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枣尺蠖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3~10厘米深的土中越冬,距树干1米范围内最多.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出土,4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雌蛾肥胖无翅,傍晚顺着树干爬到树上;雄蛾有翅,羽化后飞到树上寻找雌蛾交尾.雌蛾交尾次日开始产卵,卵多产在树冠枝杈、粗皮裂缝处,聚集成堆.卵量大,每头雌蛾产卵800~1200粒.幼虫孵化盛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幼虫3龄以后食量大增,严重时将全树芽、叶、蕾全部吃光,成为暴食期,5月中下旬为害最重.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2.
<正> 粘虫是小麦后期的暴食性害虫,常造成严重减产.摸清粘虫发生量的规律,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县11年来粘虫的发生情况,分析了田间幼虫密度与蛾量、水分积分指数的关系,建立了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式.现分述于后:一、预报因子的挑选及方程的建立影响麦田粘虫发生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蛾量、雨日、雨量、粘虫天敌、蜜源植物、早春温度等,尤其是蛾量、雨日和雨量对发生量影响较大.因蛾量是虫源基础,一头雌蛾  相似文献   

3.
北京举肢蛾 (Beijinga utilaYang)以幼虫主要在国槐害虫槐花球蚧 (Eulecanium kuwanai )和枣球蜡蚧(Eulecanium gigiantea)雌蚧壳下捕食卵,致使蚧虫卵量显著下降.该虫成虫于4月上旬出现,4月中旬达高峰.雌蚧壳下有其幼虫率高达45%以上.该虫尚属山东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 小地老虎一代幼虫,是我县危害春播作物幼苗最严重的一种害虫.因其发生程度与越冬代蛾量、性比,4月份的温湿度、降雨和幼虫的食物、天敌等多种因子有关,所以发生程度很难预报.过去认为蛾量是影响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但从历史虫情资料看,并不是这样.例如1974年,我站的诱蛾量(糖酒醋液盆)是11年里最少的一年,然而发生却是较重的一年;1979年的诱蛾量仅次于1980年,是1974年的17.9倍,但发生并  相似文献   

5.
①落叶松鞘蛾在豫西山区一年发生代,以幼虫带着筒巢在短枝上、小枝基部、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4月10日前后开始活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危害高峰期,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7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9月末幼虫开始缀鞘,10月上旬陆续入蛰。②落叶松鞘蛾在林缘、林间空地及郁闭度小的林分虫口密度高、危害较重,郁闭度大的林分虫口密度较低、危害轻。③落叶松鞘蛾成虫只能交尾一次,单雌蛾平均产卵19枚,最高可达到40枚。幼虫期主要特征明显分为孵化、潜叶危害、制鞘及负鞘危害、扩大筒鞘等一系列的变化。落叶松鞘蛾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分布型。该虫具有潜叶危害性和暴食性。④采用P=Po×E×[F/(m+F)]×(1-m)可推算下一代的发生量。⑤研究总结出在加强检疫,科学育林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积极采取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性诱剂对主害代棉铃虫的诱杀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性诱剂诱杀江苏沿海地区三、四代棉铃虫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每 0 .1 3 4公顷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的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应比较 ,前者所诱雄蛾量增加 3 6.3 1 %~ 45 .5 9%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4 %~ 44 .75 % ,田间落卵量降低 9.90 %~ 1 5 .0 5 % ,幼虫量减少 7.69%~ 1 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室内的性比试验证实 ,棉铃虫雌蛾的产卵量与群体中雌蛾的性比比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浙江塘栖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幼虫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种群数量特征和消长动态,并建立其发生趋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8-2013年灯下诱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4月14日至29日),其中2010-2012年相对较迟,峰期持续时间、蛾量受当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呈相应的变化,2008年和2011年为最高峰期虫量,2013年明显低于历年同期;田间幼虫发生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年度间均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峰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少数年份推迟至7月上旬,第4代灯下成虫与田间幼虫量均下降较快。在此基础上,以枇杷黄毛虫的田间系统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的24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建立了第1代至第3代枇杷黄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其中影响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为种群基数和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经检验,各代次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模型均达到99分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相符,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发生量和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小面积测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与英国进口诱芯的诱蛾效果相当 ,明显优于江苏省金坛激素所的诱芯 ;性信息素对1、2代棉铃虫的诱蛾效果优于树枝把 ,对主要危害世代 3、4代的诱蛾效果低于树枝把 ;田间系统查虫查卵的趋势和发生量拟合度验证了上述结果。但当大面积棉田连片使用性信息素时 ,诱蛾效果与小面积测报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当性信息素区田间蛾量急增进入盛发期时 ,田间卵量同时进入盛发期 ;当性信息素诱盆蛾量累计为全代蛾量 40 %和 80 %时 ,当天或第 2天田间累计卵量也达到全代卵量的 40 %和 80 %。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果比较 ,前者所诱棉田的雄蛾量降低 1.3 6~ 1.45倍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8%~ 44 .75 % ,落卵量减少 9.90 %~ 17.80 % ,幼虫量减少1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 10 %。  相似文献   

