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通过立竹密度、平均胸径、年龄结构等指标研究毛环竹笋用林的高产地上结构 ,结果以立竹密度 10 0 0 0株·hm-2 ,平均胸径 3~ 3 5cm ,年龄结构为 1~ 3年生各 30 %、4年生 10 %的毛环竹林分产量最高 ,1hm2 可产笋4 0 0 0 0个、10 0 0 0kg。  相似文献   

2.
通过雷竹笋产量与立竹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雷竹林立竹密度在 1.2~ 1.5万株 /hm2 ,平均单株笋重、雷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 ;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随立竹密度增加而下降 ;立竹密度超过 1.5万株 /hm2 时 ,以上 3项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笋竹两用毛竹低产林改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笋竹两用毛竹低产林采取垦复、松土、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 ,实施一个调整期的集约化经营管理 ,把低产的笋竹两用林改造为丰产林 ,立竹密度从 1 2 1 5株 /hm2 提高到 2 2 80株 /hm2 ,立竹平均胸径从7.6cm提高到 1 0 .1cm ,改造后每hm2 可获得约 71 3 2 .5元的纯利 ,是改造前的 1 .6倍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土石山区植被恢复人工补充种源密度的确定依据、方法和植被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针叶树补植密度控制在500株/hm2~800株/hm2,柠条灌木林补植密度控制在1 000株/hm2~1 500株/hm2;流域植被补充种源后平均盖度达71.5%,年均净增8.15%.其中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年均增加2.65%.  相似文献   

6.
圣音竹地下茎乳白色,节间长15~24cm,横向水平状起伏生长。大小年较为明显,呈现大年长笋、小年长竹的生长规律。竹秆节间长4~6cm,株高仅为3~8m。直径与叶面积指数高度相关R=0.9966。竹林平均胸径1~2cm的最佳密度为5100~6000株/hm2,3~4cm的最佳密度为4500~5250株/hm2,4~5cm的最佳密度为3300~4200株/hm2。区域引种试验证明,圣音竹是一个可以广泛推广的优良竹种。  相似文献   

7.
细叶龙竹人工林高产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广西、云南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布设标准地,调查研究细叶龙竹人工林生长情况,得出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选择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土层厚度40 cm以上的土山、退耕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作为造林地;使用1 a生实生营养杯苗造林;幼林期每年除草1~2次,追肥2次,扩塘1次,并采伐小老竹;种植密度为630丛/hm2,每丛留养母竹6~9株.按此技术措施造林和经营,可达到1年成丛,2年成林,3年成材,采伐量达22.5~30 t/hm2,4年时采伐量达45~60 t/hm2,5年时进入高产稳产期,采伐量达75~105 t/hm2.  相似文献   

