutzeriCDNl的最佳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37℃,转速为150r/min,初始pH为7.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通过冷冻干燥得到的絮凝剂粗产物的产率是6.05g/L,主要成分为多糖和核酸,其中多糖占55%。[结论]该菌株对研究废水生物处理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的筛选与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娟  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68-11069
[目的]筛选出活性高、用量少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探讨絮凝剂的成分及其絮凝特性。[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从花园土壤中筛选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WH一2,探讨其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高于90%。该茵产生的絮凝剂不舍还原糖。当絮凝剂的投加量为3m1时,絮凝率最高,达75.4%。[结论]WH-2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洒威  李纲  焦迎春  邵宗圆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75-5877,5944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JMH48产絮凝剂培养基。[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简称JMH48,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设计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分别考察了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的种类及其浓度对JMH48絮凝效果的影响。培养基的优化采用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回归分析,模型评价,最后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未离心处理下,最佳碳、氮源浓度分别为20.11、0.52 g/L,在此条件下絮凝菌的絮凝率最高可达85%以上;在离心处理下,最佳碳、氮源浓度分别为22.98、0.53 g/L,在此条件下絮凝菌的絮凝率最高可达93%以上。[结论]该研究为基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环境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189-2191
[目的]探讨嗜热侧孢霉TH3-9突变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单因和正交试验对嗜热侧孢霉TH3-9突变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研究,并测定CMC酶和滤纸酶(FPA)活力。[结果]单因子试验表明,该突变株产CMC酶和FPA酶的最适条件是:碳源为麸皮+甘蔗渣,氮源为(NH4)2SO4,培养温度45℃,培养时间3 d,起始pH值5.5,含水量60%。正交试验表明,最适产酶培养基为:麸皮+甘蔗渣(1∶2)40 g,(NH4)2SO41.0 g,K2HPO40.1 g,MgSO4.7H2O 0.03 g,含水量60%,pH值5.5;在45℃下培养3 d后测得的CMC酶和FPA酶活力最高,分别达832.56和70.38 IU。[结论]该突变株在高温下能利用廉价天然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得到高效产褐藻胶裂解酶(Alginate lyase)微生物菌株,实现其商业化应用,采用平板透明圈法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肠道中筛选得到1株高效产胞外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SS-1,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形态和平板菌落特征,并根据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菌株为弧菌Vibrio sp.SS-1。对SS-1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适发酵温度为30℃,初始p H值为7.2,培养28 h后酶活力可达38.6 U/m L;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为麦芽糖11.86g/L、酵母粉16.72 g/L、K2HPO41.36 g/L、Mg SO4·7H2O 1.5 g/L、Fe SO4·7H2O 0.1 g/L、Na Cl 6.75 g/L;在最佳培养条件下,酶活力可达191.8 U/m L,较优化前提高了4.97倍。研究表明:该菌株具有生长快速、酶活较高的特点,可为褐藻寡糖的制备提供技术积累。  相似文献   

13.
葛江丽  施汉钰  刘瑰琦  刘芳  曹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441-10442,10455
[目的]筛选降解菌糠纤维素的菌株,并且优化其发酵条件.[方法]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筛选,筛选出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通过比较不同氮源、碳氮比例等条件下CMC酶活,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结果]选出一株酶活较高的菌株,命名为N3.其最适有机氮源为豆饼粉,无机氮源是(NH4)2SO4.最适合N3产酶的(NH4)2SO4∶豆饼粉比例为2∶4.最适碳源氮源比例为5∶2.[结论]N3是一株具有研究价值的产纤维素酶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44-1746
[目的]为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菌株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1株青霉QM-1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固体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该株青霉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0.5 g魔芋粉,20.0 g麸皮,1.5 g蛋白胨,0.3 gKH2PO4,0.03 gMgSO4.7H2O,初始pH值为5.5,反应pH值为5.8,含水量为60%。该株青霉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将在30 g基础培养基放在250 ml三角瓶中,接入菌种在35℃下培养3 d后,最高酶活力可达1 455.63 IU。[结论]当反应pH值为5.2~6.0时,-β甘露聚糖酶能维持较高的活性,这表明该菌所产β-甘露聚糖酶为酸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海洋产几丁质酶微生物最佳的发酵组合。[方法]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海泥中分离筛选出2株几丁质酶活性强的菌株,研究不同的培养条件、诱变及组合发酵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结果]通过紫外诱变产生的菌株的透明圈较大,直径在3~4 mm,但数量不多;培养基碳源以胶体几丁质最好,产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在32℃;pH在7.0~8.0产酶量最高;以蛋白胨和酵母粉为氮源对产酶的效果明显;添加Mn2+的培养基产酶能力最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诱变的菌株组合发酵产酶后,几丁质酶活性显著提高。[结论]在组合发酵中,选取高产酶培养条件、不同来源的菌株混合培养对组合发酵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分离自土壤样品中的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W5进行系统鉴定并分析其絮凝特性。[方法]以细菌的16SrDNA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采用单因素法分析培养基的pH值、碳源和氮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功能基团的分析。[结果]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菌株W5与Hymenobacter gelipurpurascens具有98.34%的同源性,为革兰氏阴性,长杆菌。菌株W5生长发酵培养基最佳条件为pH值7.04、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对菌株W5所产的微生物絮凝剂(MBF-W5)进行提取纯化,所得产物微红色絮状物。红外分析结果表明,MBF-W5中主要的功能基团为羟基、羧基和氨基。[结论]在絮凝剂用量为150~500μl,温度为5~65℃,pH值为2~10的范围内均具有85%以上的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一株纤维素降解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已筛选出的纤维素降解菌,选育性能优良的产纤维素酶菌株。[方法]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产纤维素酶菌株K7-2,观察其群体形态、个体形态,并从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其进行鉴定。[结果]K7-2菌落为白色,表面光滑、干燥致密,呈绒布状,边缘整齐,在培养基中呈辐射状生长,揭开培养皿可闻到土腥味。K7-2菌体为丝状,革兰氏染色阳性,插片培养可见分生孢子丝和分生孢子。在菌株K7-2群体形态、个体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的基础上,通过16sDNA测序鉴定,确定K7-2为梅久兰链霉菌(Streptomycesmediolani)。[结论]该研究为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小艳  刘玉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04-7205,7222
[目的]确定既适合B2菌株生长又能产生较强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方法]在不同的温度、pH值、NaCl浓度和各种碳源培养条件下,进行菌体生长状况研究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菌株B2在4~37℃、pH值2.0~11.0、NaCl浓度为1%~6%,以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淀粉为碳源时都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最适NaCl浓度为1%,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结论]当pH值为5.0、温度为28℃,以麦芽糖作唯一碳源时,产生的拮抗物质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