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日龄放鸭:稻鸭共作技术的重大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这便要求种稻农户掌握良好的鸭苗育雏和驯水技术,这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稻鸭共作的成败。这对于长期农牧分离、缺乏养鸭经验的农户来说,是一件吃力而麻烦的事。镇江市稻鸭共作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沈晓昆、戴网成和谢桐洲借鉴日本冈山大学岸田芳朗博士的研究经验,进行了零日龄放鸭的试验研究并获得了成功。2007年6月15日,零日龄放鸭首次在江苏镇江丹阳延陵430亩稻鸭共作田实施,本刊记者闻讯后亲临现场,实地目击了零日龄放鸭新技术的实施情况,并就零日龄放鸭这项新技术的技术要点、优势及发展前景等采访了沈晓昆等人。  相似文献   

2.
零日龄放鸭的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是“亚洲共同的技术”,是一项卓越的、生态的、环保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我国的多个水稻产区应用推广。但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人稻田,鸭苗为7~14日龄。鸭苗从孵化场运至农家后要经保温育雏、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是“亚洲共同的技术”是一项卓越的、生态的、环保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和我国的多个水稻产区应用推广。但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鸭苗从孵化场运至农家后要经保温育雏、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这对于长期农牧分离、缺乏养鸭经验的稻农来说,是一件吃力而麻烦的事,不是鸭苗育雏的技术掌握不好、就是鸭苗的驯水未能做好,导致鸭苗体弱,放入稻田后成活率低,直接影响了稻鸭共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水禽世界》2008,(5):3-3
“零日龄放鸭”,是指雏鸭孵化出壳羽毛干后就直接放入稻鸭共作大田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20日通过了镇江市级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5.
鸭子漫议     
正1稻田一片鸭声来近年兴起的生态种养、互利共作的稻鸭共作,稻田里不时传来阵阵鸭声,给水稻的无或少农药生产吹来了阵阵清风。稻鸭共作的大致做法是,在水稻栽植后,将稻田四周围起1m左右高的网,通常5~8亩一块田左右围成一个单元。栽秧可以是人工栽植,也可以是机插。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机插秧更是今后稻鸭共作发展的方向。栽秧后数日,一亩田通常放入0~2周龄的鸭苗15~18只。在田边上建有简易的  相似文献   

6.
阿牛提醒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稻田露宿养鸭技术罗林钟,林呈在农村稻田中放人10日龄肉用雏鸭进行露天饲养,可获得稻鸭双丰收。稻田开展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人稻田中.4周用菌簧围起来,使鸭子昼夜在稻田中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其栖的一项新技术。根据笔者近七年的实践总结出技术要点是:l、准备...  相似文献   

8.
在稻田中放入10日龄肉用雏鸭进行露宿饲养,可获得稻鸭双丰收。 稻田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四周用篾栅围起来,使鸭子昼夜在稻田中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 一、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篾片编织高50~70厘米的篾栅,以稻田为自然立块将四周围起来。然后再编织一块长150厘米、宽100厘米的竹板当作鸭床放入田中(高度以露出水面10~30厘米为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窗     
江苏丹阳成功引进“稻鸭共作”技术   江苏省科技厅、省农林厅、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及镇江市科委等单位的农业专家、教授聚集在丹阳延陵镇,对中日合作“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稻鸭共作”技术对当地农民稻作生产的观念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产,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消息信使     
便携式禽流感病毒测试器有望问世;9月起食品标识有新规;山东苍南“合同鸭”养殖户3年内将超3500户;镇江市“零日龄放鸭在稻鸭共作中的应用”通过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7日,在镇江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沈晓昆处长安排下,本刊采访了镇江市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的情况。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对水稻起增氧和按摩作用,刺激水稻生长,稻和鸭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鸭和水稻。 2000年,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面积2公顷(一个点),首获成功;2001年扩大为300多亩(6个点),走访的两个点中,其中一个由于水稻抽穗,鸭子已经出田,另…  相似文献   

12.
"鸭稻共作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等发明的全新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2000年"鸭稻共作"传到中国,2001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区研究推广.其中,江苏省丹阳市和广东省增城市的示范基地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所谓"鸭稻共作"技术,是指将小鸭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肉鸭.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育雏期饲养管理 1.1雏鸭选择 育雏的季节须仔细考虑,特别是稻鸭共栖模式,应选择最佳的育雏季节,以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稻鸭共栖的鸭苗主要是选用春雏和夏雏,秋锥和冬雏不作选择。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及其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田养鸭,完善于日本,发展于亚洲。稻鸭共作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农牧混合的生态型农业技术。本文就稻鸭共作技术的优点及其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1育雏期饲养管理1.1雏鸭选择育雏的季节须仔细考虑,特别是稻鸭共栖模式,应选择最佳的育雏季节,以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稻鸭共栖的鸭苗主要是选用春雏和夏雏,秋雏和冬雏不作选择。  相似文献   

17.
鸭、稻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十天左右的秧苗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约80d左右)。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秧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鸭、稻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饲养模式。现就鸭、稻共作实用技术介绍如下:1鸭、稻共作基地的设计1.1基地的环境要求用于实施鸭稻共作生产的田块必须远离工业污染,远离村镇,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鸭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技术。鸭子在稻田里,以水田里浮游生物等天然饲料为营养,鸭粪直接排泄到稻田里,为稻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可使水稻增产8%左右。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获得稻鸭双丰收。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3,25(12):8-11
1"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 1.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粪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20.
正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它是在中国有数百年历史的稻田养鸭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稻田养鸭,无疑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在生态农业中,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稻农和农业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上围网与昼夜放鸭在田,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稻田养鸭的稻鸭共作模式。21世纪初,日本的稻鸭共作引入中国。中国是水稻种植与养鸭的大国,种稻与养鸭都有悠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