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探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和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以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聚乙烯塑料(PE)地膜为处理,在南疆四地州主要棉区和玉米种植区,开展降解地膜大面积应用试验与示范,系统分析了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以及对作物产量、土壤温湿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为先出现裂纹,然后出现孔洞,最后破碎成小块,中间伴随着地膜变薄、变脆。巴州棉花降解地膜出现碎裂期的时间较阿克苏提前4 d,喀什玉米出现大裂期的时间较和田地区提前7 d;但同一作物不同地区之间降解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降解地膜降解处于诱导期之前,除巴州棉花降解地膜膜下5 cm的平均土温低于PE地膜外,四地州棉花和玉米降解地膜膜下5 cm和10 cm的土壤温湿度均高于PE地膜,但两种地膜的土壤温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收获期和播种前土壤养分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巴州和阿克苏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的棉花产量分别较PE地膜提高8.33%和6.48%,喀什与和田地区玉米分别较PE地膜提高3.67%和14.97%,但两种地膜的作物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降解地膜降解性能良好,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与PE地膜相当,以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代替PE地膜应用于南疆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对作物和土壤环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麻地膜对无土栽培辣椒生长发育环境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无地膜土壤栽培(CK)、PE膜土壤栽培(T1)、PE地膜基质栽培(T2)、麻地膜覆盖无土栽培(T3)4种处理下土壤和基质基本理化性状、辣椒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品质、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CK、T1、T2处理,T3处理明显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辣椒可溶性糖和VC含量较CK分别提高21.13%、49.26%。与定植前比较,CK、T1、T2、T3处理的土壤或基质中的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其中T3处理含量增加最明显。通过分析可知,麻地膜对基质的理化性质提升较为明显,改善了基质电导率以及孔隙度大小,提高了地温,增加了基质中细菌的多样性,降低了真菌丰度,进而有利于加速养分分解,对植物根部环境和生长发育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地力、污染物残留的影响,应用3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普通白色非降解地膜F、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H、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Z)及无地膜对照(CK)种植芋艿,对苗期土温、芋艿产量和土壤中养分、微塑料、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塑化剂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可提高芋艿产量10.20%~29.61%,顺序为F > H > Z > CK;收获期时,F处理地膜剩余量最高,Z处理中地膜崩解较H处理快;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存在微塑料和PAEs残留,但差异不显著,微塑料含量为260~393个·kg-1(干质量),PAEs含量为0.87~1.17 mg·kg-1。研究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能有效减少土壤白色污染,且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增产效果优于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  相似文献   

4.
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BMF)为处理、普通PE地膜为对照(CK),采用田间试验,系统分析BMF的降解性能以及对土壤温湿度、养分、盐分、pH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BMF的降解过程为先出现裂纹,后裂纹逐渐明显,马铃薯成熟期裂解为4 cm×4 cm以下碎片。BMF在6-7月自然降解破损率均较小,为0.4%~4.0%,8月成熟期破损率较大,为15.0%,而同一时期CK未出现降解。BMF在膜下5 cm和15 cm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低1.08℃和0.26℃,而膜下25 cm较CK高0.27℃;膜下5 cm的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低3.77%,而膜下15 cm和25 cm分别较CK显著低5.64%和14.60%。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BMF与CK间土壤养分、盐分和pH差异均不显著。BMF处理马铃薯增产2 500.01 kg·hm~(-2),增产率达5.67%,但增产未达到显著水平。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良好,对南疆马铃薯产量、土壤温湿度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的影响与CK差异不显著。降解地膜代替普通聚乙烯PE地膜应用于南疆马铃薯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正>地膜覆盖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提高地温,有效地延长作物生长期,保证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难于降解,既不会被微生物侵蚀,也不会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土壤中的残膜量逐渐增加,将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最终导  相似文献   

