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旭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3):256-260
为了明确土壤调理剂在改良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确定土壤调理剂产品的最佳施用量,便于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笔者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对设施菜田(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土壤性状及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对提高设施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番茄产量作用明显,土壤调理剂施用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及番茄产量的关系分别可以用方程y=-8×10- 5x2+0.0329x+27.34(R2=0.958),y=-0.0004x2+0.0639x+16.39(R2=0.9344)和y=-0.0041x2++0.5155x+77.725(R2=0.9877)拟合。土壤调理剂施用量60~75 L/hm2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番茄产量最优。  相似文献   

2.
平衡施肥对麻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9(33)的麻竹肥料试验。其结果表明:(1)施肥对麻竹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氮、磷、钾增产的主次顺序为N>P>K。麻竹产量与施肥量回归方程y=84.30X1-86.44X2+152.15X3-0.229X12+0.947X1X2-0.769X22-0.736x1x3+0.953x32+17744(X1:施N量kg/hm2,X2:施P2O5量kg/hm2,X3:施K2O量kg/hm2,Y:产量kg/hm2),且差异达极显著;(2)最佳施肥配比N:P2O5:K=1:0.51:0.58,最大产量为44491.86kg/hm2,对应的年最大产量施肥量为N:228.71kg/hm2,P2O5:115.58kg/hm2,K2O:132.88kg/hm2;(3)施肥对笋中含N、P、K含量有显著影响;(4)施肥对笋中粗蛋白含量影响极显著,主次顺序:N>P>K。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的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团聚体与SOC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退化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减少;土地恢复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增多;(2)SOC含量随土壤开垦/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增大;(3)>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与SOC的关系符合方程:y=22.321x+3.541,R2=0.932;(4)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与退耕年限符合方程:y=1.984e-0.126x,R2=0.875,与>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符合方程:y=0.098x+0.123,R2=0.981。  相似文献   

4.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污染负荷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人工降雨和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度、土壤质地、地表覆盖状况以及施肥方式对坡地农田径流中氮素污染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农田土壤径流中氮的浓度和氮的输出量都增加;在人工模拟降雨和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径流中氮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同,都随着质地的变粗而减少;和裸地相比,种植小麦能明显减少土壤径流中氮的浓度和输出量,氮的流失量减少范围在11.80~238.46kg/hm2之间;相同施肥量条件下,面施氮肥时土壤径流中氮的浓度和输出量比穴施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鲁棉 1 4为试验材料 ,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棉苗生长对 Na Cl胁迫的反应及微量元素、激素浸种处理的效应。结果表明 ,Na Cl胁迫下“土壤 -棉花”系统 Na+、K+消长规律分别符合 y1=0 .1 70 38+ 6.70 32 3x( r=0 .941 6**)、y2 =1 . 0 1 0 72 - 0 . 92 4 0 7x ( r=- 0 . 8685 *)和 y=1 .0 5 0 98- 0 . 1 460 5 xi( r=- 0 . 9771 **) ,棉株体内Na+、K+含量与土壤盐分 ( Na Cl)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盐分胁迫抑制棉花生长 ,但棉花可通过提高保护酶 ( SOD、POD、CAT)活性而表现出一定的耐盐伤害能力 ,土壤中 Na Cl含量 0 .3%~ 0 .4%是棉花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转折点。适宜的微量元素和激素浸种处理 ,具有增强棉花耐盐性的作用 ,浸种效应以 Mo1 0 0 0 mg· L- 1、Mn1 0 0 0 mg·L- 1、GA5 0 mg· L- 1浸种 2 4 h处理较好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不同量有机肥施入对东北黑土区不同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笔者以5 个侵蚀深度0、5、10、20、30 cm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对农田侵蚀黑土土壤碳、氮、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对0、5、10、20、30 cm 5 个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有明显的增产及提高土壤C、N、P 养分的作用,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2 个处理(P<0.05),其中,侵蚀深度0、5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大,侵蚀深度20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小。所有施肥处理土壤C、N、P养分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壤侵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入不同量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土壤养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不同量有机肥施入对东北黑土区不同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笔者以5个侵蚀深度0、5、10、20、30 cm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对农田侵蚀黑土土壤碳、氮、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对0、5、10、20、30 cm 5个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有明显的增产及提高土壤C、N、P养分的作用,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P0.05),其中,侵蚀深度0、5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大,侵蚀深度20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小。所有施肥处理土壤C、N、P养分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壤侵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施肥量对抚仙湖北岸水稻土氮磷钾垂直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抚仙湖北岸蔬菜施肥量过大,易使养分流失的问题,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法,探讨了不同施肥量对水稻土N、P、K垂直迁移状况和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溶条件下,土壤速效N随水垂直向下迁移的流失量大,在不施N肥的条件下,每公顷的N流失量,砂壤土为381 kg,壤粘土为85 kg;且流失量与施N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被土壤吸附的量很小。而土壤有效P随水垂直向下迁移距离短且迁移量小,流失量也极少,主要被土壤吸附在施肥层(0~20 cm),上层土壤有效P沉积量与施P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P流失量与施P量关系不明显;不管是砂壤土还是壤粘土,每公顷土壤P流失量仅为0.007~0.014 kg。土壤速效K随水垂直向下迁移距离长短及迁移量多少与施K量呈正相关,但速效K流失量很小,每公顷的K流失量,砂壤土为12.00~23.02 kg,壤粘土为4.81~7.91 kg,绝大部分被土壤吸附。  相似文献   

9.
