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荣昌 《蜜蜂杂志》2010,30(3):26-27
<正>家庭定地养蜂和小蜂场常使用"自然王",而大蜂场常使用"人工王",两者的优势和特点各说不一。本人参考有关书刊资料和经过对比饲养分析认为,自然王主要是不能与本蜂场的换王和分蜂计划同步;其次是自然分蜂群往往不是本场的优良群,  相似文献   

2.
在养蜂过程中 ,蜂群产生分蜂热会经常遇到 ,但有强弱之分 ,这与蜜蜂种性有关。优良的品种能维持大群 ,有着积极采集性能 ,就不易产生分蜂 ,反之 ,就容易“逃蜂”。为此 ,浅述几项分蜂管理措施。一、优选蜂种控制分蜂随着蜂种改良 ,品种质量的提高 ,分蜂性会大大降低 ,分蜂控制了 ,会减少许多麻烦 ,使蜜浆产量稳步提高。但还有不少养蜂者还饲养品种较差的蜂种 ,既不泌浆 ,又不采蜜 ,还喜欢分蜂 ,经济效益不高。如 2 0 0 2年 4月 ,油菜大流蜜期 ,我去某蜂场办事 ,他饲养 5 0群蜜蜂 ,当天 ,就有 9群分蜂 ,事后问起此事 ,他说一连几天都这样 ,忙…  相似文献   

3.
蜂农求助     
《蜜蜂杂志》2011,(1):16-16
姜克文是山东烟台牟平区水道镇榛子崖村蜂农,养蜂40群,2010年2月份,在当地蜂场,采集蜂采蜜粉回巢时大量死亡落地。5月份转地养蜂后未见采集蜂落地死亡。8月份回当地饲养,蜂群又开始出现死蜂。当地有一家大型黄金冶炼厂,  相似文献   

4.
<正>我从1993年开始学养蜂,蜂群不断发展壮大,已有50个继箱生产群、30多个繁殖群和新增群,已经形成小有规模的定地养蜂场。深知强群和充足的适龄采集蜂是蜂场丰收高产的保证。但是近年来我蜂场和邻近蜂场均出现了严重的春季爬蜂病,特别是幼蜂大量出房后更为严重,对春季的蜂群复壮影响很大,买  相似文献   

5.
西蜂进入东北地区初见成效之后 ,各地出现了饲养西蜂的高潮 ,西蜂蜂种成为蜂业市场中的商品。日、俄商人趁机向东北地区输入意蜂和黑蜂 ,并在东北地区建立蜂场 ,繁殖蜂群 ,销售给中国人。由于当时蜂种价格较高 ,当地养蜂者多以分蜂、售蜂为业 ,在城乡很快出现了蜂种购销市场。3  相似文献   

6.
夏继远先生是山东省邹平县樊家庄人,是该县新法养蜂的发轫者。他的蜂场起名"南山蜂场",有优良的纯种意蜂55群。蜂场每年除少量的分蜂外(其中多数是收捕自然分蜂群)。夏先生又与县乡村"养蜂研究院"养蜂200多群,每年采收蜂蜜1.5万t。夏先生生产的蜂蜜除少量用于当地制作蜜制糖果及  相似文献   

7.
人工分蜂又称人工分群,是在蜜蜂饲养过程中,利用其自然分蜂的特性,根据外界气候、蜜源和蜂群状况,有计划地将l群蜜蜂分成2群或多群的蜂群繁殖方法。人工分蜂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养蜂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养蜂效益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饲养无病蜂群,对提高养蜂效益特别重要。怎样才能饲养出无病的蜂群来?笔者现就几十年的养蜂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谈谈,供蜂友们参考:1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种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及白垩病都是比较顽固的传染病,病菌的潜伏期在15~20年。即使一时治愈,如果管理不当,条件适宜又会复发。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洲幼虫腐臭病袭击了黑龙江地区,我的9群蜂只有1群没有感染。在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我用无病群的自然王台全部换掉了病群蜂王,虽然当年没有获得经济效益,但秋后蜂群全都健康。至今,该病没有复发。1995年夏初,我蜂场的部分蜂群均轻…  相似文献   

9.
养蜂趣事谈     
下启昌 《中国蜂业》2007,58(7):44-44
一、买蜂,人不卖;借蜂,说不行我是在1972年夏季第一次养蜂,我的意蜂群大都被蜂螨和幼虫腐臭病给折腾得够呛。当时,村里全场覆没的蜂场不少,很多养意蜂的人都对养蜂心灰意冷。一天晚上,我与父亲商量怎么才能挽救  相似文献   

10.
张觉如先生是河南省舞阳县人。1932年开始饲养蜜蜂。是开创舞阳县饲养意蜂的第一人。刚开始时购买种蜂1群,经过5-6年繁殖,蜂群数增至数10群。据张先生报道:河南省最早饲养意蜂的前辈是在1927年(民国16年),购置意蜂2群放在汴京(开封)的文庙古物陈列所内饲养。后来随着蜂群的逐年增多,在各地的农场、训练所里都陆续有人在饲养意蜂,尤其是郑州的蜂群特别多。  相似文献   

