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炒茶用油,尤其是手工炒制名优茶需要用油,这是茶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于炒茶用油这一问题,在作为茶故乡的中国,不仅教科书中未曾涉及,而且,长期以来也很少为人注意,一直停留在习惯经验上,直到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成功“制茶专用油”,这才使制茶用油问题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杭州市西湖区是举世闻名的龙井茶产地,全区有5个主产茶乡(镇),2万余亩生产茶园,年产干茶  相似文献   

2.
陈元良  周菲菲 《茶叶》1991,17(4):45-46,55
多年的生产经验证明,制茶时适当用油,能改善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在龙井、旗枪类名茶生产上的应用,巳成为传统习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茶叶公司研制的制茶专用油,已在诸  相似文献   

3.
陈加友  宋建设 《广东茶业》2002,(6):21-22,12
本文以乌龙茶的初制工序为顺序,对乌龙茶专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做概括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外民众对于茶文化认可度的不断提升,茶产业发展规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茶叶需求,自动化技术开始在制茶工艺中得到应用,而PLC自动化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将通过对制茶生产现状的分析,对PLC自动化技术展开介绍,并就技术在制茶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全面探讨,旨在提高PLC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制茶工艺不断...  相似文献   

5.
林铅海  张少平 《福建茶叶》2021,(11):196-197
茶染作为植物染色工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具有取材便利、操作简单、环保健康等特点,还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以及一些产品的工艺设计中,这种设计方式符合现代人的追求理念,还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其设计和审美的需求.在茶叶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中,运用茶染有助于提升衍生品的文化价值、强化衍生品的美学内涵,以及提高衍生品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蒸气在茶叶加工上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清厚 《茶叶》1993,19(1):48-50
  相似文献   

7.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乡村精制茶厂的承包责任制也在不断完善,有的茶厂在经营管理上使用了“标准级产品制率”这个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无疑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为了推进这一指标在茶叶精制中的应用,笔者将之作一简单介绍。标准级产品制率是一个相对数,它指100kg的标准级干毛茶,经过精制加工后产出多少千克的标准级精茶。有的地方称其为“质量比值”,但笔者认为,称之“标准级产品制率”比较确切。该指标的公式为:标准级产品制率=(精茶标准级数量)/(毛茶标准级数量)×100%式中,标准级精茶数量=Σ(各级精茶产品数量×该级产品级差系数);标准级毛茶数量=Σ(各级毛茶数量×该级毛茶级差系数);毛茶标准级是四级8等;精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叶绿素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鲜叶中叶绿素含量为干物重的0.2~0.8%,最高可达1%左右。制茶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转化产物的形成是决定茶叶色泽品质的重要因素。制茶过程中叶绿素的变化主要是脱镁和脱植基作用,还有氧化降解作用(包括光敏氧化裂解和高温氧化裂解等,其产物是一些小分子无色物质)。RamaswamyS.等(1981)认为,没食子酸及脱镁叶绿素的含量与红茶的乌润度呈正相关。Choudhury M.H.(1980)的实验也表明,脱镁叶绿素的生成有助于干茶色泽乌  相似文献   

9.
10.
吴建平 《茶叶》1991,17(1):40-41
茶叶在我县农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年产量达55100余吨,产值超3400万元。近年来,由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初制能源  相似文献   

