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园艺》2011,(12):134
许多品种在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菌袋内的含水量就低了,当基质中的含水量低于40%以下,菌丝的生理活动处于停止状态,基质内的营养难以转化,原基难以形成,因此需要往基质内补充水分使之陆续长菇。需要补水出菇的品种有平菇、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品种。  相似文献   

2.
袋栽香菇菌筒越冬后,3~6月份出的菇一般称为春菇.在江西春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70%,因此必须不失时机,抓好袋栽香菇春季管理.由于菌筒经过秋冬干燥季节,已出过几批菇,失水较多,必须补充水分后才能出菇.春菇生长期外界的气侯条件与秋冬显然不同,要获得春菇高产,必须把握以下技术要点.(一)根据菌筒的水量,及时补水菌筒补水的标准,一般是菌筒减重1/3以上,即菌筒重由1.9kg降到1.3kg左右,含水量约30%.补水可采用以下方法.1.浸水法:选有代表性的菌筒,称重后用8号铁丝从菌筒两端打几个10~20cm深的孔(失水多的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巨大口蘑不同出菇时间培养料的失重和含水量变化,及其不同补水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菇20d时,菌袋失重最大;随着出菇时间的增加,培养料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出菇过程中不断补水有利于子实体生长,补水量40g·袋-1-45g·袋-1时,总产量提高26.9%。  相似文献   

4.
袋式栽培平菇,常由于后期补水困难而影响着平菇产量.过去人们是采用浸泡菌袋或用注射器补水,前者费工费时,后者补水效果差.笔者是采用自来水补水,效果甚佳,具体方法如下:用一直径略小于自来水笼头咀的木棍,在采收两潮菇的菌袋中间打一3厘米深的洞,把自来水笼头咀  相似文献   

5.
胡智明 《食用菌》2001,23(4):42
笔者在这几年的平菇生产中,每逢春季来临和炎热的夏季里,都会遇到虫害,使平菇减产,严重甚至绝收.一般喷雾打药,很难有效杀死菌袋内的虫和卵.现在用补水器,在水里放入一些农药,在采菇后结合补水注入,转动菌袋,就能起到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袋栽平菇较为普及,成功的把握性也大,但生物学效率一般仅在80%左右.袋栽产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袋中央严重失水所致.因为平时喷水都只能喷在袋两头表层料面,袋中央长期得不到水分补充,这样势必造成后期出菇困难,影响产量.我们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补水器对中央部位进行补液,保证了中央部位的湿度,同时也给菌丝补充了营养,从而达到出菇快、多出菇、菇质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袋栽平菇为试验材料,研究输液式补水方法对平菇产量、单丛重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增加。补水处理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2)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不补水)好。(3)每天对平菇茵袋直接输入10mL的水分即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程洪花 《蔬菜》2009,(2):17-17
棒式栽培香菇的菌棒经过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减少,为了使香菇增加产量,需要进行补水处理,补水方法有注水法和浸水法两种,现主要介绍注水法补水。菇畦中的菌棒就地不动,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沿着畦向安装,菇畦中间设总水管,  相似文献   

9.
用塑料袋栽培食用菌,头潮菇采收后一般都要补水,栽培者一般是把料袋放在水池里浸泡6~12小时,此法太浪费时间;也有人用兽用针管直接往袋内注射,效果比较好,但速度太慢.我们总结了他人的经验,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取下喷枪,用三通接头接上一根双通道长的橡皮管,管端各装一支兽用注射针头即成一个快速补水器.这种装置结构简单,取材方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省近年来,平菇生产发展很快,普遍采用塑料袋立体化栽培.此法成本低,效益高,但由于塑料袋是直立排放在棚内出菇的,出过二、三潮菇后,袋料水分大量散失,不能满足菌丝生长的需要,而培养料中的养分还没有耗尽,有些菇农便把菌袋置容器中浸泡补水让其再出菇,由于这样做费工,所以不适宜大批量生产。我们采用挖沟埋袋补水法,不但省工,省时,而且简便易行。1986年在全县5个点进行试验,共埋菌料4万余袋,平均每袋产菇250克(高产袋达500克以上),共收鲜菇1万余公斤,生物转化率达38%以上.具体做法是:①挖沟.在棚内挖宽1~1.5米、深0.3米的长条沟,沟与沟之间留0.5米走道.②脱袋.选袋子大部分还有菌丝,出过二,三潮菇而尚有部分  相似文献   

