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河北省木兰林业管理局的北沟林场作为试验基地,通过实地调查,对不同密度的落叶松林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分析了不同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落叶松林个体生长状况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单株材积呈递减趋势,蓄积量呈递增趋势,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与密度也符合函数关系规律.  相似文献   

2.
曳水瑛  董刚  邵长亮  刘勇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6):162-168,176
[目的]研究山西省北部人工华北落叶松纯林质量精准提升中的树种混交策略,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管涔山设置华北落叶松不同混交模式和不同起源的固定样地,2010年和2015年夏分别对样地内胸径≥5.0cm的样木进行每木检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不同起源、不同混交模式下混交树种生长量的差异显著性。[结果](1)与华北落叶松混交的树种,胸径生长量ΔD表现为:ΔD白桦ΔD白杄ΔD山柳,胸高断面积生长量ΔS表现为:ΔS白桦ΔS白杄ΔS山柳,蓄积生长量ΔV表现为:ΔV白桦≈ΔV白杄ΔV山柳。(2)不同混交模式下,华北落叶松的ΔS和ΔV差异不显著。(3)天然中幼林条件下,混交树种的生长量为:白杄白桦山柳;人工中幼林条件下,混交树种的生长量白桦最大。(4)白杄与天然华北落叶松混交的生长量大于与人工华北落叶松混交,白桦与人工华北落叶松混交的生长量大于与天然华北落叶松混交。[结论]在人工华北落叶松纯林的幼龄阶段,林间空地栽植白桦,构建华北落叶松—白桦斑块混交结构。通过针阔树种的混交,营造较为稳定、接近天然状态的生态环境。当白桦生长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后,采伐长势不良的白桦,在林冠下层补植白杄,形成稳定的华北落叶松—白杄混交、复层、异龄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重吸收效率与N素供应的关系,以24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水平(0,8,15 g/(m2·a))连续6年的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测定氮添加后华北落叶松成熟叶片、凋落叶片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成熟叶片C含量在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氮添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氮沉降对不同起源华北落叶松林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在山西关帝山林区进行4年的野外定点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氮沉降梯度分别为0,8和15 g/(m2·a),研究不同浓度氮添加对其凋落叶C、N、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1)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凋落叶轻度氮处理下C、N质量分数分别显著增加5.9%和...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小五台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对林木生长因子和草本多样性指数的调查、计算和分析,对华北落叶松林木生长、草本植物多样性以及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坡度与树高、胸径、第一活枝高(枝下高)和冠幅呈显著负相关性,而海拔、坡位和坡形与林木生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2)从相关系数和相关性强度综合分析,林木生长因子对草本多样性影响程度为:郁闭度枝下高胸径树高冠幅;(3)在海拔1 400~2 000 m范围,随海拔高度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则表现出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4)海拔、坡形、坡度对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多样性变化影响程度较小,而坡位与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表明坡位对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分法对不同林龄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30,40,5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应的林分最佳密度分别为2 500,1 800,1 000,800株/hm2时,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达到最大。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以枯落物的持水能力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相似关系,编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持水能力密度控制图,为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的密度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冠层截留是森林蒸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量描述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观测研究多是在固定样地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的。林冠截留量除在样地上受降水、气象条件和冠层结构及生长过程的动态影响外,还在坡面上受植被生长和冠层结构的坡位差异而有很大空间变化和尺度效应,需对此深入理解和精细刻画,从而为实现从样地观测结果上推到坡面的尺度转换并基于此准确评价森林水文影响来提供科学依据。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一个水平坡长425.1m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坡面,并均匀划分为空间连续的16个样地。于2015年5—10月,测定了森林冠层结构(特别是叶面积指数,LAI)的坡位差异和动态变化,并同步观测了林外降雨和林内穿透雨及树干茎流,依此计算得到每次降雨事件的冠层截留量。以离坡顶水平距离(水平坡长)为尺度标量,分析林冠截留量沿坡面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存在沿坡变化和坡面空间尺度效应,且月份变化明显。在整个生长季,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表现为随水平坡长增加先升高,在坡面中部达最大,之后逐渐降低,以每100m水平坡长的变化量表示的坡面尺度效应为+5.62mm/100m(坡段0~316.6m)和-2.37mm/100m(坡段316.6~425.1m);在5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表现为随坡长增加而逐渐降低,坡面尺度效应为-0.26mm/100m(0~425.1m),在6—8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趋势均和整个生长季相同,6月份坡面尺度效应为+1.28mm/100m(0~261.1m)和-1.78mm/100m(261.1~425.1m),7月为+0.92mm/100m(0~267.6m)和-0.88mm/100m(267.6~425.1m),8月份为+1.28mm/100m(0~211.2m)和-0.34mm/100m(211.2~425.1m);在9月、10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表现为随坡长增加逐渐升高,坡面尺度效应分别为+2.38mm/100m和+0.81mm/100m(0~425.1m)。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坡位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是影响林冠截留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各月林冠截留率均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可基于不同坡位样地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坡面均值的关系、叶面积指数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坡位样地的叶面积指数测定值,上推估计林冠截留的坡面均值。  相似文献   

8.