11.
福鼎白茶种类及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阙玉林  林代兴 《中国茶叶》2008,30(11):34-35
福鼎白茶产于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的福建省福鼎市,以原产于福鼎太姥山的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鲜叶按白茶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由于品质优异,保继功效突出,白茶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福鼎白茶远销欧美、东南亚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加工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续上 )4 通风技术乌龙茶做青过程伴随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呼吸代谢 ,需要为青叶提供适宜温、湿度及良好空气环境。在密闭做青间内 ,依靠空调和除湿机固然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去除青叶蒸发的水分 ,但青叶呼吸所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CO2 却不能得到有效地补充和排除 ,而且萎凋、做青是一个产湿量较大的工艺过程 ,靠空调器 (夏季降温除湿 )和除湿机排除水分的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远比机械通风排湿高得多 ,尤其在春季高湿气候条件下除湿机的负荷更大 ,因此限制了它在生产上的推广使用。通风技术是排除做青室余热、余湿的重要手段。它有 4个方…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品种风味及其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不同品种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以佛手、黄旦、福云6号和混合种的鲜叶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加工成鸟龙茶,检测鲜叶及成品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固定样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品种特性有关;乌龙茶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取决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同品种乌龙茶独特的风味与其生化成分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绿副茶改制红碎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纯  廖建宁  杨长敏 《茶叶》2003,29(1):28-32
对利用绿副茶改制红碎茶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将鲜叶萎凋至含水量为 6 8± 2 %后 ,磨碎 ,与加适量水的绿副茶按鲜叶∶干茶 =2∶ 5的比例混合 ,发酵叶含水量 6 8± 5 %发酵 ,发酵叶温度控制在 30± 5℃ ,发酵一定时间后 ,造粒、干燥即可得到红碎茶的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15.
杨大鹏  刘晶 《茶叶》2016,(2):73-75
通过ICP法检测了四种福鼎白茶中铝及铅元素的含量及其溶出特性,比对不同等级的福鼎白茶,粗放管理与正常管理茶园中的同级别茶,以及新工艺白茶饼与散白茶中两种不同元素的含量以及溶出特性的差别。结果显示白毫银针中铝和铅元素含量比低等级的白牡丹低;而粗放管理茶园中茶叶的铝和铅元素含量与精细管理茶园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溶出率结果显示,新工艺白茶饼的元素溶出率较同级别传统工艺的白茶低。  相似文献   

16.
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色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袁海波  李莉  张委 《茶叶》2003,29(1):25-27
本实验以一芽一叶的四川小叶种为原料,对现行的不同名优茶加工工艺的三个阶段中,温度对色泽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合色泽变化的原理,阐明了色泽变化最有利的加工温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茶饮料加工中的灭菌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6,28(3):17-18
茶饮料的贮藏保质期一般为6~12个月,而茶饮料富含蛋白质、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容易滋生微生物而使茶汤变质,因此必须对茶饮料进行灭菌处理。茶饮料的灭菌要求达到“商业无菌”的标准,即在所规定的贮藏期内微生物总量达到茶饮料标准(QB2499-2000)要求,不允许有致病菌、产毒菌和腐败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由于传统的热灭菌工艺对茶饮料的品质影响较大,因此了解茶饮料微生物灭菌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灭菌技术参数,对选择适合各类茶饮料的灭菌方法及茶饮料的品质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茶树年生育过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茶树年生育过程中内源激素IAA、GA3、ZT和ABA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新梢生育的关系,结果表明.GA1和ABA在越冬期间含量最高,后随新梢的萌发生长而下降;IAA、ZT含量则在越冬期最低,春梢萌发初期含量迅速上升。此后,ABA在新梢生长初期和盛期含量较低,GA3与IAA则维持在一定含量的水平上,而ZT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茶树新梢生长趋缓和休止期,ABA含量则最高,GA3、IAA含量也较生长期高。4种激素6~12月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GA3/ABA、IAA/ABA在越冬期最低,后随春梢萌动而上升。整个生育过程中,新梢生长旺盛时比值较高,反之则较低。ZT/IAA值反映出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在茶树根系活动微弱时,比值较高,随根系活动旺盛逐渐下降。ZT/GA3、ZT/IAA值可反映茶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比值大时,茶树趋向生殖生长;相反,则营养生长相对旺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不同用量的制茶专用油脂对龙井茶的感官品质、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茶专用油脂在茶叶炒制过程中对降低成茶碎裂程度有一定作用,添加量在0.3%时具有较好效果;处理组感官审评表现为外形色泽较绿润,香气高爽,略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较醇,表明制茶油能够提高茶叶内在品质,但过量使用使茶叶表面油脂氧化程度加重,不利于茶叶贮藏保鲜;制茶油的应用不会影响茶叶主要脂肪酸的组成,但能够影响成茶脂肪酸含量分布,尤其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含量的增加,推测与成茶内质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乌龙茶加工中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各茶类加工中酶的作用均有论述,尤以红茶、绿茶居多,而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酶学机理则缺少较系统的阐述。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关于乌龙茶加工中的酶作用的基础上,对乌龙茶加工中的主要酶类: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的活化规律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