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辽宁省某鹅场雏鹅体内分离到1株副黏病毒,该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200nm左右;ELD50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通过RT—PCR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型强毒株,测序结果为HBS209,与CH2000的同源率为91.8%,从而确定分离毒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Ⅰ)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该毒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集病死鸽临床样品,用SPF鸡胚接种传代分离病毒后,通过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RT-PCR及F基因部分片段测序与分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动物回归试验评估分离株的毒力和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病鸽组织病料中分离获得1株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命名为GXP120012。分离株GXP120012的F基因裂解位点112-117位的氨基酸组成为R-R-Q-K-R-F,符合强毒株特征;GXP120012与PPMV-1参考毒株pi/CH/LLN/11071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9%,并处于同一遗传分支,基因型为Ⅵ型。该分离株的MDT为102 h,ICPI为0。动物回归试验发现,分离株GXP120012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而对鸡没有致病力。本试验结果为今后鸽新城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SPF鸡胚培养法从上海川沙某具有典型新城疫症状和病理变化的高死亡率发病鸽场的死亡鸽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对该病毒E5代尿囊液进行病原学鉴定、RT-PCR鉴定、理化特性测定、致病指数、病毒血清学试验及鸽体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具有血凝性,且血凝特性可被新城疫病毒参考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病毒、禽流感病毒(H5、H9和H7)阳性血清抑制;该病毒对氯仿、乙醚和酸敏感;致病指数分别为: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55.2 h,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为1.8,6周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为2.39.经鉴定,该分离毒株为鸽副黏病毒Ⅰ型强毒株,将其命名为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  相似文献   

4.
临床采集的发病鸽组织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0日胚龄SPF鸡胚,并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确定分离到2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结合免疫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分离株研究发现,分离病毒与鸽新城疫病毒参考株处于同一个遗传进化分支,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9.6%~94.5%,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与新城疫强毒一致。表明在我国鸽群中仍存在高致病性新城疫病毒。研究结果为鸽瘟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病鸽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该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抑制。分离株经肌肉注射能使鸽发病和死亡,出现与自然发病鸽一致的症状和病变。收集发病鸽的病料再进行鸡胚增殖,又重新分离到此病毒。对该分离株进行理化特性研究,血凝素热稳定指数为10,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盐酸(pH5.0)敏感,0.1%甲醛溶液能完全灭活病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毒力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70.8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1.60。结果表明,分离株为中等毒力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胶体金试验,采取病死鸽棉拭子样品30分钟内即完成对一发病鸽群的快速鉴别诊断,排除禽流感病原,通过进一步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该鸽群患的是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现将该病例诊断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东近年来鸽禽Ⅰ型副黏病毒(PA/PMV-Ⅰ)基因变异情况,为新型疫苗毒株的筛选以及PA/PMV-Ⅰ的免疫防制提供依据,我们对广东不同地区在1999年~2007年发生PA/PMV-Ⅰ鸽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从中筛选出8株病毒进行F基因RT-PCR扩增、测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8株PA/PMV-Ⅰ之间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3.7%~99.9%和87.9%~99.6%,其中P199902-1株和P200201-1株之间的氨基酸相似性最高达99.6%,与其他6株的氨基酸相似性则相对较远.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199902-1、P200201-1、P200301-5、P200401-3株和P200705-1株属于基因Ⅵ型;P200001-2株属于基因Ⅱ型,与疫苗株LaSota-46株亲缘关系较近;P200103-5与P200603-5株属于基因Ⅶ型与国内广西等地的鸡源NDV流行株Chicken/Gx/14/2005和NDV0210149株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区鸽禽Ⅰ型副黏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Type Ⅰ,PA/PMV-Ⅰ)感染,因其病原及症状均与鸡新城疫(ND)十分相似,通常又称之为鸽新城疫,或鸽瘟,是鸽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近年来我们从广东的深圳、东莞、广州市郊等地区发病鸽群中分离并鉴定到23株禽Ⅰ型副黏病毒,对其中6株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是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7%和18.2%.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鸽Ⅰ型副黏病毒融合蛋白(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抗原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得到能稳定分泌抗F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株。对效价最高的一株进行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其腹水抗体效价达到6.4×104以上,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达1︰800,其抗体亚类为lg G 2b,轻链为κ链,染色体数目为98条;血凝抑制试验显示单抗没有血凝抑制效价;间接ELISA进行特异性试验表明单抗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羊痘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没有交叉反应,而与鸡新城疫病毒具有较强的交叉反应。PPMV-1 F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新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发病死亡雏番鸭中分离到一株(XBT14株)基因Ⅸ型禽1型副黏病毒,该病毒可引起雏鸭明显神经症状及急性死亡,致死率达44.4%;病毒融合(F)蛋白裂解位点处具有强毒株特有的多碱性氨基酸序列(112RRQRR↓F117),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发布的基因IX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7%~99.9%,与基因VII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5%~86.6%。该分离株与近来报道的GD09-2等基因IX型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表明对水禽致死性的禽1型副黏病毒呈现基因型多样性,水禽禽1型副黏病毒病的防控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确诊广西某肉鸽场中出现神经症状的病鸽并为该场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案,通过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分离、病毒分离等方法对广西某肉鸽场病鸽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剖检可见病鸽肝脾肿大、坏死,花斑肾;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圆环病毒(pigeon circovirus,PiCV)和疱疹病毒(pigeon herpesvirus,PiHV)为阳性;对病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未分离到细菌;将病样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尿囊液血凝效价稳定在8 log2,其血凝性可被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抑制,但不能被禽流感病毒(AIV)阳性血清抑制。研究表明,最终诊断结果为PPMV-1、PiCV和PiHV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利用SPF鸡胚传代的方法从北京、天津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两株病毒,研究证实两株病毒能凝集鸡红细胞,且这种凝集效应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EID50、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两分离株均为鸽Ⅰ型副黏病毒中等毒力毒株,分别命名为L18、TJ11株,分离毒株对8周龄鸽有很强的致病性。用2个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分离株之间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性,为该病的疫苗防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冬季,某养鸽场引进的乳鸽发生大批死亡。为查清其发病原因,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鸽Ⅰ型副黏病毒和禽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提出了防制措施。经过临床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6.
以分离自云南省的一株鸽源禽I型副黏病毒YN-P1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出HN基因片段,然后将其克隆至T载体中。经PCR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后拼接得出HN基因的全序列。测序结果显示,YNP1毒株HN基因为1 716 nt。通过与参考毒株比较HN基因序列,发现所研究毒株YN-P1与TW95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88.3%;与ZJ1/Go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1.6%。  相似文献   

17.
鸽Ⅰ型融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PF鸡胚,从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鸽Ⅰ型副粘病毒(PMV-Ⅰ)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的保存期,对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3批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实验室制品的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冷藏(2~8℃)保存12个月、室温(25℃左右)保存6个月,其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无明显变化,均能达到《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质量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该疫苗的保存期为:冷藏(2~8℃)保存,保存期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19.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流行于鸽群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已对养鸽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9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15日龄肉乳鸽和4周龄雏鸡,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鸡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