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8月在本所林地采集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死幼虫,曼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垂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用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布在松针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到第七天幼虫开  相似文献   

2.
<正> 1984年8月在广东省林科所林地采集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病死幼虫,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将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洒在松枝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第七天幼虫开始死  相似文献   

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泰山)、辽宁(阜新、朝阳、昭盟南部)。主要为害油松,是油松林的毁灭性食叶害虫。为了寻找一种“天然的”松毛虫防治剂,对松毛虫进行经济、有效的生物防治,我们在林地调查和室内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于1977年9月在辽宁省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的油松毛虫体内,发现并分离获得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1]。最近作了组织切片和多角体及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4.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松毛虫的防治实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质型多角体病毒 (CytoplasmicPolyheddrosisVirus ,简称CPV)感染赤松毛虫的室内试验和林地试验 ,分析研究CPV对松毛虫幼虫、蛹、成虫、卵、子代幼虫的数量不同程度的影响 ,得出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防治林地松毛虫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效果 ,为林区有效防治松毛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请读者注意阅读应用松毛虫质型多角病毒(简称松毛虫CPV)防治松毛虫技术,是通过人工手段在松毛虫内繁殖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俟病毒在体内富积时提取制剂,而后在受害林地内喷洒,使松毛虫普遍感染发病致死的一项实用技术。云南林科院在省经委、省科委、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开展了此项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应用,1985年省科委对研究成果作了鉴定,同年获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5月省经委和省林业厅对推广应用成果作了验收。我省采用现场围栏集虫,以天然饲料松叶养虫生产病毒的方法,技术可靠,方法简便。据统计资料仅1988年就集虫528160头,回收病虫448096头,粗提病毒液550公斤,含质型多角体1555482亿。松毛虫CPV防治松毛虫在试验和推广应用期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是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严重地危害松林,而且还危及人畜健康。为寻找新的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我所从1973年开始,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协作,对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肯定了马尾松多角体病毒类型,进行了林地和室内杀虫试验,证明了用多角体病毒防治  相似文献   

7.
<正>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自1977年从山东引进后,经多次试验,按多角体用量500-1,000亿/亩,地面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林区缺乏水源,大面积地面喷雾十分困难。1982年我们进行了少量的粉剂试制并作了林间杀虫试验。一、粉剂试制 1.先将采集并饲养的松毛虫幼虫,经人工感染后收集病死虫,用组织捣碎机将虫体捣烂,加无菌水稀释过滤、沉淀、分离,得多角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我所在感病的松毛虫尸体中,经过分离研究,发现了一种对松毛虫有较好毒杀能力的病毒——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病毒是一种有前途的杀虫剂。它杀虫快,效力高,并能自然传播。传染力可保持数年之久,并能经过卵传至后代,引起害虫发病死亡,不断扩大发病面积和杀虫效果,达到大面积自然死亡的目的。国外已有应用病毒防治叶蜂、夜蛾、油松毛虫、天幕松毛虫、松叶黄毒蛾、松天社蛾、美国白粉蝶等害虫,取得良好效果。1972年以来,我所在研究白僵菌抗旱菌种的同时,抽调部分力量,对利用病毒防治松毛虫进行了研究。曾先后在普宁、大埔、高州、阳江等县及广州市郊龙眼洞一带松林中发现松毛虫自然感病流行死亡的现象。尤其是龙眼洞一带,松毛虫感病连续流行几年,面积不断扩大,引起我们的注意,进行了各地区感病材料的采集、分离等研究工作。终于发现了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现将初步观察试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自1977年从山东引进后,经多次试验,按多角体用量500—1000亿/亩,地面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都有较好的防效.惟林区缺乏水源,大面积地面喷雾十分困难.1982年我们进行了少量的粉剂试制工作,制剂并作了林间杀虫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于下.一、粉剂试制1.先采集并饲养松毛虫幼虫,经人工感染后,收集病死虫,用组织捣碎机将虫体捣烂,加无菌水稀释过滤,滤波经沉淀器离心分离,沉淀物即为多角体病毒粗提物,加适量无菌水稀释取样测定含量后,置冰箱备用.2.填充剂选用白陶土,它具有质轻、价廉、来源广等优点.从矿山购得的陶土粉潮湿(含水率5%左右),粉粒大小不均,须经干燥、过筛(180目),并及时装  相似文献   

10.
用棉铃虫做为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应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达7O%以上,且具有待效作用,一次防治可控制5-6年不成灾。但是,利用马尾松毛虫生产DpCPV受季节及虫源的限制,同时还存在林间生产的病毒质...  相似文献   

