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抽穗结实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通过中粳稻在不同抽穗结实期的温度与产量变动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委在穗数和每穗粒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为抽穗结实期的日均温。当抽穗期(6天)日均温为25.1℃、灌浆结实期(10天,花后10-20天)日均温24.7℃、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23.5-24℃时,结实主张千粒重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3.
培矮64S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孟亮  周广洽 《作物学报》1999,25(6):772-776
在自然条件、自然温度控制光长条件及控制温度与光长条件下,研究了培矮640.0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感受人工日均温21.8~24.0℃(光期23.9~24.0℃/暗期19.5~24.0℃)或自然平均日均温31.3℃(平均日最高温36.1℃,平均日最低温27.5℃)的温度,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不育,花粉可染率  相似文献   

4.
土壤生态条件与水稻秧苗抗寒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彭炎  洪晓富 《作物学报》1999,25(2):199-207
以早杂89A-华联2号供试,利用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业气候条件,研究了在苗床不同生态条件(床土、氮肥、水分)下育成的秧苗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旱育秧的抗寒能力普遍增强。在五天平均日均温13.6℃的情况下,死叶率比湿育秧减少15.7%~16.9%;在五天平均日均温15.4℃的情况下,栽后新出叶的生长障碍比湿育秧明显减轻;分葵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龙眼雌花开放数量和雌花坐果率与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应用调查研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石硖龙眼开花前后的温度、降雨量与雌花开放数及雌花坐果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前30d的气温对正处于雌蕊形成期的小花原基分化具有影响,日均温21.0℃时雌花开放数最多;当开花前30d、50d的降雨量依次<41.8mm和<57.5mm时,降雨量增加可提高雌花开放数,降雨量过大雌花开放数减少;开花当日和开花后1-15d的气温影响雌花坐果率,开花当日日均温越高,坐果率越低,日均低温<20.2℃时,随温度升高,雌花坐果率提高,开花后1-15d日均温和日均低温越高,坐果率越低,日均高温<30.7℃时,温度升高雌花坐果率提高;在开花坐果和第一次生理落果期,降雨量增多雌花坐果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双季晚稻全生育期气温、水温、泥温特征及寒露风避灾措施,应用农田小气候与实景观测系统等开展研究。试验表明:晚稻营养生长期以水温积温最高,生殖生长期以泥温积温最高。营养生长期日均气温、水温、泥温相差较大,孕穗后三者粘合并同步大幅下降。中午水温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水温维持较高时长为14h、高于早稻,是低温灾害的首选干预介质。寒露风来临时,气温下降迅猛并在6:00出现极值,日均气温较日均水温低2℃,最低气温可较水温极值低5.3℃。水温全天较稳定,灌深水保温可平缓早晚气温尖锐低谷,日平均气温比无措施提升1.5℃。遇大晴天实施排水晒田,在11:00后水温、泥温都呈明显上倾。抽穗后期灌浆前期寒露风对秕谷率影响较大,采取灌深水 遇晴排水晒田的综合措施对秕谷率、空壳率、千粒重改善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内在联系,对两年间5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的β-淀粉酶活性呈升–降–升的动态过程,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活性与总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的互作呈显著相关,与日均温、日均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积温和日均温的互作、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互作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积温、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总积温和日均温交互作用、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日均日照时数、日均温。  相似文献   

8.
我县历年四月份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连续三日日均温低于12℃),“秋风”频繁(连续三日日均温低于22℃),对水稻播种育秧和抽穗扬花危害严重。为了战胜“倒春寒”和“秋风”对水稻生产的威胁,争取水稻高产丰收,我们引进四川水稻“两段育秧”经验,并将第一段的温室育秧改为场坝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简称场坝两段育秧)。近三年来,县内推行水稻场坝两段育秧,增产效果显著。一jL八一年两段育秧种植18亩,验收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棉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铃期日均温19.5℃和夜均温17.0℃以上时α角随铃龄增大不断宽化(变大),低于该范围时α角随纤维发育不断变小(优化).角和ψ角随纤维发育不断优化(变小),不同处理相同铃龄随温度降低ψ角与ψ角值有变大趋势.α、ψ及ψ角值与铃龄呈曲线关系,且相关显著.随纤维发育横向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晶粒尺寸值降低,横向晶粒尺寸值与铃龄及全铃期日均温呈曲线关系,且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灌浆结实期适度高温对香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1个常规香稻品种和1个杂交香稻组合,通过人工气候室控温的方法,研究了高温处理(日均温30℃)和适温处理(日均温23℃)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角度对其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使新香占和优杂五山香的结实率、实粒数显著降低,虽千粒重稍有增加,但最终表现为产量极显著下降,分别比适温处理下降了22.8%和29.9%;香稻子粒灌浆中后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使产量形成的"源"明显不足,同时子粒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和淀粉的积累速率明显下降,使产量形成的"库"显著变弱。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新疆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度大,易发生回寒天气,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对1980—1985、1991—2014年塔城盆地气象资料和春玉米生育期前的出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温度变化对春玉米播种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春玉米平均出苗天数为11.6 d,积温与出苗天数呈显著正相关,覆膜技术可使春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提前8~10 d,并可减轻回寒天气的危害。春玉米出苗天数受影响的小周期是2年和7年左右,大周期是13年、14年和18年左右。当日最低均温、日均温、日最高均温分别为5.0℃、11.1℃、18.1℃,可考虑适时播种,出苗天数预计为13 d,覆膜可提高出苗天数1.8 d,日最低均温低于5.0℃时可能造成种子无法萌动,发芽势弱,日最低均温低于7.65℃时,可能造成种子无法发芽。  相似文献   

