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巍  缪武 《辣椒杂志》2017,(3):21-26
为了解两种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对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C06-77-2A及两个不育系的可育系G06-77-2B的株高、开展度、花蕾、雄蕊、雌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育系除在株高和开展度较可育系大之外,其他性状和可育系基本一样;(2)雄性不育系的花蕾及雄蕊干质量都小于其相应的可育系,而雌蕊有异常膨大的现象,这一规律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较细胞核不育系更突出,果实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辣椒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C06-77-2A及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的整体性状好,个体间表现基本一致,能够运用于不育性状的回交转育亲本或选配杂交一代亲本。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两用系为试材,对其可育系与不育系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以了解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物质代谢的差别。结果表明:可育系的不同时期花蕾中与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高于不育系,小花蕾时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别不明显;随着花蕾的发育,不育系和可育系中的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增加,不育系花蕾和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可育系。说明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系的营养代谢的缺陷是表现在整个植株的,而不是只表现在花粉的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以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MSDS-702A、GMSDS-702B 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花蕾不同 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植株的营养生长较旺盛,株高、开展度明显高于可育系;不育 系花药干瘪、表面褐化,组织结构硬化,花药紧闭无法形成正常花粉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 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小孢子母细胞期不育系开始表现为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降低,丙二 醛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育系则相反,可能与小孢子的败育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以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MSDS-702A、GMSDS-702B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花蕾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植株的营养生长较旺盛,株高、开展度明显高于可育系;不育系花药干瘪、表面褐化,组织结构硬化,花药紧闭无法形成正常花粉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小孢子母细胞期不育系开始表现为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降低,丙二醛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育系则相反,可能与小孢子的败育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以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CMS451及其保持系Y03-6为试材,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分析花蕾不同发育时期IAA、ABA、GA3和ZR等内源激素的含量与比值变化,研究甘蓝胞质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育系CMS451花蕾GA3和ZR含量均低于保持系,均呈现先升后降;IAA含量不育系均高于保持系,呈现先降后升,保持系则持续减少;ABA含量在小孢子发育中期不育系低于保持系,后期高于保持系,变化趋势相反;综上可知,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CMS451花蕾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异常变化与小孢子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甜椒(Capsicum annuum L. ) 胞质雄性不育系(CMS) T6A和保持系T6B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无论是在叶片中还是在花药中, 不育系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AT活性均低于其保持系; SOD和POD活性则高于其保持系。这说明上述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变化可能与甜椒CMS T6A的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43A、保持系8-43B和恢复系8-43-57C为试材,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检测技术,分析花蕾不同发育时期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变化,研究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花蕾AT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花蕾之间A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不育系花蕾ATP含量均极显著低于保持系和恢复系,尤其在花粉粒成熟早期,仅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的1%;花粉粒成熟早期,不育系花蕾ATP含量下降到不足四分体时期的1/10,说明花药发育通过单核期后耗费了组织内大量的ATP,更重要的是ATP的产生可能出现了障碍;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蕾ATP含量极显著低于各时期的可育株,可能是导致其雄性不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白菜细胞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及应用模式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张书芳  宋兆华 《园艺学报》1990,17(2):117-125
从大白菜农家品种‘万泉青邦’中发现了显性不育基因Sp及其与显性上位可育基因Ms的互作规律,概括出大白菜细胞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应用模式。育成Sp、Ms基因互作甲型两用系AB158及乙型可育株系AB8102-1-7-1,并用其配制成功大白菜细胞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88-1A。88-1A具有稳定的100%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结实正常,其优良杂交种F_18801已大面积制种应用。  相似文献   

9.
姜童  付翔  王辉  杨延杰  林多 《北方园艺》2018,(11):22-26
以簇生椒不育系‘001A’和同型保持系‘002B’为材料,观察花器官的形态差异,研究不同器官和不同花蕾发育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能量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差异,以探索CMS型簇生椒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之间的关系,从理化方面研究簇生朝天椒不育系‘001A’的败育机理。结果表明:不育系‘001A’花药干瘪、无花粉、花器比正常花器小、柱头露出花药,而保持系‘002B’花药饱满,柱头不外露。不同植株器官和不同开花时期均存在保持系‘002B’中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高于不育系‘001A’;各个开花时期不育系‘001A’的丙二醛含量高于保持系‘002B’,植株茎和叶的丙二醛含量表现则相反。辣椒不同植株器官均存在保持系‘002B’中的CAT活性高于不育系‘001A’,SOD活性表现则相反;在各个开花时期不育系‘001A’的POD、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保持系‘002B’,而不育系‘001A’的CAT活性显著低于保持系‘002B’。因此,不育系花药中营养物质的缺乏和保护酶间的异常,是导致簇生朝天椒CMS花粉败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辣椒雄性不育与花蕾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间接ELISA)测定技术测定、比较了辣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IAA、GA3、IPA和ABA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不育系内源激素的相对含量随着花蕾的发育下降,保持系和恢复系的相对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提示辣椒花蕾发育过程中前期内源激素的异常变化可能与小孢子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2份长豇豆种质为试材,对荚果发育过程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荚果的发育,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花后4~10 d,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缓慢,花后10~19 d,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较快;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逐渐下降趋势,花后1~13 d下降较快,花后13~19 d下降较缓慢。  相似文献   

