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苏甦  陶红 《蚕业科学》2018,44(3):466-473
界画是传统中国画的特殊画科,使用玉或柏木制成的界尺引线绘制图画,以宫室、楼台、屋宇、舟车等为表现题材,南宋时期界画最为鼎盛,南宋浙江于潜县令楼璹绘制的"蚕织图"就具有界画艺术特征。从南宋至清代的数百年间,众多画家绘制"蚕织图",虽同一题材,但"蚕织图"界画的构图特征因画家的风格不同而变化,西洋美术也对"蚕织图"产生了影响。同时,画家主要考虑"蚕织图"的"适他性",即重点体现"教民蚕桑"之功用,实现当朝统治者的目标,而不是展示自己才华,焦秉贞绘制的御制"蚕织图"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2.
蚕是有益于人类的变温动物。自我们祖先发明蚕丝以来,相传已有五千年历史。迄今还流传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佳话. 清代卫杰在他的《蚕桑萃编》中就有“天子亲耕,皇后亲蚕”的记载.前人对整个蚕丝生产技术颇有研究,在当时,精湛的  相似文献   

3.
新书介绍     
<正>《蚕业史话》已出版 《蚕业史话》是中国科技史话丛书之一,全书分二十个篇章。作者根据大量文物史料,以通俗生动文字和插图,在前十章中按历史顺序,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代前期,介绍了古代中国蚕桑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在后十章中,按专题分述其演变,是一本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 蚕生理学是蚕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我国在学校中开设蚕生理课程始于1898年的杭州西湖蚕学馆,至今仅有90年的历史。在我国,蚕生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很年轻,但我国的蚕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蚕丝生产就有相当大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蚕丝生产实践中,在家蚕生理生态和饲育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保存在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中,同时也突出地反映在我国古代农学著作以及其他有关文献里。公元前三世纪的《礼记》中指出:“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露水叶饲养家蚕会妨碍蚕体水分平衡,风干后食之,是十分正确的。相传为汉代刘安所著的最早蚕业专著—《蚕经》中记载道:蚕有三光,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肌,黄光以渐减食。”这种通过观察体色判断发育阶段,根据发育阶段决定给桑量是  相似文献   

5.
《蚕桑通报》2014,(3):4-4
《蚕桑萃编》是中国古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蚕书。 清末卫杰综合多种蚕书中的材料于1894年编成,共15卷。其中叙述栽桑、养蚕、缫丝、拉丝绵、纺丝线、织绸、练染共10卷;蚕桑缫织图3卷;外记2卷。19世纪末,直隶(今河北省)兴办蚕业,设立官办蚕桑局于保定,由四川人卫杰负责技术工作。卫杰从四川引入蚕种并选工匠来保定创办蚕桑业和传授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之法,为此编成本书。  相似文献   

6.
蚕业产业化组织作为蚕业产业化运行的有效组织载体,不同的蚕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其组织模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必然会对蚕业发展产生不同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近几年国内比较成功的四种蚕业产业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能够真正保护农户利益、体现各组织载体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蚕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以期能够推动我国蚕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又名椿蚕、小桕蚕,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是一种珍贵的泌丝及食用昆虫资源.樗蚕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区).樗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有许多亚种,染色体数目也有不同,多数樗蚕的染色体数2n=26,也有染色体数2n=28的.樗蚕与蓖麻蚕的血缘相近,二者成虫外形相似.只是腹部的鳞毛排列方式明显不同,前者成纵行排列,后者成横行排列.二者能杂交,且杂种可育.  相似文献   

