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为筛选草莓苗期防治炭疽病的高效药剂,对80%代森锰锌WP、24%腈苯唑SC等10个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明确,24%腈苯唑SC1000倍液、25%嘧菌酯EC1500倍液、50%咪鲜胺EC1000倍液三个处理综合效果佳,防效均高于80%;所选的8个治疗性杀菌剂的效果均明显优于78%波尔?锰锌WP和80%代森锰锌WP两个保护性杀菌剂;草莓苗炭疽病发病初期至中期发病指数增长率明高于中后期,因此,要重视发病前与发病初期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调查苜蓿锈病病情的基础上,分析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据此建立了苜蓿锈病防治的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3.
2012年在万州进行了田间防治红桔褐斑病药剂的筛选试验。从18种药剂中,初步筛选出5个对红桔褐斑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处理,分别是68%碱式硫酸铜WG 1200倍、250g/L嘧菌酯SC 2000倍、33.5%喹啉铜SC 2000倍、25%吡唑醚菌酯EC 1500倍和70%安泰生WG 600倍液。  相似文献   

4.
雷玉明 《草业科学》2004,21(2):54-56
经对籽粒苋白锈病的病情调查、病原鉴定和防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是由苋白锈Albugo bliti引起的,开花期至成熟期、刈割期是发病的高峰期,秋季重于夏季;加强播前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生长期管理,并配合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WP)500倍液、64%杀毒矾WP 400倍液、69%安克锰锌WP 600倍液、70%克露WP 8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防效94%以上.  相似文献   

5.
红三叶白粉病危害损失通径分析及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红三叶白粉(Erysiphe Polygoni DC.)病情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之间线性关系,并由此建立了红三叶白粉病防治的经济阈值模型。这一模型可为当地红三叶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5年生瑞雪苹果为材料,调查黑星病发病规律及其同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苹果黑星病在西南昭通苹果产区于3月中下旬遇雨后越冬孢子开始萌发并侵染,4月底至5月初开始显症,之后随雨水增多病叶率呈指数型增长,6月底达到发病高峰,之后随雨水减少、叶片成熟而趋于稳定。选择的11种防控药剂中,20%氟唑菌酰羟胺SC、40%嘧霉胺SC、50%醚菌酯WG、40%氟硅唑EC四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30%吡唑醚菌酯SC、30%氟菌唑WP、10%苯醚甲环唑WG、40%氯氟醚菌唑SC、50%氟醚菌酰胺WG防治效果中等,其余药剂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芒果炭疽病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通过本研究掌握芒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将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中450g/L咪鲜胺EW对胶孢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和12.5%氟环唑SC的EC50均小于1 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芒果幼果期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1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125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12.5%氟环唑SC2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1250倍液、50%氟啶胺SC1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防效为57.57%~65.57%。该研究将为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在贵州六盘水、浙江江山、湖北浠水及湖北武汉4个不同地区的不同品种上,对前期证实具有较好室内抑菌效果的14种真菌药剂进行了田间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田间验证结果与室内防效结果基本一致,防治效果最高的4 种药剂分别为45%代森铵150倍液、30%琥胶肥酸铜300倍液、86.2%铜大师1000倍液及47%春雷王铜500倍液,其田间防治效果依次为91.48%、89.10%、86.76%及85.62%。综合室内抑菌分析及田间验证结果,表明以上4种药剂是田间防治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桑园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等多种药剂混合使用,开展对蚕桑生产安全性及对桑园褐斑病和白粉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种药剂混合使用对桑树不产生药害,桑树全年均能正常生长;试验药剂的残效期在正常条件下7d后采叶喂蚕,家蚕均能正常发育和上蔟结茧。对桑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组合是77.5%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炔螨特乳油4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混合使用(相对防效50%、病情指数12.8)及瓜果飘香百菌清600倍液单独使用(相对防效50%、病情指数12.8);对桑褐斑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组合是77.5%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炔螨特乳油4000倍液,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混合使用(相对防效68%、病情指数5.7)。  相似文献   

10.
稗草对双季稻生长的影响及其防除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稗草是中国南方双季稻稻田的恶性杂草,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稗草对双季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稗草密度下水稻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稗草的竞争干扰下,双季早、晚稻的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随稗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指数模型y=beax可以较好地拟合稗草对早稻分蘖数、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而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拟合稗草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损失间的关系最佳;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均可较好地拟合稗草与晚稻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和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丁草胺、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防除时,双季早、晚稻稻田稗草的经济危害水平分别为1.64%~2.91%和1.28%~2.28%,经济阈值分别为0.63~1.23株/m2和1.30~1.85株/m2。稗草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 并导致水稻产量损失;通过对经济阈值分析,化学除草剂防治稗草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1.
草地螟和黄草地螟危害苜蓿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草地螟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4.936 6x-0.850 9,相关系数r为0.994 3,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草地螟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刈割2和3次的草地螟的防治指标分别是10和14头/100枝,水地苜蓿草地螟的防治指标是7头/100枝.依据同样的试验方法,制定了黄草地螟危害苜蓿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刈割2和3次的黄草地螟的防治指标分别是45和60头/100枝,水地苜蓿黄草地螟的防治指标是36头/100枝.  相似文献   