11.
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粗提取,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一般采用湖北省微生物所昆虫病毒组的方法;多角体的染色过去多分别采用什维佐娃和有贺久雄法。我们把近几年林间所采集的病毒标本,经过一年来的室内工作,对多角体病毒粗提取、设计几种处理方法,多次进行比较试验;同时对多角体病毒的染色方法,着重探讨了溴酚兰染色方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染色的可靠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室内饲养观察实验及2004~2005年在思茅松林间释放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卵卡防治思茅松毛虫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室内平均羽化率为84.3 %,对思茅松毛虫卵的平均寄生率为87.6 %;思茅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1.7 %和84.8 %.利用卵寄生蜂-松毛虫赤眼蜂作为媒介昆虫传递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思茅松毛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与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应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松毛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尚需解决病毒的增殖与提取方法问题。1986—1987年,我们在进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增殖与提取试验中,总结出塑料薄膜罩围式增殖CPV 和直接从病死虫尸中提取CPV 的新方法。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病毒:松毛中CPV 毒源系中山大学昆虫所和本所病毒与生防组提供。  相似文献   

14.
一、用中肠细胞质多角体病毒防治油松毛虫油松毛虫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和九州;中国的东北、华北,朝鲜及西伯利亚东部也有。日本的受害面积每年约5万公顷。油松毛虫的寄主树种主要是赤松和日本黑松。松树的针叶全被吃光,由于不能像阔叶树种那样萌芽而枯死。火炬松和斑克松等国外引入树种有时同样受害。(一)油松毛虫的疾病油松毛虫可检出病原体16种(见附表),其中在自然发生地上呈现流行病景象的有黄僵病和软化病(病毒性?)。黄僵病菌不拘虫态,从幼龄幼虫到成虫都可发病,而软化病只  相似文献   

15.
<正> 1977年7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片混交林中进行了应用核多角体病毒油雾剂防治松红头锯角叶蜂(Neodiprion lecontei)的试验,混交林由红松(Pinus resinosa)和班克松(P.banksiana)组成,树高1—1.5米。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核多角体病毒油雾剂防治松红头锯角叶蜂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油雾剂的喷幅和覆盖面积是好的,同时未发现矿油(Volck oil)对病毒有不良影响。用3.75升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每毫升含4.4×10~8核多角体)、3.75升水和3.75升矿油的混合液进行喷雾,防治松红头叶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1972年分离获得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简称 D.CPV)后,经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迄今已在揭西等10余个县(市)4万余亩面积对马尾松毛虫进行了推广性防治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部份林间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供试病毒为广东省林科所于1972年分离获得的 D.CPV16号。经过虫体复制,将虫尸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10℃),或把虫尸加工成粗提病毒悬液,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2—4℃)1个  相似文献   

17.
1977年6月,山东沂南县东风林场寄给我所赤松毛虫病毒死虫干一包,经对马尾松毛虫连续进行感染试验,表现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室内用10~20倍稀释液毒杀3~6龄幼虫,死亡率达63.6~98.8%。林间毒杀5~6龄幼虫,10~15倍稀释液毒杀率为63.6~68.0%。镜检常出现六角形多角体和杆菌同时存在的现象,为了搞清楚试虫致病原因,1978年在继续进行接种感染试验的同时,着重对病原体进行检定分离工作,现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过2 a用3种病毒野外接种褐顶毒蛾Lymantria apicebrunnea幼虫试验,表明不同病毒接种褐顶毒蛾的感病死亡率差异极显著,文山松毛虫CPV对褐顶毒蛾效果较好,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78%;云南松毛虫NPV次之,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56.5%;从美国引进的舞毒蛾NPV对褐顶毒蛾没有明显作用。经室内检测,接种CPV和NPV的褐顶毒蛾感病死虫单虫病毒多角体含量较高,分别为1.77亿PIB/头和0.97亿PIB/头;褐顶毒蛾感染松毛虫CPV和松毛虫NPV死亡虫pH值分别为7.556和7.554。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尾松是我县的主要用材林树种之一,马尾松毛虫连年持续成灾。由于化学农药防治污染环境,对人畜有害,效果不理想,1992年我们在新县林场进行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林间防治应用试验研究。1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林地为浅山丘陵,海拔150—200m  相似文献   

20.
<正> 粉白灯蛾[Alphaea phasma (Leech)]属鳞翅目灯蛾科的一种植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据在昆明及其附近地区调查,寄主达110多种,分别隶属于55科94属。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危害果树、蔬菜和观尝植物等。1980年8月,在本所林地发现有5龄自然罹病死亡的幼虫。虫尸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一、材料和方法 1.样品采集:1980年8月在昆明黑龙潭云南省林科所林地采到自然死亡的粉白灯蛾幼虫虫尸,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2.多角体的分离:将死虫装入指型管,加少量无菌水置冰箱中自解一周后,用玻璃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