6.
环保型麻地膜保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保型麻地膜具有强度较高,在土壤中降解性能良好,无污染的特点,是塑料地膜良好的替代产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保水是麻地膜覆盖作物增产的重要机理之一,研究麻地膜覆盖对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和麻地膜覆盖秋玉米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能增加土壤对降雨的储蓄能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给可降解地膜材料的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比较了2种可降解地膜(麻地膜、液态膜)、普通塑料地膜和露地栽培对土壤水分、温度、养分的效应及对蚕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麻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和蚕豆生长的影响与普通塑料地膜相当,均使0~20 cm 土壤水分含量、地表及地下5 cm、10 cm 土壤温度、碱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有机质、叶绿素含量等明显高于露地对照(p <0.05),使蚕豆出苗率提高,生育进程加快,株高、有效枝和单株荚数增加,产量比对照提高21.65%;液态地膜在蚕豆生长前期地膜效应显著,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受到环境影响较大,降解加快,保温、保水效果差,与露地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麻地膜与普通塑料地膜在土壤保水、保温、养分增加及对蚕豆生长的影响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相互间没有明显差异,降解麻地膜可以替代普通塑料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肥力保持和农作物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可降解麻地膜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番茄成熟期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处理下番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麻地膜处理对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没有显著影响,而塑料地膜处理显著降低了水解氮、有机磷和速效钾含量。覆膜处理未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麻地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节细菌属、糖霉菌属和鞘脂菌属等与土壤碳降解相关细菌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碳循环过程;塑料地膜显著降低了节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和丰佑菌属等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覆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处理均显著降低了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而麻地膜处理显著增加了支顶孢属等抑菌真菌的相对丰度,抑制了土壤中病原真菌的繁殖。土壤速效钾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麻地膜可以增加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改善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9.
以烟草品种CS80为材料,选用4种全生物降解地膜(T1、T2、T3、T4 ),以聚乙烯(PE)地膜作对照(CK),2022年3月8日覆膜,25日移栽烟苗,用相机定点拍照,记录地膜的降解特性,GPS温度记录仪连续测定10 cm土层温度;于烟苗移栽后45 d测定烟草的株高、茎围、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节距和叶片数,分别于移栽后45 d和105 d测定土壤的pH,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和有效磷含量,脲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点及地膜覆盖对烟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于覆膜后第70天开始降解,降解最快,T3于覆膜后第85天才开始降解,降解最慢;覆膜结束后,4种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等级均达到5级以上,增温、保墒效果均与PE地膜相近;与CK相比,移栽后第45天,T2、T3和T4覆盖能够提高烟株的株高、最大叶叶长和最大叶叶面积;T2的产量较CK增加0.8%,T1、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较CK减少41.6%、25.5%和5.9%;T1和T4覆盖的产值较CK增加8.7%和6.6%,T1和T3覆盖较CK减少37.6%和17.6%;覆盖T2和T3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总钾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综上,T2覆盖的烟株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值均优于其他处理,具有替代PE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了麻地膜覆盖栽培对铁把瓜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地膜覆盖栽培处理(CK)相比,麻地膜(T1)处理可降低土壤固相率和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而PE农用薄膜(T2)处理的影响则相反;T1处理还可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且效果较T2处理更加显著;两种地膜覆盖处理后的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和pH值均低于CK,且二者差异性并不显著。生育期观察发现,T1处理可提前铁把瓜植株的授粉日期和果实采收日期,且与PE处理并无明显差别。与CK相比,T1处理可提高果实单果重和单位面积产量,且较T2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与CK相比,T1处理还可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以及Vc含量。试验表明麻地膜覆盖栽培适用于设施铁把瓜无公害栽培。  相似文献   

11.
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栽培薄皮甜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性能,以"龙甜一号"甜瓜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和塑料地膜覆盖3个处理,采取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有效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率,其增温效果低于塑料地膜覆盖,保墒性能与塑料地膜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纤维基地膜在甜瓜种植期内完全降解,覆盖栽培可显著抑制杂草生长。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处理甜瓜株高、茎粗、根干重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对照,与塑料地膜无显著差异,且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处理的甜瓜果实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裸地分别提高53.32%、39.14%、21.28%,其中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塑料地膜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12.
在冬闲稻田用白膜覆盖、白膜膜上覆土(简称白膜覆土)、黑膜覆盖、黑膜膜上覆土(简称黑膜覆土)、稻草覆盖等5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兴佳2号’,分析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产量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栽培方式出苗均比裸地(对照)早,其中白膜覆盖出苗最早,比对照早17 d;与对照相比,各覆盖栽培方式的植株株高、SPAD值和主茎数增加;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4.87 t/hm2,显著高于白膜覆土的,但黑膜覆盖与黑膜覆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为15.46%~16.74%;黑膜覆土的绿薯率最低,为2.56%;各覆盖方式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4.65~9.76 mg/100 g,其中黑膜覆盖的最低;块茎镉含量在0.029~0.042mg/kg,白膜覆盖的最高。综合来看,黑膜覆盖及黑膜覆土的产量较高,且绿薯率、龙葵素含量低、块茎镉含量不超标,较适合冬闲田早春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宽幅普通地膜、窄幅普通地膜、宽幅微孔地膜与窄幅微孔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平铺覆盖和起垄覆盖)下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且增温作用强于保水作用,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生长,为后期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产原因主要是显著增加了玉米百粒重,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CK。在试验区低温干旱并存的气候条件下,宽幅普通地膜平铺覆盖是一种简单、低成本、高效的覆盖栽培方式,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表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pH值,研究在不同土壤pH值条件,埋入地下的环保型麻地膜降解性能及其周围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弱碱性土壤中麻地膜降解速度快于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且在碱性条件下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放线菌的数量增加最为明显,放线菌的数量与麻地膜的降解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播种期和地膜覆盖及两者交互效应对干理想大根产量的影响,确立了地膜覆盖条件下的适宜播期,并对增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在郯城县气候条件下,实施地膜覆盖栽培干理想大根的最佳播种期为8月22日;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出苗期土壤表层(0~10 cm)含水量增加1.6个百分点、采收期土壤容重较对照低0.05~0.10 g/cm3,使干理想大根单株产量增加11%,同时对产量相关性状和产品加工品质也具有同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推广广西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晚熟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对照)3种栽培模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的水含量、容重、孔隙度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观察测定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并测定马铃薯发棵期的叶片生理指标和成熟期的块茎品质.[结果]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水含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和固相比例,同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和主茎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黑膜覆盖模式可显著增加马铃薯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大薯质量(P<0.05,下同),降低青头薯质量,从而提高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和产量,其商品薯率和产量较常规种植模式分别极显著提高11.26%和26.67%(P<0.01).不同栽培模式对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块茎干物质、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黑膜覆盖模式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块茎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结论]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明显,其中以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效果较优,适合在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朱建宁  彭文栋  张秀红  刘华  高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63-9066,9083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 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露地移栽、地膜移栽、地膜移栽去早蕾和直播地膜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棉花生育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膜直播棉、露地移栽棉、移栽地膜棉相比,移栽地膜棉去早蕾处理生育期、株高和株高日增量、果枝数和果节量基本合理,节枝比增加,伏桃和早秋桃比例高,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产量最高;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伸长率、反射率和纺纱均匀度指数等品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促进棉花早发、提高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