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大红袍记     
秦威 《福建茶叶》2003,(4):43-44
参拜大红袍,无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一个未了之心结。在许多年里,曾参阅过不少大红袍的典故与文献,欣赏过多幅大红袍的图片,也常关注报章上有关大红袍的报道,在与老茶人的交流中了解大红袍的情形。因常年囿于俗务,未有机缘亲近大红袍,也不得机会品尝那三棵大红袍古茶树所产出的茶叶。多年来,大红袍占据了我心灵空间,却又与我保持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我曾想,大红袍一定有着至纯的岩韵、硕壮的枝形与乌亮的叶色,其香气逼人,势压群茗。这一切的遐想是我多年来从各种渠道了解大红袍的各种信息后形成的。于是,当武夷山人开始从大红袍母树上…  相似文献   

3.
4.
绚丽多姿的安溪茶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您有幸结伴到安溪做一次茶文化旅游,踏上这片飘香的土地,便能感受到古老茶乡浓厚的茶文化气息。令人神往的传说,韵味十足的茶诗、茶楹联,别具风情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斗茶……。无不让您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恍如步入一个高雅的茶文化殿堂。“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这是唐代诗人翰林学士韩到安溪拜访同朝好友廖俨时留下的诗句,传递了古老茶乡悠久的茶文化信息。安溪茶歌“乡俗”世代相传,妇儒能唱,可谓“茶乡三月茶歌满,不辨红装与绿装”。安溪茶歌为闽南方言,委婉动听、内容丰富,年轻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成年人或打情骂俏、或表…  相似文献   

5.
林治 《福建茶叶》2003,(4):42-42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于是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茶文化内涵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经历代茶人孜孜以求,至今却仍无答案。日本茶人推崇“和敬清寂”为茶道四谛;台湾茶人认为“清敬怡真”是茶艺的基本精神;韩国茶人奉行“和敬俭真”的茶礼;我国已故的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而当代94岁的茶学泰斗张天福先生总结了他毕生对茶的研究,提出了“俭清和静”四字真言,他认为倡导这样的茶礼“可培养高雅的生活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使社会更加优雅、祥和…  相似文献   

6.
7.
8.
9.
蒙山茶     
《茶报》2003,(2):38-38
  相似文献   

10.
11.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12.
张琳洁  龚淑英 《茶叶》2003,29(4):230-232
中国古代茶化,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的结晶。茶从一种普通植物发展为饮料之王,并衍生为茶化,这和茶的物质属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茶化的形成经历了茶从普通植物到饮用,又从饮用上升到化高度的过程。其间,茶的物质特点与社会的思想背景共同发挥作用。本根据现代茶叶生化研究,分析茶化的形成历程,探讨茶的物质特性和社会思想背景对茶化产生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产生了众多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茶,作为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饮品,便纳入到了古典诗词。基于此在对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就存在了众多各式各样的茶文化。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要进行特别地处理,才能确保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茶文化。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使用破译式翻译、韵味式翻译和文化式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区别开中西方茶文化的相同和差异,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格外注重翻译茶文化,既有利于翻译的准确性,也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仪征茶话     
帅国华  施伟文  刘红春 《茶叶》2005,31(4):265-267
仪征历史上不产茶,人们饮茶的习惯也远不及江南,但历史上仪征与茶却有很深的关系,茶化犹如现今仪征产的名茶一样,浓郁而醇厚。  相似文献   

15.
福建茶文化发展轨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谈谈福建茶文化发展的几个粗线条,以及若干启示,供交流,以期推动福建茶文化研究。一、福建古代茶业1.福建茶叶始期:最早见于东晋376年,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说明管朝以前,福建已产茶,至今已16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相传"神农时代"就已发现茶。神农氏时代,即新五器时代,约公元前2737年。福建茶叶始期,是在神农时代的三千年之后的事。此时菜在南方已渐变为一种普通之物。敬茶待客已形成一种礼仪。菜的记载,也明显增加,莲花峰上的石亭,也即古人饮茶、斗茶的地方。2.唐朝:农业生产回升,文化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16.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王建玉 《福建茶叶》2022,(2):266-268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一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时期的茶叶也销往世界各地,古代诗人描写茶的诗词也比较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茶文化与诗词讲解融合起来,分析古代诗词中茶意象的表现形式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的结合讲解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玉印剑峰茶     
张耀华 《中国茶叶》2004,26(3):43-43
“羊角山”牌玉印剑峰茶创制于80年代初,属扁形绿茶,产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羊角山茶场。该地位于鄂西北山区,年均气温14.3℃,≥10℃的活动积温4400.0℃,年无霜期231天,年降水量960~1200mm,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由于茶园分布于海拔600~800m的高山上,处于逆温层中,加之该场近几年在茶园周围栽种了数万株防护林树,茶树分布于林荫深处,冬无寒风侵袭,夏无骄阳酷暑。据检测,茶园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在2.6%以上。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使茶叶具有优异的自然品质。羊角山茶场创建于1972年,茶树品种以浙江鸠坑群体种为主,90年代初又扩建了300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诗词无疑是一颗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璀璨明珠。茶叶甜润清香,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饮品,很早就和诗人结下了难解难分的因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在其创作的诗词中留下了很多咏茶的瑰丽诗句。本文以大量丰富的茶叶诗词为基本素材,选取了唐代、宋代、清代和当代著名诗人咏茶的传世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欣赏,旨在从茶文化的角度分析上述作品的艺术内涵,并颂扬茶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赵大川 《中国茶叶》2003,25(1):30-31
笔者在浏览翻阅了近年出版的有关茶文化书籍期刊时,总觉以古代为主的多,文字为主的多,几乎看不到晚清民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于是,笔者下决心想挖掘点出来,拾漏补遗,现找到了几幅百年前有关茶业的铜版画,以飨同好。 图一是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贰版的《中学万国地志》大清帝国的茶树和种茶铜版画。茶树正开花,种茶图近处头戴箬帽的农人正挑水浇灌幼茶。另一位农人依稀可辨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