河滨带土壤氮、磷自然渗透与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河滨带土壤特性,采用过硫酸盐消化法和M3法,对河滨带不同深度土壤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在河滨带纵向土壤中的自然渗透和横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吸光度与氮和有效磷的校准曲线:y=-0.1308+0.2546x,R2=0.9173和y=0.0287+0.5617x,R2=0.9675,相关性非常好。该河滨带土壤N、P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壤层,以5 cm土壤层为最高,表层土壤中N、P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总体呈由上到下的迁移特征;河滨下游土壤表层含N量明显高于上游,而土壤含P量在上游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在下游主要集中在5 cm土层中。因此分析河滨带纵向土壤中的自然渗透和横向迁移特征必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综合抑制土壤中氮、磷的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水平对茶鲜叶中氟的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茶园施肥降氟途径,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施用量下,宣城(机采茶园)、休宁(手采茶园)2地黄红壤茶园茶鲜叶中含氟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机采茶园(宣城)和手采茶园(休宁),均随施氮量增加,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呈逐级逐年下降趋势。宣城和休宁回归方程分别为:y=2.7072x2- 36.641x+305.73(R2=0.9827)和y=-0.4235x2-6.7592x+118.48(R2=0.9815);(2)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均随采摘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加,至8月开始下降,茶园施氮对春、夏、秋茶鲜叶都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降氟效果为:夏茶>秋茶>春茶,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7.75%、15.41%和12.37%;(3)每千克氮素施用效益结果表明,2地茶园均以N180降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每千克氮素施入量可使茶鲜叶中氟下降1.73%和0.45%。因此,茶园长期合理施用氮素,可有效降低茶鲜叶中氟含量。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普遍应用春箭筈豌豆作为生产饲草和绿肥。为了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春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013年在山西农科院高寒所试验基地试验田,采用裂区设计,研究4种行距和4种灌水量对春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行距增大,春箭筈豌豆植株高度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563。(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花序数和籽粒数等4个因素的影响较大;灌水量对各因素的影响较小。(3)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分枝数(x1)、花序数(x2)和籽粒数(x3)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5、0.702和0.804,种子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9.853+64.102x1+49.978x2+5.379x3。(4)当行距为60 cm,灌水量为900 m3/hm2时,种子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凡  焦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6):237-241
通过对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定点观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量、泥沙量随降雨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径流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4199.96 mL)>退耕自然恢复地(3614.28 mL)>天然草地(1190.3 mL);泥沙流失量由大到小为:坡耕地(0.329 t/hm2)>退耕自然恢复地(0.256 t/hm2)>天然草地(0.087 t/hm2)。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天然草地在自然环境综合因素下进行更新,有利于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量比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小,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多效唑(PP333)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试验研究了喷施75-100 mg/l的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表明花生初花后26天喷施多效唑对花生的生物(鲜)重、豆荚(鲜)重、株高等农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收获时花生鲜果重与植株生物量鲜重的直线回归方程相关性分别为:多效唑:y=0.0240+0.3919x(r=0.0402),对照:y=0.2587+0.2680x(r=0.0485);株高与生物量相关性分别为:对照y=0.0426+0.8411x(r=0.0070);多效唑:y= -0.1126+9.4824x(r= -0.0045);从对照(CK)与喷施多效唑100 mg/l处理组相比,结实率从40%提高到63%,有效荚由9.00±3.62个/科增加至21.33±2.84个/科,理论产量由347.22±86.82 kg/666.7m2增加到723.08±76.38 kg/666.7m2,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所有施用多效唑的处理均促进干物质向荚果分配,使单株结果数及产量显著增加,而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0-214
本研究采用移动式风洞仪对北京市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六种地块下土壤风蚀量以裸露翻旋地最高,种植越冬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不同免耕播种机和秸秆处理方式下,风蚀量区别主要在于播种机,以迪尔风蚀量最低,农哈哈机型最高;四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量以旋耕地最高,翻耕地比旋耕地降低80.81%,重耙和免耕地风蚀量分别比旋耕地降低95.35%和97.71%;冬小麦五种不同播期下土壤风蚀量随着播期的推后逐渐增大。(2)四种作物中小麦田的覆盖率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和小黑麦,油菜覆盖率最低;四种耕作方式下耙耕小麦田覆盖率最高为84.00%,旋耕最低为55.33%;五个播期下9月27日播种的小麦田覆盖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10月7日和10月12日最低。(3)将土壤风蚀量作为依变量,覆盖率、作物株高和土壤容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73.186-0.449x1-0.485x2-72.699x3。