12.
常见观赏竹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婴宁  王维禹  方姝 《北方园艺》2011,(21):110-112
为了探讨常见观赏竹类的亲缘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竹类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位点和数目均存在差异.相似性系数在0.400~0.762,同一种属的金边富贵竹与青叶富贵竹相似性系数最高(0.762).聚类结果显示,6个供试样品聚成二大类,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试验结果可以初步作出常见观赏竹类品种间亲缘关系的判定.  相似文献   

13.
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及可溶性盐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以大棚蔬菜土壤为试材,采用田间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含量、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cm处,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盐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量最高,10cm以下各土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显著减少;表层土壤(0~10cm)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Ca~(2+)和NO_3~-,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59.71%和阴离子总量65.95%。  相似文献   

14.
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冰点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HP34970A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联用,测定了13种蔬菜活组织的冰点温度,利用PR-101型折光仪测定了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表明,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X)和冰点温度(Y)是高度负相关(r=-0.9007),其回归方程为蔬菜组织冰点Y=-0.2419X-0.3358。13种蔬菜活组织均有典型的冰点曲线。  相似文献   

15.
可溶性糖含量是决定萝卜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因子。现以23种不同萝卜品种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萝卜材料肉质根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糖组分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木质部、韧皮部糖分含量的相关性以及糖含量与甜度值的关系。结果表明:萝卜肉质根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可溶性糖都是由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组成,其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均值分别达到15.40mg·g~(-1) FW(韧皮部)和19.37mg·g~(-1) FW(木质部),其次是果糖,蔗糖含量最低;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均值高于韧皮部,二者密切相关,r值达到0.802 0(**);韧皮部和木质部甜度值分别与各自的总糖含量呈现极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93 9(**)和0.971 8(**),在各种糖组分中,果糖含量与甜度值相关性最大;该研究为萝卜品质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可利用的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6.
柿树乙醇脱氢酶活性与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不同脱涩类型柿(Diospyros kaki Thunb)果实和叶片中的可溶性单宁含量、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活性和ADH最适反应温度,以了解ADH在脱涩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完全甜柿和完全甜柿果实发育前期,可溶性单宁含量逐渐降低,ADH活性逐渐增高,到果实基本完成脱涩后,ADH活性又开始降低,在不完全甜柿中变化较大;涩柿和不完全涩柿在果实近熟期,可溶性单宁含量有所下降,但不能完成脱涩,且ADH活性较低。叶片发育过程中,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变化与ADH没有相关性。乙醇脱氢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在25℃左右。ADH与柿果实脱涩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野生番茄契斯曼尼LA0317与栽培番茄自交系9706为亲本,构建了包括152个株系的BC2S6群体。利用155个SSR标记、21个CAPS标记和88个Indel标记构建了契斯曼尼番茄的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1 134.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4.29 cM。采用复合QTL区间作图法对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QTL分析。定位到10个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3、4、5、6、9、10、11号染色体上,其中有5个QTL效应值在12%以上。定位到6个与β–胡萝卜素含量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2、6、9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qBC6b效应值达到54.7%,为一主效QTL。此外,还获得了可用作育种材料的5个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株系和8个高β–胡萝卜素含量的株系。  相似文献   

18.
西花蓟马主要寄主植物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8种植物不同器官中可溶性糖(以棉子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为代表)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及比例。总体上,测定的18个样品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比例最大为1627.00,最小为2.71,成熟叶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大多高于幼叶。辣椒中西花蓟马主要取食的花器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叶片。  相似文献   

19.
莼菜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法预处理莼菜中的水溶性多糖,结果表明:酶法预处理效果显著,最佳预处理参数为: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的用量分别为100 U/g、100 U/g和1 100 U/g,预处理温度为50 ℃,pH 5.0,处理时间3 h,料液比1∶20,此条件下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率最高达到13.75%.  相似文献   

20.
枇杷种质资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保存在国家果树种质资源福州枇杷圃内不同来源地的243份枇杷种质资源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枇杷种质的TSS含量的差别较大,变异系数为18.01%,存在较丰富的多样性。经K-S检验,TSS含量Sig.值为0.526,符合正态分布。不同风味和果肉颜色的枇杷种质间TSS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来源地的枇杷种质TSS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