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4.
麻城黑山羊是产于大别山区的肉皮兼用型地方品种。对该品种的特点、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开发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良种,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2.
通过分析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肌肉的化学成分,旨在探讨杂交改良对麻城黑山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麻城黑山羊、波尔山羊×麻城黑山羊(简称:波麻F1)、波麻F1×波麻F1(波麻F2)3个组,以放牧加补饲的方式饲养,试验结束时每组选取12只屠宰并进行肌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间常规营养成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水分含量降低,脂肪含量提高;杂交后代肌肉的氨基酸组分完全,且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有提高的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脂肪酸的测定结果显示,杂交后代肌肉中的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的含量显著地比麻城黑山羊高(P<0.05),而亚油酸(C18:2)含量显著地比麻城黑山羊低(P<0.05);3组山羊的硬脂酸(C18:0)、豆蔻酸(C14:0)、亚麻酸(C18:3)、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相近(P>0.05).结果提示,杂交有助于麻城黑山羊肉质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麻城黑山羊原称"土灰羊"、"麻羊"、"青灰羊".是从中心产区当地的土种羊("土灰羊"、"麻羊")中选择个体大、生长快、性情温驯的黑山羊留种而进行长期的自发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探讨麻城黑山羊的改良和选育.选用麻城黑山羊(简称:Ⅰ);杂交一代:波尔山羊×麻城黑山羊(Ⅱ);杂交二代:波尔山羊×波麻F1(Ⅲ);波麻F1×波麻F1(Ⅳ);麻城黑山羊×波麻F1(Ⅴ)5个组,以放牧加补饲的方式育肥90 d后,每个组选择4头屠宰并进行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①杂交后代的日增重较Ⅰ组均有所提高,其中Ⅱ、Ⅲ、Ⅴ组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②杂交后代的胴体性状较麻城黑山羊有了较大提高(P<0.01,P<0.05),其中Ⅱ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Ⅴ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Ⅳ组的肉骨比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Ⅴ组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而杂交后代间主要胴体性状差异不明显(P>0.05).③各组间主要肉质性状除Ⅰ组的pH24显著高于Ⅱ、Ⅳ组(P<0.05)外,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各组间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矿物质方面,Ⅲ组的铁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杂交后代肌肉的氨基酸组分完全,且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麻城黑山羊.由结果可知,麻城黑山羊杂交后代的肥育性能良好,且屠宰率和净肉率高,主要营养指标优良.综合考虑,Ⅱ组是肉羊生产理想的杂交组合,Ⅴ组可用于进一步培育麻城黑山羊新品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湖南醴陵市引进、繁殖推广承德黑山羊,承德黑山羊与湘东黑山羊杂交而成的杂交1代羊也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为进一步探索承德黑山羊杂交1代羊的生长性能,我们从2003年3月8日至2004年3月13日止选择了同日龄的承德黑山羊、杂交羊、湘东黑山羊进行了如下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18.
19.
通过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嘉陵黑山羊性成熟早,初情期为3月龄左右,母羊初配年龄为5~6月龄,公羊初次利用年龄为8~10月龄。母羊发情周期为20.20±1.50d,发情持续48.10±15.20h,妊娠期为149.20±2.15d,产后第一次发情的时间平均为27.20±5.40d,产配间隔68.92±13.61d;母羊产羔率初产为188.00%,经产为241.21%;窝平产羔数为2.26±0.27只,年均产1.89胎;公羔平均初生重为1.90±0.30kg,母羔平均初生重为1.65±0.25kg。结果说明嘉陵黑山羊具有多胎、多羔,可常年发情配种,繁殖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湘东黑山羊选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东黑山羊是湖南省优秀的地方山羊品种,以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膻味小、繁殖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而深受人们喜爱。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选育选配工作,近亲鳘逃走严重,劣质个体留作种用等,导致品种不同程度退化。1994年我县湘东黑山羊的观测结果,与1981年品种普查结果比较,单羔率增高,生长速度减慢,初生和成年体型体重变小,个体大小悬殊,参差不齐,毛色杂乱,品种纯度和生产性能明显下降,为了恢复,稳定和提高品种纯度和生产性能,我们从1994年3月开始,对湘东黑山羊进行了连续三个世代的选育,1999年再进行观测,其品种纯度和生产性能均得到了恢复和稳定,不但比选育前有显著,经品种普查时都有所提高,选育效果极为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