8.
黄河 《北方蚕业》2000,21(2):25
广元皇泽寺位于川北城市广元市城西一公里处,座落在嘉陵江西岸乌龙山脚下.据说,是我国唯一一处女皇武则天的祀庙.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同志曾两次莅临该寺,并亲笔为该寺题写寺名.寺内进门右侧不远处刻画于陡峭绝壁上的"蚕桑十二事图",跃然眼前.全画由"嫘祖偎马思蚕事"和一组条幅式情景画构成,成画于1872年.此画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情景交融,手法明快.到此观赏的人,无不为画中栩栩如生的嫘祖形象和逼真的蚕事场景而留步.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为全国蚕业发展最早地区,古代蚕业生产就相当发达。山东的蚕品种,在春秋时代与汉代概为白茧种,及至清代大多为一化性三眠黄茧种,直至民国初期仍沿用这种古老品种。建国初期仍有少量饲养,1954年以后逐步为一代杂交种所代替。山东地方蚕品种斑纹复杂,有素斑、黑缟、乌龙、褐园、虎斑、龙角等多种,而茧色、茧形比较一致,大都属园锥形黄茧。蚕  相似文献   

10.
蚕丝绸业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一绝.中国丝绸成为古代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传统产品,开辟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增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值得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湛江区去年在推广飼养木薯蚕,試办群众衣料自給性生产运动中,取得了具有方向性和全国意义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各級党政領导的重视;同时也轰动了上海紡织界,上海紡织原料公司经理为此专程跑到产区进行調查,认为飼养木薯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纤维生产,經过試紡試织,证实了它是一种很好的纤維原料,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代陕西蚕业史变迁(一)陕西是原始蚕业发迹地之一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半坡村,发掘了大批原始社会后期母系时代遗址,有些陶器碎片上便有"纹痕细如丝"的残迹,以及桔状石纺轮和2~4厘米长的骨针等实物.半坡遗物经鉴定距今已有6000多年.据考证,棉花生产是宋末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云南蚕业由于市场变迁造成大起大落的实际,结合国内主要蚕区的技术对照,主要从云南省蚕种技术、养蚕技术、桑品种技术和桑园种植技术的角度,探讨四大技术因素对云南蚕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云南省蚕业发展过程的调查研究,讨论云南省蚕业为什么占尽天时地利仍会大起大落,产业规模难上台阶.  相似文献   

14.
<正>蚕在饲养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原的侵害,引发各种蚕病,造成损失.为了控制蚕病,增加养蚕收益,人们经过多年的探求,发现了若干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蚕病的药物.但在生产实践中,蚕农用药步入误区者甚多.  相似文献   

15.
养蚕过程中,蚕病是威胁蚕茧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养蚕冒风险"已成为蚕农的后顾之忧.笔者在进行大蚕省力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对云南省思南县几个蚕区进行了养活指数、茧质和经济收入、农药、氟化物污染等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明确了蚕病发生、危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消毒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小蚕共育设施对小蚕共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江都区小蚕共育设施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不同共育设施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织里是湖州市郊区重点蚕区之一,栽桑养蚕是主要副业,蚕桑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1985年蚕种饲养量、蚕茧总产量和茧款收入二项指标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蚕病有增多趋势,单产下降.大家认为秋蚕的特点是采叶多、蚕种多、桑虫多、蚕病多、产量低,围绕这一情况,我们对1985年的蚕病作了一些调查,将情况整理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明治时代生丝输出昌盛,相应在蚕品种的改良也很重视.这个时代出现的品种数达1200个以上.这些蚕品种传到明治时代维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同时保留原有的品种名,若品种内容改良则另起新的品种名,若与其它的品种杂交固定的品种又是新的品种.改良方法有一化性的地方品种划时代的改良,有二化夏秋蚕种的创造性改良,有四化性蚕种的特殊改良,中国种及欧州种的导入品种改良.这些方法都取得显著的实绩,我国的地方种的改良也达到了顶点.现将主要的蚕品种系谱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丕承 《蚕桑通报》2004,35(4):64-66
浙江是中国蚕桑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9世纪就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蚕区,在我国近代蚕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产方面,蚕茧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名列前茅.在蚕业教育科技方面,成立于1897年的蚕学馆,首开我国近代蚕业教育之先河,而创刊于1954年的蚕桑通报则是建国后最早公开发行的蚕桑科技刊物.浙江蚕业的生产、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形成了配套的科学体系,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蚕业的发展,对我国蚕业的进步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