12.
<正>农一师五团地处阿克苏市东,靠近山区,昼夜温差大,年均10℃有效积温在3 700~3 900℃,与塔里木垦区相比低400~600℃,年均日温低1.1~1.℃,夏季日均低2℃以上。五团所处的地理位置较适宜种植早熟陆地棉新陆早33号等品种,通过生产实践,新陆早33号高产栽培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13.
李敏  张瑞茂  安万雄 《种子》2003,(2):13-15
广恢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RMcms)在开花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微量花粉发生,主要分布于花序的上部,在同一植株上,其微粉发生的程度次序为主花序>一次分枝>二次分枝;微量花粉发生与开花前18天、19天或20天的平均日最高温和平均日均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平均日最高温稳定通过20℃、平均日均温>14.5℃时所开花朵即有不同程度微量花粉发生,说明该类型不育材料属高温敏感型。该类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因细胞质的来源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不育系群体中的不同植株的不育性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海拔夏播小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夏播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生态因素,是小麦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不同海拔产量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在1200米以上是张家口坝下丘陵山区夏播小麦种植的适宜海拔范围,亦即全生育期日均温为14.7—19.8℃,灌浆期日均温为13.6—19.2℃.不同海拔与日均温、产量和生育性状回归关系表明,海拔由80O—1800米每升降100米,日均温减增0.9—O.8℃,亩产量增减141公斤,千粒重增减0.54克,植株高度增减3.7厘米.根据不同海拔梯度上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产量的双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39°50′的 蔚县,适宜品种以涿城1号为主,搭配公17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6月中下旬,1400米处为6月中旬,1600米处为6月上中旬,1800米处为6月上旬.而在北纬40°58′的崇礼县,适宜品种以公17为主,搭配涿城1号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5月中下旬,1400至1600米处皆为5月下中旬,1800米处为5月下旬.由于崇礼县比蔚县纬度北移1度,其播种期相应提早20天左右.小麦成熟期分别在当地早霜期之前的9月份陆续到达.不同海拔不同纬度的播种期,是由当地的温度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棉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随温度降低纤维伸长最大值降低,伸长期延长;夜间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大于日均温。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随纤维发育,纤维成熟度升高;随温度降低,成熟度随铃龄增大增幅降低,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成熟度值呈下降趋势。细度随纤维发育逐渐减小,全铃期夜均温16.7℃和≥15℃有效积温1142.9℃是细度变化临界点,低于该温度时细度随纤维发育降低缓慢;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6.
花后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温度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在华北地区,小麦生育后期温度回升较快,常出现高温天气,致使小麦植株衰老加速,灌浆期缩短,粒重和产量显著下降[1].据对河南省气象资料分析,小麦灌浆后期(5月22~28日)出现日均温26℃、日最高气温超过32℃天气的年份占35%~55%,其中西部地区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2].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连续三年的水稻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类型品种幼穗分化期的长短与温光生态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幼穗分化期的长短受日照时数和日均温的影响。与日照时数多少呈正相关,与日均温高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和不孕小穗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抽穗至成熟期间的适温范围是21~26℃.千粒重与抽穗至成熟天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抽穗至成熟期间,千粒重与平均日均温呈负相关,与平均日最高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平均昼夜温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下灌浆期水稻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高温(日均温度32℃)和适温(日均温度22℃)2个处理,对籽粒灌浆过程中4种主要内源激素(IAA、ZR、GA3和ABA)含量差异及其动态变化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速早期灌浆和缩短持续时间。在水稻灌浆初期,高温处理下籽粒IAA、ZR、GA3含量明显低于适温处理,而灌浆中、后期的处理间差异较小;温度处理对籽粒ABA含量的影响尤为显著,整个灌浆期均呈高温处理明显高于适温处理的基本趋势;2个供试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存在着一定差异,其变化与品种的灌浆动态有关。高温下灌浆前期籽粒中IAA、ZR、GA3含量的降低,尤其是ABA含量的剧增,可能是其早期灌浆加速及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淮南部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近年来黄淮南部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变化, 2015—201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以该区主推品种郑单958为材料,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 研究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探讨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年际间、播期间气候因子的差异, 玉米产量差异显著, 大体表现为春播产量高于夏播, 且夏播产量随播种时间的推迟而显著降低。随着播期的推迟, 玉米苗期日均温逐渐升高, 粒期日均温逐渐降低, 有效积温减少, 生育期缩短。试验设定密度下, 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穗粒数, 而影响百粒重和穗粒数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粒期有效积温。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是苗期气温日较差(r = 0.696*)和日均温(r = -0.638*)、粒期有效积温(r = 0.822**)和日均温(r = 0.723**)、生育期有效积温(r = 0.843**)。因此, 生产上, 春播玉米播期由传统的4月15日左右推迟至5月1日左右, 可减少花期阴雨和高温热害影响, 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夏播玉米在麦收后抢时早播, 不仅可争取更多积温, 还可使玉米苗期处于较低日均温、粒期处于较高日均温的有利温度条件下, 同时为推迟收获期和机械粒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