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互助县绵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镜检法对青海省互助县30份绵羊膈肌进行了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调查,肉样用10%福尔马林固定组织经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间隔连续切片、姬姆萨染色、压片镜检。结果表明,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43(7~132),虫体形态多数为椭圆形和纺锤形,切片镜检虫体囊壁形态光滑为两层,初步确定被检病原为囊状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防控青海藏羊住肉孢子虫病,采集泽库、共和、贵南、海晏、乌兰、祁连6县180份藏羊膈肌肉样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检查,并对检出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检出虫体呈浅灰白色、长梭形,囊壁表面平滑,虫体较小,为300~400μm;经染色切片观察,虫体呈蓝色,肌肉呈红色,大小平均为132 mm×14 mm;同时对虫体原生囊壁、次生囊壁等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西部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虫体种类和遗传进化关系,采集绵羊膈肌样品23份,采用压片镜检法检测分离虫体并进行初步鉴定,对分离虫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其他绵羊住肉孢子虫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从23份绵羊膈肌样品中分离到11株住肉孢子虫,11株住肉孢子虫的pcox1序列长度基本一致,约为397 bp;与GenBank登录的2株柔嫩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tenella)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6.2%~99.7%和94.4%~97.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全部样品与柔嫩住肉孢子虫属同一分支,种内差异(0~5.8%)远小于种间差异(11.3%~35.5%)。研究表明,从辽宁西部地区分离到的绵羊住肉孢子虫均为柔嫩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部分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绵羊住肉孢子虫在河南地区的感染情况,观察绵羊住肉孢子虫的形态学特点,评价住肉孢子虫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致病特点。运用肌肉压片、石蜡切片技术和PCR方法检测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率,观察住肉孢子虫的虫体形态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61份绵羊组织样品中住肉孢子虫成熟包囊肌肉压片、石蜡切片和PCR的阳性率分别为37.27%(60/161),73.91%(119/161),75.16%(121/161);其中2.52%(3/119)的样品中检测到未成熟包囊,包囊密度50个/cm~(2 )的样品为31.93%(38/119);此外包囊周围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动脉血管周围炎的组织样品分别为15.97%(19/119),73.95%(88/119),8.40%(10/119)。该研究为监控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川口镇农贸市场绵羊肉孢子虫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90年5月,我们采用膈肌压片镜检法,抽样调查了民和县川口镇农贸市场屠宰出售的36只绵羊胴体的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检查结果: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率为80.56%,感染强度140(5—460)条/克肉样。镜下观察虫体呈椭圆形或长纺锤形,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组织学方法,对37头自然感染住肉孢子虫而无临床症状的屠宰牦牛及妊娠3~5月龄感染母牛的6头胎儿部分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其结果是,仅在心肌和骨骼肌中观察到住肉孢子虫包囊,其余组织均未见任何发育阶段的虫体。心肌中虫体感染强度相对大,主要是薄壁型微小包囊。膈肌中感染强度相对小,主要是厚壁型微小包囊。心肌组织中普金叶氏纤维内也有虫体寄生。少数虫体寄生部位有病变,主要为肌浆颗粒性变、透明样变和坏死;虫体周围形成液泡或出现细胞反应,虫体本身性变或坏死。6/23例胎儿心肌和骨骸肌中观察到裂殖体,证实母体垂直传布住肉孢子虫和住肉孢子虫成为流严的原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肉眼观察和压片镜检法对419只绵羊的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心肌、膈肌和背最长肌的显微镜检出率依次为82.61%(133/161)、67.21%(82/122)和52.94%(72/136)。心肌感染强度最大,每0.1g 肌样中有虫体包囊32.58个(2~390)。虫体包囊的形状、大小等均有差别。在胴体表面和食道均未发现肉眼可见的住肉孢子虫包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一起疑似水牛住肉孢子虫感染的病例进行病理学诊断,采集死亡水牛后腿肌肉组织及虫体,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虫体呈长梭形,长度在5~15 mm之间;虫体在肌纤维间形成包囊结构,与肌纤维平行排列;囊壁由两层组成,内壁向囊内延伸,构成很多中隔,将囊腔分成若干小室,小室中有许多香蕉形的慢殖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虫体组织形态观察结果,确诊该水牛肌肉中发现的虫体为水牛梭型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9.