8.
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其它经营措施相同条件下,分析了10年生金佛山方竹低产人工林中l500~2500株/0.07hm2(D1)和2500~3500株/0.07hm2(D2)2个密度等级的笋产量变化。4年改造期内,金佛山方竹人工林毛笋和净笋产量逐年增加,D1密度等级比D2密度级的毛笋和净产量高,部分不同密度等级间和同密度等级不同年度间的毛笋和净笋产量差异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的线性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显著。毛笋产量和净笋产量同竹林平均地径和高度以及整齐度的正相关达显著水平,同密度和均匀度呈负相关,其中密度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同0.0~2.5cm间的径级株数呈负相关,同2.6~5.0cm间的径级株数呈正相关,同部分径级株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竹林中大径级株数越多,毛笋和净笋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密度调控措施对冀北山区油松人工林枯落物水文特征的影响,以冀北山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分析4种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储量、枯落物持水特征、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及其与持水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4种林分密度的枯落物储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1 785株/hm2(24.40t/hm2)、1 365株/hm2(24.03t/hm2)、1 050株/hm2(23.20t/hm2)、2 100株/hm2(21.00t/hm2);(2)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32.20~41.80t/hm2,最大持水率的范围为202.82~243.57t/hm2,有效拦蓄量在23.35~16.44t/hm2之间;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均大于未分解层,4种密度调控处理对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过程影响并不显著,1 365株/hm2的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林分密度;(3)4种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的平均容重0.93~1.10g/cm3,按其排序4种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 365株/hm2、1 785株/hm2、1 050株/hm2、2 100株/hm2;土壤总孔隙度51.83%~53.83%,按其排序4种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 365株/hm2、1 785株/hm2、1 050株/hm2、2 100株/hm2;(4)油松人工林4种林分密度下土壤的有效持水量130.92~138.71t/hm2,按其排序4种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 365株/hm2、1 785株/hm2、1 050株/hm2、2 100株/hm2,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648.91~671.05t/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明、龙岩、南平 3个地区的 1 31个笋竹两用林样地中株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进行卡方检验、剩余分析、log -线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 :3地区笋竹两用林理想的立竹量为2 1 0 0~ 2 70 0株 /hm2 ,竹林产量可达 2 3 .1~ 32 .7t/hm2 。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覆盖雷竹林高产稳产,于2011~2015年,在湖北省崇阳县的雷竹林中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密度、不同竹龄留养母竹的竹笋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竹林立竹密度应控制在12 000~15 000株/hm~2,竹笋平均产量达22 381 kg/hm~2;1~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占5%的竹龄结构最好,竹林平均单笋质量达172.6 g,平均母竹发笋数达10.2支/株,产笋量达23 8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尾巨桉无性系10种不同造林措施组合林分43个月生林分生长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发现,组合间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4个性状均有显著差异,单株生长量最好的造林组合是Ⅲ-1(造林密度1 300株/hm2、施肥量3 650 g/株),其次是Ⅳ-1(造林密度1 43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Ⅴ-1(造林密度1 36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而林分蓄积量最大的组合是Ⅳ-2(造林密度2 00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其次是组合Ⅴ-2(造林密度2 33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经济效益上看,10种措施组合中最好的3个组合分别是Ⅲ-1、Ⅰ(造林密度1 200株/hm2、施肥量1 750 g/株)、Ⅵ-1(造林密度1 630株/hm2、施肥量3 650 g/株),林分43个月时的纯利润分别达7 300、4 600、3 700元/hm2。而造林措施组合Ⅴ-2、Ⅴ-1、Ⅳ-2则是亏本的组合,尤其是组合Ⅴ-2亏本最大,亏损达9 800元/hm2。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 :(1)“谷雨”至“立夏”是茶秆竹的出笋期 ,历时 40d左右 ,在出笋后 10~ 2 5d ,是出笋高峰期 ,约占出笋总数的 71%~ 84%。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 3个阶段。 (2 )竹鞭垂直分布浅 ,一般在 0~ 30cm的土层中。全劈、全锄、浅翻、浅翻加施肥可明显促进竹鞭生长和笋芽分化 ,且以浅翻加施肥效果最佳。 (3)立竹度与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均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关系。 (4 )合理留笋长竹时间应为出笋盛中期。施用发笋肥可提高笋产量。 (5 )竹 阔叶树混交林经营应保留一些固氮树种和珍稀树种 ,清除“老狼木”、“霸王木” ,对影响竹林繁衍和发育的伴生树种要进行强度修枝。 (6 )野生茶秆竹林 ,应在留足新竹基础上采收春笋 ,积极进行抚育性采伐 ,调整竹林结构 ,选择合适的垦复措施。 (7)丰产竹林的合理年龄结构是 1~ 3年生立竹各占 1/ 3,或 1~ 4年生立竹比例为 3∶3∶3∶1。中下坡合理立竹数为 10 5 0 0~ 135 0 0株 /hm2 ,上坡为 15 0 0 0~ 16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14.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0株/hm2,桃600株/ hm2,造林后第3年少量产出,第5年即可获取纯利润,投资回收期比纯林栽培模式缩短3a,第13年产值达10.5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5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4.56.可见,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早、投本少、投资回收快、投资效益系数高等特点.混交林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灰金竹种群结构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灰金竹种群结构和产量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同立地条件下竹林的年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竹林内部,以1~3年生竹且各龄竹株的数量百分率趋于相近时,竹林产量高。林分立竹密度在37500株/hm2~52500株/hm2之间为宜;竹株分布越均匀,竹林产量越高;竹林冠层高度越高,林分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6.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2种林型林分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分结构对兴安落叶松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龄56~65 a草类-落叶松林平均更新密度达1 363株/hm2,较54~63 a杜香-落叶松林和36~48 a草类-落叶松林分别高12.8%,36.5%。2)年龄36~65 a,密度315~3 263株/hm2范围内的草类-落叶松和年龄54~63 a密度865~2 241株/hm2范围内的杜香-落叶松林,在其它条件相近情况下,随着林分年龄和密度增加,林分更新呈增加趋势;随着枯倒木数量和其腐烂程度的增加,更新密度增加;随着林下草本和灌木盖度增加,更新密度呈下降趋势。3)不同水平格局的林分更新不同,当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时,平均更新密度分别为1 415株/hm2,1 165株/hm2,118株/hm2。  相似文献   

17.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卧龙特区大熊猫竹子基地栽培成效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对 2 0 0 2年建立的大熊猫竹子基地的调查 ,所有栽培竹种的成活率均在 74%以上 ,美竹成活率最高 ,达 97.2 2 % ,白夹竹次之 ,89.38% ,拐棍竹为 76.95 % ,方竹最低 ,仅 74.44%。四种竹种发笋率的排序递次为美竹>方竹 >白夹竹 >拐棍竹 ,发笋率分别是美竹 65 .45 %、方竹 63.0 6%、白夹竹 5 0 .90 %、拐棍竹 42 .86%。从生长发育指数来看 ,美竹属于栽培竹种中的最优势者 ,仅地径略小于拐棍竹 0 .0 1 cm,而株高远远高于其它竹种 ,为84.43cm,最高有达 1 5 0 cm以上的记录 ;白夹竹地径与方竹接近 ,株高与拐棍竹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雷竹-黄精复合经营中的立竹密度,以粗放经营的雷竹林为试验区域,设置3种立竹密度,D1(6 000~9 000株·hm-2)、D2(9 000~12 000株·hm-2)和D3(12 000~15 000株·hm-2),分析了三种立竹密度对黄精的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以及块茎药用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立竹密度对黄精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相对性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D1密度下,黄精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最大,叶片干物质含量最高,地上及地下部折干率最高;另一方面,3种立竹密度下,黄精总多糖含量和黄精总皂苷含量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阐明立竹密度是影响雷竹林下黄精生长的重要因素,雷竹-黄精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为6 000~9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管涔林区防治红脂大小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涔林区位于晋西北地区、黄河中游 ,全区森林面积 3.2 5万 hm2 ,其中油松林 1733hm2 。 1999年 9月 ,发现红脂大小蠹侵害油松林 ,面且侵染面积已经达到136 7hm2 ,经进一步深入调查 ,虫口密度每株为 70头~ 80头 ,有虫株率 2 %~ 3% ,根据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方案认定为轻度感染。我们对红脂大小蠹进行了观察研究 ,并开展了有效的防治工作 ,现将防治情况介绍如下。1 观察结果10月 8日 ,在杜家村林场西坡林缘解剖 1株树干 ,并未见活虫。根部解剖共有 10 3头 ,幼虫 4 12头 ,未见蛹。最深侵入主根达 80 cm,侧根达 130 cm,且害虫多集中于根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