11.
夏香菇出菇期管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生产上因菌袋补水而发生坏袋的现象屡有发生。通过对夏香菇出菇期一、二茬次的菌袋适宜补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补水量对夏香菇菌袋坏袋率及出菇产量、质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平菇栽培在我县农村已普及,但由于技术措施陈旧,产量不高。笔者通过比较试验,发现渗灌出菇比常规管理出菇可增产30%以上。长荡乡菇农徐跃文用此技术,投料3000kg,收鲜菇5682kg,生物效率接近190%。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培养料配制、灭菌接种同常规。待菌丝长满袋后,在菌袋周围用刀片划3~5个宽3~5cm、长20~25cm的口子,移至事先用砖铺好的出菇场所,然后一层菌袋一层泥堆积,最上层泥要厚些,并做成蓄水沟,利用泥的渗水性和保水性,通过菌袋上的口子将泥中的水渗灌到菌袋中起到补水作用。故在出菇时期水沟内要灌满水或营养液,采菇后每天灌1~2次水,其它管理方法同常规。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刀片划口时不要伤害菌丝;菌袋堆积高度一般为1~1.5m,不宜太高;所用的泥土事先进行消毒,易板结的土不宜采用。 采用渗灌出菇,菌墙牢固不易倒,菌袋的两头出菇整齐,便于管理,菌袋出过二潮菇后也不用浸泡补水,  相似文献   

13.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袋栽平菇2潮后菌棒失水干缩,能否补水成为限制出菇的主要因子。脱袋覆土成了补水兼顾补养的优良措施,方法主要有畦式覆土法和泥菌墙法,为了弄清两者优劣以便更好地指导平菇生产,特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畦式覆土法更易于补水、补养,不仅管理方便,而且出菇潮次多、转潮快、出菇商品性高、生物转化率大。相比之下,泥菌墙法在补水、补养上不易使上下层均匀,在上层已显缺水时,下层还在水渍状态,且平菇易污染泥水而导致品质下降。另外,泥茵墙法中平菇转潮慢,生物转化率小,容易积温。平菇2潮后菌棒畦式覆土栽培法是获得高产的优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袋式栽培平菇袋中间部位菌种萌动慢、长势弱和后期补水增养困难这两个问题,我们采用在菌袋中间添加土柱的栽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一般每kg料产菇1.1~1.2kg.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材料①土样的准备:选土层10cm左右的沙壤土,除去枯枝烂叶及砾石后,在阳光下晒干再用0.2%的高锰酸钾处理,含水量控制在16%左右备用.②供试品种:中蔬10号.③栽培料配方:棉子  相似文献   

16.
袋栽香菇出菇后期,菌筒逐渐变干,当菌筒含水量下降至一定值时,则无法出菇。此时,用淋水、浸水已不能满足出菇对水分的要求,必须采用菌筒打洞浸水法,才能使其充分吸水。本试验主要是探索菌筒含水量与出菇量之间关系,找出浸水的最佳时机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同军 《食用菌》2004,26(6):46-46
浸泡池是袋栽平菇的重要设施,把它建在菇棚中,由于搬运方便,可以对出菇袋以少吃多餐的形式进行补水充养,并以浸泡的方式及时杀灭病虫害,一举多得。修砌与操作如下:①在菇棚方便的一处,修砌1个容量50~150袋的水泥池,进排水要流畅,并可直接排出棚外。②每出1潮菇后,及时进行浸泡,第2潮菇后,用pH8的水浸泡,并适当补加营养。③对个别出现杂菌及虫害的袋子要加药物单行浸泡,并适当延时。④为防操作污染,每次浸泡完毕要及时排放浸液,并用浓石灰水或消毒药物冲刷喷浇池壁。  相似文献   

18.
锯木屑代料栽香菇,随着出菇次数的增多,菌块中水份散失量较大。常规的补水方法是将菌块长时间(10~12小时)浸水,这非但难以达到合理的含水量,且常常会造成菌块松软、破损,甚至使菇蕾水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两潮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一般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一时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为此,笔者经两年时间试验,摸索出了一种“大袋磨盘式发菌圆柱式出菇的平菇高产模式”.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选料和装袋 按常规袋栽法进行选料、配料和拌料,秋季气温高采用发酵料栽培,冬季和早春气温低,  相似文献   

20.
“全天候”花菇生产技术克服了以往花菇生产中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巧妙地变恶劣天气为有利因素 ,具有全天候特点 ,且花菇率达 10 0 % ,爆花、天白花菇等优质菇比例大幅度提高。1 出菇适期的选择菌袋培育 80天左右 ,转色为带有金属光泽的棕褐色或茶褐色 ,菌皮厚薄适当 ,具有较强韧性 ,是菌袋成熟的标志。当气温开始稳定在 5~ 18℃时为出菇适期。南阳地区以 11月 2 5日至 12月 5日开始出菇为宜 ,持续生产到翌年 3月。2 出菇管理技术2 .1 补水催蕾  1催蕾前要在培养室内把袋温提高到 2 7~2 8℃ ,保持 4天 ,增强菌丝分解能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