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高程(1158m、1270m、1341、1407),不同坡向(峁顶、阳坡、阴坡、阳沟坡、阴沟)情况下20个观测点的降雨量监测,经过分析研究表明:对于丘陵沟壑区的山地降雨,在不考虑坡向影响的情况下,降雨量基本随着高程变化规律为,先增加后减少;在同一高程,不同坡向情况下降雨量的分布规律为:阴沟坡>阴坡>峁顶>阳沟坡>阳坡,即阴坡(背风坡)>阳坡(迎风坡);不同高程情况下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利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木荷人工林的MBC,研究其时空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龄林(Middle-aged plantation, MAP)与成熟林(Mature plantation, MP)木荷人工1—2月、3—4月、5—6月、7—8月、9—10月、11—12月的MBC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出现2个峰值,第1峰出现在3—4月,第2峰出现在9—10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1—12月;(2)MAP与MP木荷人工林的MBC存在明显垂直分布规律,在0~20 cm、20~40 cm、40~60 cm各土层中,以0~20 cm土层的MBC最大,20~40 cm土层的MBC次之,40~60 cm土层的MBC最小,且各土层的MBC的差异也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木荷人工林MBC与SOC呈线性关系:y=21.654x+54.128(R2=0.984, P<0.01);(4)在MAP与MP木荷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熵(MBC/SO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SOC逐渐由0~20 cm土层向40~60 cm土层转移,土壤处于碳积累状态,土壤呈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宋伟  胡寰翀 《粮食储藏》2009,38(6):15-18
研究气密性良好、存在刚性孔、存在柔性孔等3种情况下的模拟粮仓在不同初始压强下的压力半衰期变化情况。得出:①在相同孔径下,粮仓压力半衰期的时间随着初始压强的减小而减小;②对孔径、初始压强、压力半衰期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压力半衰期与初始压强、孔径二者均成二阶多项式的关系。500Pa-250Pa的半衰期与孔径关系可表达为:y=756.63x^2—1087.7x+485.77,R^2=0.9864。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表层土壤对耕作方式的响应,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西北高原干旱区6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小麦→豌豆轮作长期的试验中0~5 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处理的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T、TS、NTS处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NTP处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处理下,土壤容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T、TS处理下土壤孔隙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NTP有利于土壤中较大粒径结构体的形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粒径逐渐增大,TS、NTS有利于表层团粒结构的形成,TP、NTP处理对于5~1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6种耕作方式中,总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和NTP处理总有机碳的含量均相应高于T、TS和TP,其中,NTS处理下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5~10 cm、10~30 cm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78、10.36、9.83 g/kg,相对于T处理分别提高了4.46%、14.98%、11.83%。综合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于维持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总有机碳高效利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Measurements of infiltrability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soybean vegetation period in three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on an Oxisol, with the aim of estimating relative erosion susceptibility. The tillage systems studied were conventional tillage (disc plow), minimum tillage (chisel plow) and no-tillage. Infiltration was determ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ainfall applied with a portable rainfall simulator and runoff collected from mini-plots.
During all growth stages of the soybeans, infiltrability under no-tillage was higher than under conventional tillage. Minimum tillage took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Lowest overall infiltr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highest relative erosion susceptibility was observed in the early growth stage after planting, in a wet year, when the degree of soil cover was also lowest. Infiltrability was mainly affected by degree of surface seal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of natural rainfall energy the soil surface had received prior to measurements, as well as degree of soil cover.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calculated sum of erosivity indices one month before measurement and the total infiltration. Differences in bulk density and macroporosity had hardly any effect on infiltrability.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no-tillage in controlling erosion observed in Brazil can thus be explained by the higher degree of soil cover in comparison to the other tillage systems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