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近日,《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明确提出,中国种业的发展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可以说,过去10年间,"科研单位育种+企业推广"的模式并未给中国种业带来跳跃式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现有的科研体制下,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仍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中国种业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1)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2)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月28日,农业部详解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最大的看点是中国种业发展官方时间表公布。到2015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将在2020年建立。种子产业被官方认定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核心产业,首次是在2011年4月国务院  相似文献   

4.
2012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重点指出"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促进种子企业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这是《规划》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坚定地推进和实现这两项关键任务,发展现代种业才有可能步入坦途. 商业化育种退出科研院所逐步进入企业,如同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一样,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商业化育种退出科研院所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相似文献   

5.
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时间较短,现处于发展初级阶段。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企业主导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现在,商业化育种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部2012年计划从五个方面推进种业发展。一是制定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按照今年一号文件的要求正在制定这个规划,对整个种业发展的布局和重点任务进行一个科学的设计和科学的布局。二是推动出台一批种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推动这些政策支持企业的商业化育种过去的育  相似文献   

7.
<正>科研育种是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从1950年到2010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科研育种创新乏力、发展缓慢、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河南小麦、玉米育种为例,每年申报参加品种审定预备试研的小麦品种超过300个、玉米品种超过  相似文献   

8.
正1月28日,农业部详解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最大的看点是中国种业发展官方时间表公布。到2015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将在2020年建立。种子产业被官方认定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核心产业,首次是在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种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科企合作以及学习国外种业企业模式,逐渐建立起种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在分析商业化育种实质和流程后,对我国商业化育种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研究探讨了针对玉米产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限制因素,希望借此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和9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相继成功召开。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全国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发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核心精神。结合2011年的国务院8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在  相似文献   

11.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经省政府同意安徽省近日出台《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要求多措并举护航种业发展,到2020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建设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创新平台,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达12家,良种覆盖率达到98%。非公益种业科研机构改企  相似文献   

12.
正品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种业老板试图通过所谓"借腹产仔"或称"研发外包"方式,快速廉价地购买新组合或半成品。如能通过审定程序,就标志"借腹产仔"成功了;未能通过审定的,那就算是"宫外孕"了!关于商业化育种的讨论不是学术问题,更多是反映不同部门的利益诉求。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表达了他的看法。国务院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重点指出要"引导和积极推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在粮食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日益重 要的地位。探索建立我国玉米商业化育种和种子产业化新体系,已成为我国玉米种业面对的重要课题。通 过对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对比,分析了我国玉米商业化育种与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指出了我国玉米 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12,(29):27
正根据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201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搭建品种转让公益平台",以及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着力抓好种  相似文献   

15.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优良的蔬菜种子对提高蔬菜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育种是蔬菜种业产业链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蔬菜种业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蔬菜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依据相关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蔬菜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发展蔬菜商业化育种的建议,以期推动蔬菜商业化育种进程,强化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子企业,驱动全国蔬菜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升蔬菜种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种业为基础,自主创新商业化育种研发为核心,"育、繁、推"一体化为发展方向的新兴科技型企业。现有员工48人,从事科研、生产、经营工作人员33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5人,中级研究人员11人,初级研究人员12人。高级技术顾问5人。经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正科技自主组建了科技研发机构和科研育种基地;搭建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平台;建立了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构建了科技创新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在种业发  相似文献   

17.
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确立以企业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这是自2000年国家出台《种子法》之后,中国种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4月18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解读。记者采访了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等相关人士,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将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业》2013,(5):34
<正>明确了未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题地位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国种业研究中占主体地位,由于相关单位商业化操作能力较弱,在育种和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效果差,其次,产品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另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难以保证。新《规划》将坚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管理》2015,(6):77-79
文章以我国正在构建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为背景,分析了种业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不对称性,提出了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即提高对水稻育种基础公益性研究的认识,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水稻育种基础公益性科研投入,做好技术储备;启动水稻育种专家培养和保护工程,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