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苏里下河农区为避免烂耕烂种,近年来大面积应用小麦免耕种植法,但在免耕小麦的施肥管理上普遍存在过量施肥料的现象,特别是过量施用氮肥,不仅浪费肥料,而且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里下河农区的沈高镇河横村进行了免耕小麦氮肥不同用量和运筹的试验,通过控制氮肥用量,调整基追比例,实现小麦高产,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探讨兼顾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的最适施氮量和运筹方式,为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江陵县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量(280 kg/hm2)和常规氮肥运筹(Nc)、常规施氮量和增加提苗肥比例(Ncc)、常规施氮量和100%提苗肥(Ntz)、减氮20%和增加提苗肥比例(N-cc)、减氮20%和100%提苗肥(N-tz)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与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减氮20%处理的再生稻产量与不减氮处理基本持平,总吸氮量略低(N-tz处理降低幅度较大),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偏生产力显著提高;与Nc处理相比,Ntz和N-tz处理再生稻总产量增加9.8%~11.2%,再生季稻谷整精米率提高3.5~4.2个百分点,稻米垩白度降低0.7~1.4个百分点,氮收获指数增加9.8%~14.8%,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氮量降低3.0%~10.8%,氮肥贡献率提高7.6~8.5个百分点,偏生产力提高11.2%~36.7%,农学效率提高74.0%~105.0%,吸收利用率提高4.3~6.6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提高34.3%~70.8%,且大多数氮肥利用率指标再生季优于头季。在目前江汉平原生产条件下,再生稻适宜施氮量在225 kg/hm2左右,其中头季占65%、再生季占35%,在头季施足穗肥的基础上,再生季氮肥可全部作提苗肥施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莲藕氮肥合理用量与运筹方式,结果表明:在理论产量处于29 000~32 000 kg/hm2范围且基本相等的条件下,采用线性+平台模型得到的莲藕临界施氮量(350~417 kg/hm2),低于用二次型模型得到的莲藕最佳经济施氮量(469~604 kg/hm2),根据湖北莲藕生产和施肥现状,以及藕田土壤氮素肥力水平,提出湖北莲藕氮肥(N)合理用量为300~375 kg/hm2。氮肥运筹可采用"40%基肥+20%立叶肥+40%坐藕肥"和"60%出叶肥+20%立叶肥+20%坐藕肥"2种分配方式,前者适用于在4月上、中旬莲藕移栽之前施基肥的藕田,后者适用于在莲藕抽出2~3片立叶后才施第一次肥的藕田。  相似文献   

4.
小麦玉米一体化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综合研究氮肥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作物体系中的氮素平衡,始终是评价氮肥合理施用与否的关键。本试验在小麦、玉米一体化施氮肥条件下研究了周年氮肥用量及其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小麦品种新麦21和宛麦20,裂区设小麦–玉米两熟制周年3个氮肥用量300、450和600 kg/hm2,次裂区设小麦、玉米作物间3个氮肥分配比例4∶6、5∶5、6∶4,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氮量下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0—100 cm土壤硝态氮的变化。 【结果】 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对两个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新麦21在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5∶5、6∶4和年施氮量60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时产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宛麦20在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5∶5、6∶4时产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年氮肥用量60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和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5∶5时全年产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成穗数对新麦21产量影响最大,穗粒数对宛麦20产量影响最大。新麦21、宛麦20氮肥利用率最佳的处理分别为年施氮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5∶5和年施氮量60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4∶6。年氮肥用量450 kg/hm2,且分配比例为5∶5时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不明显;除年氮肥用量300 kg/hm2处理,其他处理土层硝态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结论】 综合考虑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肥450 kg/hm2,小麦、玉米为5∶5分配比例有利于作物全年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催芽肥和促苗肥的合理施用是保障再生稻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明确再生稻氮肥运筹方式及催芽氮肥适宜用量,对提高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优化再生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多年田间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设置5个再生季氮肥(N)处理:不施氮肥(N0-0);催芽肥60 kg/hm2 (N60-0)、促苗肥60 kg/hm2 (N0-60)、催芽肥和促苗肥各60 kg/hm2 (N60-60)、催芽肥和促苗肥分别为120、60 kg/hm2 (N120-60)。【结果】3年试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同一年份的再生稻施氮处理均显示了显著的增产效果,N60-0、N0-60和N60-60处理分别较N0-0平均增产35.8%、40.9%和67.4%。催芽肥和促苗肥配施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随催芽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平台的趋势。