11.
<正>黄树华先生是广西龙州县人。1930年在云南育苗场工作,对该场的养蜂事业很感兴趣。第2年请假回家时,便购买2群中蜂,沿途经过越南、我国的香港、广州、梧州、南宁、而抵达龙州。经过数年饲养和繁殖,蜂群达30余箱,成绩很好。1937年,黄先生又购买2群意蜂进行饲养,由于管理技术已很成熟,所以蜂群发展更加顺利,在广西,黄先生这里又是一家饲养意蜂的蜂场。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养蜂生涯是从业余养蜂开始,记得开始买了群中蜂,视它为宝贝,一天摆弄几次,后来蜂跑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之后我又买了几群中蜂,并订阅《中国养蜂》杂志,中蜂是养好了,就是产量不高。通过阅读杂志我了解到意蜂产量高,好管理,于是我又买了2群意蜂,开始了真正的业余养蜂。我养蜂的兴趣越来越强,于是建了一个意蜂场,发展到80多群蜂转战南北,开始了我的转地放蜂生涯。那时不知辛苦,哪有蜜源就到哪去,年复一年,头发白了,转地放蜂已力不从心,又搞起定地饲养。有多少收多少,总比搬运蜂群强,图个舒  相似文献   

13.
1解除分蜂热现在饲养中蜂的蜂场大都利用自然王台培育新蜂王,蜂群越冬后经过2个多月的春繁,群势壮大,蜂群内拥挤,工蜂在巢脾下部边角造出大片雄蜂房和数个王台,蜂王产子减少,工蜂采集力下降,促成分蜂热。此时正是产蜜和蜂群繁殖的黄金季节,如果让蜂群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就会造成蜂蜜减产,蜂群增殖停滞不前。笔者近年来采取以下措施:在分蜂季节首先选一两群有分蜂热的强群,把群内的老王带2脾蜂提出另放1只空箱内饲养,接着把全场有分蜂热的蜂群中造有王台的巢脾带蜂提入准备好的无王群内,待新王出房再提出组织交尾群。这样处理可立即解除分蜂…  相似文献   

14.
分蜂是蜂群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种族繁衍生息的需要.在外界蜜源丰富的春季,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群势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发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的蜂团往往集结在蜂场周围的高处,蜂群回收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分蜂效率低;若分蜂后回收不及时,分蜂群还会发生迁移,造成蜂量损失.因此,规模蜂场一般通过有计划地人工分蜂来扩大种群,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蜂业》2016,(6):27-28
<正>2015年11~12月,江西赣中、赣北及安徽等省份的部分蜂场意蜂蜂群出现了蜜蜂大量死亡的现象,蜂农损失惨重。2015年12月中旬,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分别接到浮梁县、高安市和安义县畜牧局及蜂农打来电话报告蜂场蜂群大量死亡的情况。其中,浮梁县畜牧局反映,有一蜂农蜂场100多群蜜蜂几乎全部死亡;高安市一蜂  相似文献   

16.
强壮的蜂群是优质高产的基础,是养蜂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饲养强群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越冬期蜜蜂的死亡率是影响饲养强群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秋末或冬初蜂群内最后一批幼蜂出房到翌年春季新蜂出房之前,蜂群内部没有新蜂出世,蜂群中只死不生,逐日减少,蜂群强度下降,以至下降到群势的最低点,这个最低点也是蜂群新一年繁殖的起点。越冬蜂  相似文献   

17.
自然分蜂和分蜂前的准备阶段“分蜂热” ,对养蜂生产负面影响很大。世界各国养蜂专家及生产者 ,都把解除“分蜂热”当作科研项目和增产措施 ,进行探索 ,研究。写出大量有关解除“分蜂热”的文章。虽然抑制加阻挡的高招倍出 ,却始终不尽人意。中国饲养意蜂近百年 ,世界百余年大、中型蜂场彻底解除“分蜂热”或多年没发生自然分蜂的事例 ,一直没有报导。直至 2 0 0 0— 2 0 0 1年《养蜂科技》独具慧眼 ,先后报导了三篇中国养蜂工作者 ,彻底解除“分蜂热”的好文章和美国二篇译文。读后感触颇深 ,现分析如下 :1、我们在养蜂上以解除了分蜂热与…  相似文献   

18.
王天斌 《中国蜂业》2010,61(9):23-24
<正>根据海南省周年气候和蜜源的变化规律以及养蜂生产规律,对海南省常年意蜂饲养管理进行总结,供在海南饲养意蜂者参考。一、9月份蜂群的管理彻底防治蜂螨,蜂群开始繁殖。1.情况特点在海南完成越夏后,一般蜂群群势下降至3~5框,蜂螨寄生率回升;这时是海南的台风季节,蜜粉源不足,主要有小棵含羞草等,9月10日左右水稻  相似文献   

19.
我的蜂场是蜜浆兼顾的生产方式,但在生产上,蜂群却是各自为战,产浆群常年采浆,采蜜群常年取蜜,互不干扰,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本场饲养3个蜂种:1个浆蜂种,来自洪德兴种王场;1个蜜型蜂种和1个澳意蜂种,来自吉林省养蜂所。在管理上分开:产浆群专职产浆,即使大流蜜期也不停止,而是增加浆框,扩大产浆力度,多产浆;定期、定量地补给采蜜群卵脾,但也定期、定量地接受采蜜群补充来的大幼虫脾;补入采蜜型蜂,增加采集力,也是饲料的补充;从而达到减少人工饲喂,增加产浆量的目的。采蜜群用来采蜜、分蜂,组织交尾群等,定期、定量地补…  相似文献   

20.
任换鱼 《中国蜂业》2008,59(2):26-26
强群和保持工蜂积极旺盛的采集热情,二者缺一不可。在正常的养蜂生产活动中,每一位养蜂者都十分重视强群饲养,而对分蜂热认识不足。蜂群采集情绪是由蜂群内部的分蜂情绪决定的,而蜂群内部的分蜂情绪又与蜂王的优劣、工蜂日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