住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是由肉孢子属的虫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笔者在市场检疫工作中,发现近两年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有上升趋势。为此,于2003年对循化县街子乡、积石镇、白庄乡的三个牛羊肉市场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0.
青海青石嘴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住肉孢子虫病是由住肉孢子虫科的多种住肉孢子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所引起的原虫病。住肉孢子虫除寄生于羊、牛、马、猪等家畜外,在鼠类、禽类和人体内均有寄生。羊住肉孢子虫,虫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长1㎝左右,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山羊的食道、横纹肌、膈肌和心肌。家畜感染住肉孢子虫病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一般认为致病作用很小,但经济上的损失很大。轻度或中度感染无可见病症,严重感染时,可呈现跛行,虚弱,消  相似文献   

11.
绵羊3种胞内寄生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绵羊住肉孢子虫、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流行情况,从河南省焦作市某绵羊饲养村,采集了114个心脏、61个食道肌和131份血清样品。应用镜检法对心脏和食道样本进行住肉孢子虫包囊检测,PCR扩增18S rRNA进行住肉孢子虫虫种鉴定;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新孢子虫和弓形虫血清抗体。结果显示,分离的住肉孢子虫均为柔嫩住肉孢子虫;住肉孢子虫阳性率为39.47%(45/114),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率为57.25%(76/131),弓形虫血清阳性率为21.37%(28/131),三者混合感染率为7.89%(9/114)。表明3种原虫感染在该绵羊群体中普遍流行,提示在绵羊饲养时要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对935只屠宰绵羊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体表骨胳肌、食道及膈肌的肉眼检出率依次为0.86%、3.33%和15.2%;膈肌和心肌的显微镜检出率分别为80.80%和100%。各部位感染强度不一,最严重的为心肌,0.1克肉样中有虫体包囊866个。另外,本文还对肉眼可见的住肉孢子虫形态及其常见优势寄生部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牛两种住肉孢子虫包囊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采自我国湖南水牛食道肌的大、小两种住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两种包囊的细胞(母细胞和缓殖子)未发现有明显的结构区别,而包囊壁的结构则揭示出明显的差异。大包囊的原囊壁向表面皱褶形成菜椰花样的突起,突起内含纤丝,突起表面有凹陷;而小包囊的原囊壁皱褶形成长指形的突起,突起内不含纤丝,倒伏在包囊表面,突起壁是平滑的,无凹陷。这一观察表细:我国水牛体内的大包囊属于梭形住肉孢子虫,小包囊可能是枯氏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4.
在被检的140头牛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67只;150只绵羊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79只;135只山羊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84只;150头猪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71只。根据检出的虫体形态特点及大小,初步确诊冷湖地区牛感染的肉孢子虫为枯氏住肉孢子虫、绵羊和山羊感染的肉孢子虫为嫩肉孢子虫、猪感染的肉孢子虫为米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5.
对牦牛的两新种住肉孢子虫进行了宿主范围的研究,其结果是:耗牛住肉孢子虫(S.Poephagi sp nov.),用2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犬,1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猫,分别口服感染其包囊4000条/只,感染后每天连续进行粪便检查,幼犬未见有印囊或孢子囊排出,幼猫感染后第7~10天开始排出孢子囊,排出持续期为8~12天,平均每克粪便内有43.6(11~71)个,孢子囊呈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13.68×9.39(9~15.8×7~13.2)μm,牦牛住肉孢子虫是猫源性虫体,犬不能作为终未宿主。牦牛犬住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 sp.nov.),用2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犬和10只幼猫,分别人工感染其包囊4000条/只,感染后连续检查粪便,幼犬在感染后第7~20天开始排出孢子囊,大多数是在第7~9天排出,持续期为13~26天,每克粪便内平均排出孢子囊203(15~286)个,孢子囊呈椭圆形,两端较钝,大小为14.63×10.63(10.5~18.5×7~14.25)μm,有两层囊壁,外膜光滑,该种为犬源性虫体,猫不能作为终末宿主。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家兔和小鸡分别口服感染两种住肉孢子虫包囊,感染后经粪便检查,均未发现有孢子囊,上述实验动物各口服从幼猫粪便获取的牦牛住肉孢子虫孢子囊,或从幼犬粪便获取的牦牛犬住肉孢子虫孢子囊,90天后剖检,肌肉内均无包囊存在,证明这些动物均不能作其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6.
