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烟草赤星病病原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取28份供试菌株的菌丝基因组DNA,进行rDNA ITS序列及两侧ITS序列扩增。28个供试菌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链格孢属7个种(包括5个小孢子种Alternaria citri,A.alternata,A.longipes,A.mali,A.gaisen和2个大孢子种A.porri,A.solani)14个菌株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42个菌株明显地分成两支,供试菌株与5个小孢子种聚为一个分支,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另2个大孢子种聚为单独的一支,明显地与供试菌株和其他5个小孢子种区分开。rDNA ITSl 58S ITS2序列在相对保守的基础上又存在一定变异,在一些菌物属的研究中可作为分类鉴定、分子标记、系统发育的重要依据,但通过对世界各地Alternaria菌株序列的分析发现,rDNA ITS1 58S ITS2仅能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分开,还不能作为区分不同地域不同来源菌株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进行药用石斛资源鉴定,阐明属内的种间关系,以32个药用石斛样品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rDNA ITSPCR扩增、测序、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供试药用石斛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2个石斛样品的ITS序列(只包含ITS1、5.8S rDNA ITS和ITS2)长度变化范围在632~645 bp之间,ITS1长度为225~234 bp,GC含量为43.8%~53.1%,变异位点198个、占总位点81.48%,简约信息位点138个、占总位点56.79%;ITS2长度为240~247 bp,GC量为47.0%~55.9%,变异位点183个、占总位点72.90%,简约信息位点123个、占总位点49.00%.建立了28种药用石斛(共32份)rDNA ITS区碱基全序列数据库,为石斛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石斛属植物rDNA ITS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种石斛属植物的rDNA ITS序列进行克隆分析,以期为石斛属植物的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以叶片基因组为模板,利用通用引物分别扩增24种石斛属植物的ITS序列,结果表明,ITS全长为634~646 bp,其中,58S序列的长度十分保守,均为164 bp;而ITS1和ITS2序列长度变异较大,分别为226~235 bp和241~247 bp。ITS1和ITS2序列具有丰富的变异位点,分别为176和166个;其中,信息位点分别为114和104个,发现了大量的转换、颠换和插入/缺失现象。而58S序列相对保守,有36个变异位点,其中信息位点16个。本研究表明,利用ITS序列可将本研究中的24种石斛属植物完全区分,这24种石斛属植物的遗传距离为0007~0302,其中鼓槌石斛和粟斑鼓槌石斛的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而金耳石斛与短棒石斛的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国部分区域链格孢属rDNA ITS序列进行分析,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使用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分离自我国部分区域不同寄主链格孢属(AlternariaNees)34个菌株进行ITS基因(ITS1-5.8S-ITS2)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8S rDNA全长为159 bp,保守程度高,参试的34株菌均一致;ITS区变化相对较大。与A.tenuissima或A.alternata100%同源的分离菌株均表现出对地域和基质的广适性;菌株在5.8S/ITS存在的差异,说明寄主本犀科的丁香叶、蔷薇科、茄科等部分植物的链格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发现ITS序列标记在链格孢属部分种间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序列ITS1-5.8S-ITS2聚类关系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相关性不大。[结论]ITS序列分析法可为链格孢属的分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改良CTAB法提取头花蓼的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对不同来源头花蓼的rDNA ITS 序列进行PCR 扩增,测序 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头花蓼有13 处变异位点,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661-666 bp,序列差异主要集中在ITS1 区与ITS2区。rDNA ITS 序列可作为分子水平鉴定头花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木香rDNA ITS序列测序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改良的CTAB法提取白木香的基因组DNA,运用通用引物对其rDNA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分别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白木香rDNA的ITS区序列存在稳定而又明显的差异,白木香rDNA序列差异可能主要集中在ITS1区,存在5处变异位点,ITS2区存在1处变异位点。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鉴定芦笋枯萎病致病菌并确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方法,对该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其与近缘真菌rDNA ITS序列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芦笋枯萎病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天门冬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asparagi。芦笋枯萎病菌F.oxysporumf.sp.asparagi及其同属近缘种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的rDNA 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序列在76~80、104~115、129~138、151~158、175~178、382~402、438~445和473~479bp等rDNA ITS区段上存在差异性碱基。芦笋枯萎病菌及其近缘真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属真菌大致聚为2个组群2个亚群,芦笋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asparagi与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菌株来源见表1。 1.2菌丝体培养将链格孢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恒温、倒置培养7d左右,用灭菌的刀片将菌丝从培养基上刮下,以备DNA提取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药材的基因组DNA,运用通用引物对高良姜及混淆品大高良姜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ClustalX软件序列比对后发现二者ITS的长度范围在568~576bp,有32处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ITS1区和ITS2区,聚类分析表明高良姜与大高良姜各聚为一支,表明高良姜与大高良姜两种植物碱基序列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ITS序列探讨谷精草属5个种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谷精草属(Eriocaulon)的尼泊尔谷精草(Eriocaulon nepalense)、白药谷精草(E. cinereum)、高山谷精草(E. alperstre)、华南谷精草(E. sexangulare)、南亚谷精草(E. oryzetorum)等5个种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了谷精草属5个种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对ITS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供试谷精草属植物的ITS区长度并不完全一致,其ITS1的长度范围为171~306 bp,G+C含量为38.24%~55.04%;ITS2的长度范围为184~288 bp,G+C含量为 36.46%~57.02%. 在此基础上,采用Clustal W version 1.7对所得的ITS序列进行排序与分析,以灯心草属(Juncus)的一个种J. dregeanus为外类群,并使用PAUP 4.0 10 b软件采用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最简约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在检测的ITS序列的738个位点中稳定位点174个、变异位点564个 (包括276个信息位点). 另外,从发育树上平行分出两个大的总分支,其中E. nepalense、E. oryzetorum、E. alpestre和E. cinereum(云南宣威)为一支;E. sexangulare为一支. 上述二个分支与外类群聚在一起,bootstrap值为100%.   相似文献   