10.
浙江双栉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双栉蝠蛾是福建省毛竹笋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福建1年发生1代,6月中旬幼虫孵化,11月初至翌年2月上旬幼虫开始钻蛀毛竹笋萌发的不定根或冬笋,3月中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大量集中在春笋的周围并蛀人笋内为害,幼虫历期长,达273~298 d.老熟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中旬到下旬,蛹期23~28 d.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5月中旬.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雌成虫可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 063粒,卵期25-30 d.  相似文献   

11.
马拉硫磷对连续5代亚洲玉米螟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低致死剂量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连续世代生殖力的影响,连续5个世代用低致死剂量(LD30)的马拉硫磷点滴于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胸部背面.当存活下来的幼虫经生长发育为成虫,研究亚洲玉米螟存活成蛾的交配成功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亚洲玉米螟交配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代数的增加, 雌、雄蛾的交配能力有一定恢复;无论是雌、雄单方还是双方受到药剂处理,都能使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显著下降,卵块的孵化率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白桦食叶害虫中带齿舟蛾(Odontosia arnodiana(Kardakoff))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发生一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4月30日前后为羽化盛期,5月中旬羽化结束,雌蛾寿命为7-11d,雄蛾寿命为6-14d。成虫羽化后1d左右即可产卵,卵多产于白桦1-2年生的枝条上,单雌产卵量为168粒,最高可达600粒。卵期长为30d左右。5月中旬始见初孵幼虫,6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共5龄,历期50d左右,最长可达60d。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下树,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全部化蛹结束。蛹期长9个月。同时研究了中带齿舟蛾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烟草码绢金龟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码绢金龟Maladera sp.是烟草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对码绢金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1996~1998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弄清了码绢金龟的生活史、各虫态生活习性。在昆明,码绢金龟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是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化蛹末期,蛹期平均为21d。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下旬为羽化末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成虫发生为害盛期,成虫发生期约80d左右。田间成虫产卵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雌产卵量平均为27粒。7月上旬至中旬是卵孵化盛期,卵期平均为14.4d。幼虫发育至第2年4月,幼虫期约280d。土壤温度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猖獗危害与虫源基数及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搜集和整理了河北省正定1972~1993年棉铃虫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并运用相关矩阵法对世代间卵量、幼虫密度、成虫始期、历期和蛾量间关系及2~4代卵量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原因。结果表明:(1)越冬蛹数量加大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基础,1~3代幼虫密度与越冬蛹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虫源积累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重要原因。2~4代累积卵量与上代累积卵量、幼虫密度、蛾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建立了幼虫密度与上代史源的关系式;(3)各代间成虫始蛾期里正相关,但发生期早晚与蛾量及下代卵量、幼虫密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4)二三代累积卵量与5月下旬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9,而与相对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诱集成虫和调查田间卵量的方法对烟田斜纹夜蛾发生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烟田斜纹夜蛾成虫有2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蛾量较少;第二个高峰期在6月上旬,蛾量较多。  相似文献   

16.
<正>一、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大发生时常将成片杨树的叶片吃光,危害重的杨树食叶害虫,是主要的防治对象。杨小舟蛾1年发生5~6代,以蛹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5月上旬出现并危害,5月下旬为盛期;第2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下旬化蛹、羽化为成虫;第3代幼虫集中在7月危害;第4代幼虫从7月下旬开始危害,8月达到盛期,9月上旬开始化蛹;第5  相似文献   

17.
1976年以来,我们查明粘虫雌蛾喜在麦田露地稻桩上产卵,幼虫喜于稻桩内外栖息隐蔽,是本县早改水后粘虫经常集中在稻茬麦田暴发的主要原因.一、麦田旧稻桩上粘虫卵量和二化螟越冬幼虫密度.1979,1981~1982年4月中下旬,在粘虫产卵  相似文献   

18.
枣尺蠖又叫枣步曲,一般一年发生一代。枣尺蠖羽化出土后,无翅的雌蛾有爬向枣树寻找雄蛾交配产卵的习性,应把枣尺蠖消灭在出土后,阻止雌蛾和初孵幼虫上树。主要方法为:4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干基部绑8~10厘米的塑料薄膜一圈,紧贴树干,塑料薄膜下端堆土,外挖一小沟,洒上3911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活茧密度为46.8头/㎡,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饲料配方对米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4种不同饲料配方(A.70%玉米面+20%麦麸+7%白砂糖+3%酵母;B.94%水稻米糠+3%白砂糖+3%酵母;C.94%水稻米糠+3%大豆粉+3%酵母;D.100%水稻米糠)对米蛾生长发育及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A繁育的米蛾发育历期(34 d)明显短于饲料C和D,且平均出蛾量(1 169只)显著高于饲料B和C;而且饲料A繁育的雌蛾平均体质量达41.9 mg,明显高于其他饲料。饲料A繁育米蛾的产卵量最高(561.9粒),羽化后5 d内的累积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92.1%。在筛选出饲料A适合米蛾繁育的基础上,测试了其在不同接种密度下的繁殖量。结果表明:米蛾在接种密度为5,10,15粒/cm2时,始见蛾期、出蛾数量和雌雄比差异均不显著,但在10粒/cm2时的平均单蛾产卵量显著高于接种密度15粒/cm2,与接种密度5粒/cm2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