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值法,对深圳市14个边坡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年限较长的边坡综合肥力较好,充分说明了植被绿化与边坡肥力的相互作用。同时探讨了在边坡治理后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及多工艺联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区分未分解、半分解和完全分解的状态,分别配置质量浓度为5.0、12.5、25.0和50.0 g/L的水浸液,设计枯落物分解程度和水浸液浓度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枯落物水浸液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1)华北落叶松纯林半分解和完全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处理下发芽率的...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政策与粮食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个协调的问题。政策目标是即能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又能使得退耕农户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拥有量能满足其温饱需求。通过对原州区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的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退耕户口粮田考虑的不足,退耕农户对于政府补贴的依靠性太强。当政府补贴在5~8年后停止,一半左右的退耕户会选择复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扶持后续产业,使农户的温饱问题不仅依赖于土地,而且依赖于其他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环境,因此评价水土流失状况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隶属度的区域水土流失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表征区域特征的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指标,并以径流场观测小区所获得数据为样本,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水土流失评价强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隶属函数并依据隶属度划分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类,然后应用遥感、GIS等技术工具提取研究区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标参数,由构造的多元隶属度模型确定其对应的强度等级。该模型以鄂东大别山作为研究区域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划分水土流失强度上比较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根据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稳定性的变化,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红寺堡区2005,2010和2015年3期数据,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分析景观格局稳定性,并对主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近10a来,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景观间的转换较为频繁,且表现为单向转换的特征;整体的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草地和耕地是红寺堡区主要的景观类型,是调控土地利用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探测结果表明,面积、面积比、斑块个数、斑块数比、斑块密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在3个时期都对景观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而其他指标的变动较明显,波动较大,整体上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结论]2005—2015年,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变化明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变化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是当前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密云水库库区北庄小流域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探讨了北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作用,分析了其水保效益。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途径,有林地的径流量和产沙量明显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流域内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594元提高到2003年的5150元,流域内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北庄小流域治理模式可以为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张家口云州水库流域为例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收集研究区1968年、1980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采用MaptGIS解译得到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网,采用ArcView分析获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利用研究区逐日降水量和径流量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时期的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华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径流具有显著影响.1981-2000年间植被条件较好的土地利用较1968-1980年间产流有所减少,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下降了22.22%.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根据不同土地利用降水与径流的拟合曲线进行预测,发现1981-2000年间土地利用产流比1968-1980年间减少了15%~3O%.不同土地利用在相同降水条件下的产流仅在生长季节具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在枯水季节无显著影响.植被条件好的时期产流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对桂东南不同整地马尾松幼林的水,土,肥流失规律及林木生长进行连续6年的定位观测研究表明,(1)不同整地马尾松幼林地的年平均水土流失量为:全垦(1354.8t/hm^2)>带垦(1142.5t/hm^2)>穴垦(1096.8t/hm^2),年平均养分流失量为:全垦(166.17kg/hnm^2)>带垦(76.27kg/hm^2)>穴垦(39.82kg/hm^2) ,(2)不同整地水土流失量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雨量的季节分配所制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5-8月占全年流失癖量的78.2%-82.7%,(3)不同整地的林木生产量,以全垦最好,穴垦次之,带垦最差,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则以穴垦量大(2.99),全垦次之(2.57),带垦最小(2.24)。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可以看作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增加量。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持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年土壤保持总价值为8634.39万元,其中减少养分损失价值为8148.62万元,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19.43万元,减轻泥沙淤积灾害价值为466.35万元。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江津区26个镇(街道)为评价单元,从农用地的产出、效率、产投比3方面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05年江津区及各镇(街道)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值.结果表明;江津区农用地利用经济效益水平不高,各镇(街道)间农用地经济效益差异显著.分别依据各镇(街道)农用地产出评价值、效率评价值、产投比评价值和经济效益评价值划分出Ⅰ,Ⅱ,Ⅲ,Ⅳ级4个等级层次.并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在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域内对调水后不同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调查和采样,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d~2H、d~(18)O)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来调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及其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7月,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地表水电导率(EC)和钠吸附比(SAR)增加,d2H、d18O同位素不断富集;由于地表水和周围土壤的交换吸附作用使其水化学类型向Na~+、Cl~-和SO_4~(2-)增加、HCO_3~-减少的咸水转变。调水改变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11月至翌年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外来调水直接或者灌溉补给,使得3月浅层地下水EC降低,埋深变浅,部分采样点分布在外来调水的SAR-EC区域。受调水影响,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Mg·Ca-Cl·SO_4、Na·Mg-Cl·SO_4·HCO_3、Na·Mg-SO_4·Cl·HCO_3等,是11月调水(Na·Mg·CaSO_4·HCO_3·Cl)和浅层地下水(Na·Mg-Cl·SO_4)的过渡类型。3月至7月浅层地下水补给沟渠水,地下水埋深变深,7月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3月相似。调水可以季节性地改善区域内沟渠水及其附近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而对深层地下水和坑塘水的水质无改善作用。调水对沟渠水水质的改善体现在调水季节,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善存在滞后性,2014年11月调水之后,2015年3月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因此,采用调水和浅层地下水、坑塘水混合灌溉,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咸淡水资源以及深层地下水压采,恢复地下水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建立了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论中的熵值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实例,说明了熵值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评价专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建立了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论中的熵值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实例,说明了熵值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评价专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