11.
番木瓜棕榈疫霉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PCR扩增了2株分离自广州的番木瓜疫霉菌(Phytoph-thorasp.)的核糖体基因ITS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供试菌株C0506071、C0506072分别克隆出814 bp、830 bp的序列,两菌株ITS序列间的相似同源率为99.62%.将供试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登陆的20株疫霉菌株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与GenBank注册的AF467093、AJ517463聚在同一分枝上,均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其他不同的疫霉种聚在不同的分支上,系统学关系较远.这表明分离自广州的2株番木瓜疫霉菌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隔指孢属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该属8种8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Ⅰ,HaeⅢ,HpaⅡ,TaqⅠ)酶切。结果表明,该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分子长在564-595bp之间,酶切图谱能体现不同种间的多态性,根据4种内切酶酶切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的节丛孢属分子系统树,基本体现了属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隔指孢属形态分类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六个不同品种牛的瘤胃微生物群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不同品种牛的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构建了1个鲁西肉牛瘤胃细菌16S rDNA文库,并从公共数据库中搜集来自荷斯坦奶牛、晋南牛、牦牛、黄牛和Hanwoo的9个16S rDNA文库,对序列多样性和文库组成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鲁西内牛瘤胃细菌16S rDNA文库共有122个克隆,可分为109个操作分类单元.文库中91%的克隆来自未培养细菌,拟杆菌(Bacteroidales)和梭菌(Clostridiales)是其中的优势菌祥.文库的定性和定量比较表明饲喂不同日粮的5个荷斯坦奶牛16S rDNA文库组成类似,而与鲁西肉牛等亚洲品种的文库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牛的品种是瘤胃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对瘤胃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大于日粮或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ITS/5.8SrDNA区域的PCR和巢式PCR扩增检测真菌DNA,同时评估了PCR和巢式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证实了通过PCR和巢式PCR扩增不同种真菌菌株ITS/5.8SrDNA的可行性,通过PCR产物的测序及GenBank比对,能成功检测出该真菌菌株。说明通过对真菌ITS/5.8SrDNA区域的扩增是一种快速检测真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PCR方法克隆延边地区膜荚黄芪的核糖体DNA ITS区域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延边地区膜荚黄芪ITS1的序列长度为228bp,5.8SrDNA长度为164bp,ITS2的序列长度为210bp;序列分析表明延边地区和甘肃的ITS1和5.8SrDNA完全一致,而ITS2第82位处有1个碱基的置换(T/C)。  相似文献   

16.
隔指孢属rDNA ITS区间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隔指孢属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该属8种8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Ⅰ、HaeⅢ、HpaⅡ、TaqⅠ)酶切。各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范围在564 ̄595之间,酶切图谱能体现不同种间的多态性。根据4种内切酶酶切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的隔指孢属分子系统树,基本体现了属内不同种间  相似文献   

17.
对来自福建农林大学、闽清、闽侯和南平等地的6份狼尾草属菌草的ITS片段和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用Clustal X 2.0和MEGA 4.1软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6份菌草的ITS序列长度均为585 bp,其中变异位点0-3个,信息位点2个,遗传距离为0-0.089,平均遗传距离为0.022;mat K序列长度为880-881 bp,其中变异位点(信息位点)1个,遗传距离为0-0.016,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ITS系统树结果显示6份共菌草聚成四类,其中杂交狼尾草和象草(MQ)聚类在第I类的同一分支,巨菌草和象草聚在第Ⅱ类的不同分支,表明其亲缘关系比较近;mat K序列系统树结果除了象草(MQ)外其余5份菌草均聚在了同一分支上,表明叶绿体mat K序列无法将供试的6份菌草区分开.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为了利用rDNA ITS区的遗传变异的特点,为镰刀菌种内及种间的分类鉴定提供一定的分子技术辅助手段,[方法]试验以PMD18-T为栽体,对10个不同镰刀菌菌株的rDNA的ITS区及28S部分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用DNAMAN4.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分析了菌株间的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并建立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所测各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在92.2%~99.9%之间,反映了种间较大的遗传差异,这与形态学上把它们鉴定为不同的种相吻合,而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分离的同一菌种的不同专化型,其同源性高达96.6%~100%,说明同一菌种的不同专化型,在rDNA基因序列上碱基差异甚微,同源性很高.[结论]利用ITS对镰刀菌进行种间的分类鉴定是稳定可行的,但对于种内及专化型的鉴定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9.
通过PCR 扩增并测序分析了18 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麻疯树种质资源的nrDNA ITS 序列,为今后麻疯树 优良种源的选择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测序结果表明,麻疯树各种质资源的ITS 序列为648~649 bp,G+C 含量 在64.10%~64.71%之间;各资源的遗传距离为0.000~0.069,平均值仅为0.010。进化树分析表明,18 个麻疯树种质资 源基本上聚为1 类,没有得到具有较高支持率的分支,且各资源的遗传差异系数极低。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麻疯树 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偏窄,遗传变异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同地区杜仲rDNA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克隆测序法,对分布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核糖体DNA的ITS区(包括ITS-1,5.8S和ITS-2)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杜仲植物的ITS区序列总长度为587-589 bp,长度变异仅为2 bp,其中ITS-1区为218~219 bp,在ITS-2区为205~206 bp,5.8SrDNA均为164bp,且高度保守,无变异位点.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杜仲样品同源性均在96.9以上.根据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来自同一地区的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