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支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对生态足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是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赤字;相反则出现生态盈余。然后对泰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泰安市2009年的统计年鉴,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理论的衡东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以衡东县为例,应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其2004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93 2 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1.670 5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0.077 3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为弱不可持续发展地区,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尺度上计算其生态足迹,对古蔺河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选取折算后的具生产能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建筑用地及水域6项指标,在收集了古蔺河流域生产性土地详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流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间的关系,寻找生态足迹较大的指标和导致生态赤字上升的因素,衡量古蔺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临汾市居民生物和能源资源的消耗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以此分析衡量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776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986hm2,生态赤字为0.1778hm2。这表明临汾市城乡居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超过了该地的生态承载力,其中生态足迹中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比重最大,而生态承载力中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赤字最大。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四川省什邡市为例,计算了2009年~201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由-1.499 9 hm~2下降到-1.586 8 hm~2。近年来,随着什邡市能源消耗的增长,逐渐显示出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越来越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通化201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化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613 76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46 641 hm2,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45 044 hm2。这一结果反映了通化市的生产、生活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关系,佐证了通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迫切性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为通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川西南山地区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除外)、雅安市(石棉县和汉源县)为例,计算了2000年~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0.907 hm~2·人~(-1)增长到2012年的1.9247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年降低的趋势,由2000年的2.1236 hm~2·人~(-1)下降到2012年的1.6593 hm~2/人~(-1);生态赤字(生态盈余)呈显著上升,生态足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转变优化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适当控制人口数量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康平县位于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生态过渡带上,生态环境异常敏感而脆弱。为全面了解康平县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改善康平县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康平县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康平县人均生态足迹为3.227 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58 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69 3hm2。说明康平县当前经济社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显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和生态形势的严峻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康平县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为农产品过度消耗,需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调节能源结构,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实现康平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化顺  张贵 《湖南林业科技》2004,31(5):13-15,34
湘西南山区是湖南省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山区人地生态系统复杂而又具特殊性,在总结目前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地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即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对该县200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该县经济发展规模在其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但生产性生态土地生产力水平低,因而对该县实现人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区域2012年人口容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是3.2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44 hm2,理论人口规模为1 318万人,现常住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所能够容纳的人口容量,生态形势严峻。按照目前区域生态赤字水平,北京市需要转移人口规模约411万人。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格局,划定林地、农田、湿地、海洋和草地生态红线,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和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近来年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生态问题,给城市的发展带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进行安徽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利用生态足迹相关模型,计算得出2015年安徽省生态状况,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土地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化石能源地比重较大;(2)在生态承载力贡献方面,耕地最大,而草地和水域是安徽省的薄弱环节;(3)安徽省生态赤字比较严重,生态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下一阶段,安徽省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提高各类土地的生态承载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小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2.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尝试性地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理论,参考湖北荆门市2006年统计年鉴,对荆门市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荆门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2479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8455hm^2,生态赤字1.4024hm^2。结果反映了荆门市的生产、生活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关系,佐证了荆门市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荆门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荆门市现代林业建设、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姚凯彬 《绿色科技》2014,(7):315-317
指出了生态足迹是在衡量人地协调及进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引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湖北地区1991~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揭示了湖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当地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湖北经济的发展,湖北地区面临的生态压力日益严重,人地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湖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石嘴山市作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依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而生态足迹模型可以量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阐述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基础上,对石嘴山市2011—201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石嘴山市当前生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呈现出较强的不可持续性;2生态足迹总供需不平衡,总供给(生态承载力)不足;3生态足迹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耕地和牧草地生态足迹严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要改变目前石嘴山所处于的不可持续的状态,首先对于快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的耗费要加以控制,避免生物生态足迹持续快速的增长;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转型升级降低能耗、优化结构,提高生态承载力。最后结合石嘴山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促进石嘴山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旅游承载力理论,对南矶湿地的旅游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矶湿地旅游生态承载力盈余较大,生态旅游发展空间较为充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为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湖州市2019年相关统计数据为研究材料,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湖州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湖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038 hm~2·人~(-1),生态承载力是1.64 hm~2·人~(-1),总的生态盈亏为-1.398 hm~2·人~(-1);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德阳市耕地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耕地的脆弱性研究是保持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模型,对德阳市近10年来耕地的生态足迹、脆弱性指数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德阳市近10年来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方面的现状。结果表明德阳市耕地:(1)生态足迹呈缓慢下降趋势。(2)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3)生态赤字逐年严重,跟生态承载力的下降有很大的相关性。(4)面临生态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耕地呈现出脆弱状态,分析得到的耕地脆弱性结果,为德阳市耕地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郑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变化状况及资源利用效率,发现郑州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下降趋势;进而提出了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大力建设城市森林等防止生态赤字,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学全  卢琦 《林业科学》2005,41(3):12-18
生态足迹是某地区生产消费的粮食和纤维、维持能源消费以及建筑用地的总和。应用生态足迹分析,共和县2 0 0 2年人均生态足迹供给1 0 5 6hm2 ,即生态承载力阈值为1 0 5 6hm2 。该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 6 6 2hm2 ,与生态承载力比较,生态赤字0 6 0 6hm2 。共和县荒漠化发展是生态足迹扩大的结果之一,另一方面荒漠化扩张减小了共和县的生态承载力,因此荒漠化发展对共和县生态赤字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提出共和县减少生态赤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措施。引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使Wackernagel因子更符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效益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第一阶段(1978—2000年)造林成果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直观地反映了三北工程建设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京都议定书》和"碳汇"理论对三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