住肉孢子虫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危害肉制品和公共卫生安全.为研究西藏拉萨市临近各县牛羊住肉孢子虫流行情况及虫种鉴定,对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尼木县的牦牛、绵羊、山羊、黄牛、犏牛等共62头(只)牛羊的心肌、膈肌、腿肌、食道肌进行采样.采用压片镜检法对采集的牛羊膈肌进行观察检测,若发现住肉孢子虫包囊即判定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大通县绵羊住肉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方法2005年07月至2006年07月期间,对大通县屠宰场的羊胴体运用病原总调查方法,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被检查的200只绵羊胴体中,检查出住肉孢子虫的119只,感染率为59.5%。每0.1 g肌肉中,感染强度在1~130之间,平均感染强度7.8。从不同部位的感染来看,膈肌、心肌、食道肌、咽喉肌、半膜肌的感染率分别为:85.8%、68.5%、51.5%、22.5%、70.5%。膈肌中住肉孢子虫主要以长梭形为主,占被检出的34%;心肌中以椭圆为主,占被检出的39%;食道肌中以长纺锤形为主,占被检出的48.5%;咽喉肌中以椭圆形为主,占被检出的60%;半膜肌中以长纺锤形为主,其虫体清晰,占被检出的65.2%。结论食道肌和膈肌感染强度较高,对绵羊进行检疫时需首先检查这两个部位  相似文献   

18.
柔嫩住孢子虫是致病性最强、感染性最高的一种微小型住肉孢子虫。它通常由犬、狼等肉食动物传播给绵羊,在后者肌纤维间形成包囊、产生毒素,危害绵羊健康,严重时引起死亡。犬在经过一次感染后,能否对再感染产生抵抗力?重新感染后虫体生物学特性有何变化?这些问题,国内尚未见有研究报告。为此,我们于1988年进行了本项试验。  相似文献   

19.
1975年在维也纳一个屠宰场中采取551份牛的样品中,457头(87.4%)有住肉孢子虫囊,其感染的程度与季节或性别无关。最常感染的部位为食道肌肉。检查320头牛的虫种有70%感染牛犬住肉孢子虫(Sateocystis bovicanis),51%感染牛人住肉孢子虫(S.obvihominis),44%感染牛猫住肉孢子虫(S.bovifells)。51%为2—3种住肉孢子虫混合感染。文内叙述了这些种的鉴别方法,并用孢囊壁突出物的宽度,将牛人住肉孢予虫从牛猫住肉孢子虫中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0.
牛肉孢子虫病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6——1988年对贵州省五地区十个县(市)耕牛肉孢子虫病调查,共剖检水牛155头和黄牛195头。调查肉孢子虫感染情况;对几种住肉孢子虫进行形态观察、测量大小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贵州耕牛住肉孢子虫共有三种,总感染率为89.4%。寄生于水牛的住肉孢子虫有两种,Ⅰ、梭形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fusiformis,感染率100%,终宿主为猫,Ⅱ、小型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sp,感染率83.9%(与梭形住肉孢子虫混合感染);终宿主为狗。Ⅲ、黄牛一种;枯氏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cruzi,感染率81%,终宿主为狗。三种住肉孢子虫以梭形住肉孢子虫感染最严重。患牛全身布满包囊,病变明显而销毁和高温处理的占3.9%。各种感染程度分别为:轻度占62%,中度占24%,严重占14%。包囊在牛体内的分布以食道最多,为100%,颈肌次之,为73.5%,舌肌和背肌均为40%,心肌未见有此种包囊。三种住肉孢子虫以梭形住肉孢子虫的包囊最大,平均9×3.5毫米,孢子囊较小,平均13.4×7.8微米,慢殖子平均14.4×5.5微米。小型住肉孢子虫和枯氏住肉孢子虫两者相似,包囊细小,大小分别为1.6×0.17毫米和2×0.16毫米.慢殖子大小为13.8×6.7微米和13.87×4.93微米,孢子囊大小为15.81×10.33微米和15.75×10.22微米。猫感染梭形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6—7天,排囊持续2—22天,狗感染小型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为8天,持续1—20天;狗感染枯氏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为10天,持续1—10天。兔感染各种住肉孢子虫均未获得成功。对本病的防治方法文内提出讨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