12.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天水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当前环境条件下天水地区田间霜霉病发生、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时间动态及病害初始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捕孢法及病害定点调查,对葡萄生长期田间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及霜霉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观测,用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记录田间气象数据。结果表明,天水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始见期一般为7月初左右,若条件适宜,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以后进入快速消退期;田间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中旬,条件适宜时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在田间检测到霜霉病菌孢子囊后7 d左右田间开始见到霜霉病斑,从病害始发期至盛发期田间病情扩展与霜霉菌孢子囊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有效降水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及蔓延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3.
白发病是影响谷子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为研究拌种剂对谷子生长及白发病发生的影响,本试验以感病谷子品种晋谷29和抗病品种汾选3号为材料,设置两个配方药剂(配方1:甲霜灵+代森锰锌+吡虫啉+磷酸二氢钾等,配方2:戊唑醇+吡虫啉+磷酸二氢钾等),分别以播种种子重量的0.1%,0.2%,0.3%药剂量进行干粉拌种,分析不同配方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谷子白发病发病率、农艺性状、功能叶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个配方药剂拌种均能显著降低谷子白发病发病率且药剂浓度越高发病率越低。2个配方药剂拌种对谷子节数、穗粗无显著影响,随药剂浓度增加,茎粗、千粒重呈增大趋势,在0.1%浓度下株高、穗长均高于对照。各药剂处理下,顶三叶绿叶面积均小于对照,且随药剂浓度增加而减少。茎、叶、鞘、穗干重随药剂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0.1%浓度下均高于对照。2个配方药剂处理下产量均随药剂浓度增加而降低,药剂浓度为0.1%时感病品种晋谷29产量分别为4471.7和4420.6 kg/hm2,显著高于对照(4284.8 kg/hm2),其余各处理增产不明显。生产实践中,2个配方药剂拌种均能显著降低谷子白发病发病率,但总体上以配方2的0.1%浓度拌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种质资源在本土环境条件下对霜霉病的抗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和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方法对50份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霜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霜霉菌Preonos variabilis对藜麦的侵染程度存在较大变异(发病率变化13.30%~100.00%;病情指数1.00~100.00),藜麦种质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到1份高抗材料‘台湾红藜’,占参试材料的2.00%1份抗病材料‘QA064’,占比2.00%,2份中抗材料‘陇藜2号’和‘HL-Q5’,占比4.00%,3份感病材料‘QA045’‘QA050-2’和‘青海-02’,占比6.00%;其余43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86.00%。本研究首次发现‘台湾红藜’能够被P.variabilis侵染,表现为高抗,还进一步证实田间藜麦霜霉病抗性鉴定采用“三叶法”在藜麦盛花期进行效果较好,相比而言,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技术更具优势,应作为抗性鉴定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李银萍  袁庆华  王瑜 《草业科学》2013,30(3):341-345
采用生长速度法和孢子囊形成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草坪腐霉枯萎病菌的毒力作用,并进行了7种杀菌剂拌种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研究。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腐霉菌菌丝的生长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杀菌剂主要是霜脲锰锌、代森锰锌和霜霉威盐酸盐,前两种杀菌剂的半致死浓度(EC50)值均为1.28 mg·L-1,后者的EC50值为3.26 mg·L-1。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抑制效果明显的杀菌剂是吡唑醚菌酯、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其EC50值分别是0.09 、0.21和0.46 mg·L-1。用7种杀菌剂分别拌种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出苗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根据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效试验结果,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其它5种杀菌剂。  相似文献   

16.
2013与2014年对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与华北地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紫花苜蓿病害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在东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4种,其中黑龙江省12种,吉林省10种;在华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7种,其中河北省10种,内蒙古自治区13种.东北地区在生产中易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褐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匍柄霉叶斑病,霜霉病,镰刀菌根腐病,7-8月为病害高发期.华北地区各调查点病害种类差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霜霉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尖孢镰刀菌根腐病,发病高峰期为6-9月;河北省廊坊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6种,分别为褐斑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炭疽病,发病高峰期为7-10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4种,分别为霜霉病,褐斑病,锈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发病高峰期为6-10月.  相似文献   

17.
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品种比较试验田,以发病率为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苜蓿病害抗病性评价的分级标准,比较了国内外48个苜蓿品种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抗病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表现是UC-1465为高抗(HR)品种,UC-1887为抗病(R)品种,Siriver与Trifecta为中抗(MR)品种,Avrora、Hunter River、Saranac AR为低抗(LR)品种,其余41个品种均为感病(S)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表现是48个苜蓿品种均为高抗(HR)品种;对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性表现是48个苜蓿品种均为高抗(HR)品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Vertus、中兰1号和新牧1号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为高抗品种;UC-1887、UC-1465和Saranac AR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均较差,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Visual and electronic techniques for counting bovine platele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ference method used was hemacytometer counting of platelets in whole blood diluted with 0.85% NaCl solution. A whole blood platelet-rich plasma technique was imprecise and inaccurate. Isopycnic centrifugation of blood diluted in 8.01% NaCl solution (same density as platelets) was a precise technique, but the whole blood platelet count was underestimated. The most precise and accurate technique investigated was unit gravity sedimentation of a 1:100 dilution of blood with 10 ml of Isoton followed by electronic counting of platelets in the supernatant. This technique correlated very well with visual counting of bovine platelets (N = 77, y = 55 + 0.80x, r = 0.89, P less than 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