适宜的催芽氮肥用量和促苗肥配施促进了再生芽的萌发、形成和生长发育,显著增加了倒2节和倒3节(尤其是倒3节)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方法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土壤通报》2008,39(1):192-19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运筹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拔节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强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小麦获得了最高产量;适当增加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品质,以拔节期和抽穗期分两次追施氮肥效果最佳。综合产量和品质效应,以拔节期喷施氮肥为最佳氮肥运筹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旱地小麦高产优质的氮肥用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定位施氮条件下小麦产量与籽粒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为旱地小麦合理施用氮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开始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2015—2017连续3年取样,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小麦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籽粒氮、磷、钾含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结果】  与不施氮相比,长期施氮小麦平均增产67.1%,生物量提高52.0%,收获指数提高9.5%;穗数和穗粒数平均分别提高32.5%和40.0%,千粒重下降7.1%。施氮量与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587 kg/hm2的施氮量为N 215 kg/hm2。籽粒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磷含量降低,钾含量变化较小。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获得最高产量时播前和成熟期硝态氮含量分别为7.2和10.3 mg/kg;有效磷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小。氮收获指数、生理效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结论】  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籽粒关键养分含量,研究区域旱地冬小麦产量目标应为6300 kg/hm2,施氮量为N 150 kg/hm2、施磷量为P2O5 100 kg/hm2,播前或收获期表层 (0—20 cm) 土壤硝态氮保持在6.0~8.0 mg/kg、土壤有效磷12.0~15.0 mg/kg、土壤速效钾139~140 mg/kg。  相似文献   

8.
免耕抛秧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免耕抛秧氮肥施用和吸收利用的特点,2007年在岑溪市筋竹镇进行了早晚两造水稻免耕抛秧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比试验,以探索免耕抛秧栽培的最佳施氮量水平。结果表明:施N 150.0 kg/hm2处理的禾苗长势较好,且病虫害较轻,无效分蘖少,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以及产量均较高,是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9.
播量与氮肥用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得出,播量与施氮量不同处理组合的产量以每公顷播量105kg施纯氮225kg的小麦产量6724.95kg/hm^2最高。施氮量因播量不同酌情增减,每公顷播种52.5、105及157.5kg的最大施氮量分别为270.285、210—225及195~210kg/hm^2,施用氮肥对提高小麦子粒品质的作用明显,播量与小麦品质无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肥类型和用量对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用量有机肥氮和化肥氮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提升小麦品质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不同氮肥类型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陵县,始于2006年.肥料分为有机肥氮和化肥氮两大类,用量均设定为0、60、120、180、240、300、360、420、500、600 kg/hm2.2018年取样测定小麦产量和籽...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维良  周广成  刘朝武 《土壤》2000,32(5):270-273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数量的氮素,不同的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和产量影响很大."氮量的30%后移"呈增产效应;"氮量的70%后移"呈减产效应."70%的氮素基施,30%的氮素拔节-孕穗追肥"的运筹方式,小麦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增产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灌水量及施氮量的关系模型,并作了模拟分析,以期研究旱地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的冬小麦能否增产与水肥供应关系密切.生育期间没有补充灌水时,覆盖增产主要取决于氮肥用量,氮肥投入较少时覆盖冬小麦经济产量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氮肥用量较高时产量低于未覆盖处理.因此,在雨养农业区,通过配合适量的氮肥完全能够做到秸秆覆盖下增产增收.在不同氮肥用量前提下,覆盖的增产效果除了与生育期总灌水量有关外,还与灌水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分配有关.因此,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根据氮肥投入情况,将有限的水分配在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才能取得秸秆覆盖下的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水稻生产中农本上升、效益降低、稻作前茬麦(油菜)秸秆露天焚烧等问题,在水稻生产上进行了免耕套播,麦(油菜)秸秆自然还田的技术研究。2000至2002年9个点的应用结果表明,平均每hm2水稻增产571 3kg,增6 4%,肥料农本节约31 2%,机械作业费节约35 7%,用工节约44 8%,农本总投入减少1586 1元,减25 1%,净经济收入增加2237 4元,增加59 0%。同时,秸秆全量自然还田,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施用硅肥的效果及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硅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硅处理的小麦生育性状得以改善,植株抗病性和抗逆性明显增强,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和硅肥适宜用量,棕壤分别为9.30%~16.42%和75.0 kg/hm2,盐化潮土分别为7.43%~13.26%和37.5 kg/hm2,砂姜黑土分别为0.53%~5.05%和37.5 kg/hm2。  相似文献   

15.
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氮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高光效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N效应结果表明 ,强源是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N增产的主要原因 ,扩库对产量的作用有限。低N量即显著提高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皮棉产量 ,继续增施N肥则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仅对N素表现出较强适应性 ,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 ,表明产量潜力的发挥需要配套栽培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缓控释肥一次性基施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江苏苏中小麦主产区对简化施肥的需求,本研究以扬麦20为试材,以传统高产施肥(共4次施肥,即:基肥+苗肥+拔节肥+剑叶肥)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树脂包衣尿素(SZ1)和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LM1)一次性基施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一次性基施树脂包衣尿素的产量为6 733.3 kg/hm~2,与传统高产施肥(U)获得相似的产量;一次性基施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的产量为6 933.3 kg/hm~2,相比U处理提高了2.21%,差异不显著。两种缓控释肥中,在产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利用率方面均呈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树脂包衣尿素的趋势;茎蘖成穗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树脂包衣尿素,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在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方面效果更好,其释放特点更易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利于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肥料效应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简述了微生物肥料种类、特点及其生理生态效应,指出应加强微生物肥料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展望微生物肥料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磷、硼肥用量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磷、硼肥对烤烟油分合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磷、硼肥施用量对烤烟油分合成前体物叶绿素、总有机酸和丙酮酸的影响,探究磷、硼肥用量对提高石油醚提取物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磷、硼肥施用量分别为112.5、3 kg/hm2时最有利于烤烟石油醚提取物的合成。增施磷、硼肥对于油分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而较低的磷肥可能限制硼肥肥效的发挥,不利于石油醚提取物的合成。叶绿素、总有机酸和丙酮酸含量与烟叶油分含量呈正相关,油分合成前体物含量高有助于油分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产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湖北省谷城县中稻主产区之一的盛康镇96户农民2005年杂交水稻大田氮肥、磷肥及钾肥施用量和水稻产量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量对土壤磷含量高低的反应最为敏感。配方施肥能提高杂交水稻产量,N施用量以150 kg/hm2,P2O5施用量以75 kg/hm2以上为宜。杂交水稻大田每增施一个单位的纯N和P2O5,其相应的增产幅度比为1∶1.37,增收幅度比为1∶1.43,因此,稳氮增磷是盛康镇杂交水稻施肥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7,94(1):251-261
The crop cultivation with film-bottomed tillage may benefit mor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depth of film-bottomed tillage (DFBT) and amount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N) fertilizer on spring wheat yield. A field quadratic regression 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FBT, irrigation and N fertilization on seed yield of sp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the Hexi Corridor, China from 2002 to 2005. Five levels of irrigation (143, 165, 225, 285, and 306 mm), five levels of N (45, 70, 140, 210, and 235 kg N ha−1) and five DFBT (46, 60, 70, 80, and 94 cm) were investigated. Irrigation (44 mm  irrigation  300 mm), DFBT (46 cm  DFBT  80 cm), and N (≤160 kg N ha−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at yield. DFBT, N and irrig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wheat yield, in the order: irrigation > N > DFBT. The coupling between DFBT × N and, between N × irrigation ha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spring wheat yield. The coefficient of DFBT × irrigation was negative showing the coupling of DFBT × irrigation had a reciprocal inhibition or substitution effec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pring wheat should be irrigated with 300 mm of water, with an application of 160 kg N ha−1 and a 70 cm DFBT in the arid climate and sandy soil areas of China, to obtain the highest wheat yield with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 The assessment with respect to N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eed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