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北(沾化)冬枣最适保鲜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收不同成熟度的重北冬枣进行贮藏试验,观察贮藏过程中枣果的成熟度变化。结果看出,在一般保鲜冷藏条件,白熟期的枣果贮藏30天开始转红,80天后大部分转红;半红果贮藏60天约有10%的枣果开始出现软腐点;全红果贮藏30天后即有20%枣果出现软腐点或酒化现象。贮藏的枣果要在最长保鲜期内售完。  相似文献   

2.
采收成熟度直接影响贮藏效果。根据果面着色比例,可将冬枣成熟度分为白熟(无着色)、初红(着色25%以下)、半红(着色50%左右)和全红(着色95%以上)。一般来说成熟度越低贮藏期越长,白熟果贮藏时间最长、最耐贮,但白熟期采摘含糖量较低、风味淡,而半红果和全红果贮期较短,  相似文献   

3.
低温冷藏条件下.对朝阳地区平顶枣和金铃枣进行不同成熟度鲜贮试验,测定贮藏中枣果生理生化指标和脆好果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枣果耐贮性随细胞衰败加剧而逐渐降低。以脆好果率小于70%为贮藏结束标准,平顶枣可贮藏15(全红果)~35d(天)(初红果),金铃枣可贮藏40(全红果)~100d(天)(初红果),金铃枣的耐贮性优于平顶枣。经相关性分析.平顶枣与金铃枣脆好果率均与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与组织电导率分别呈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和-0.80。  相似文献   

4.
大平顶枣采后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大平顶枣采后在20、4.5、1.5、0、-1.5℃条件下呼吸强度、品质、脆枣率等变化情况。枣果分别于9月14日和24日两批采摘。结果表明:大平顶枣属非跃变型果实,全红果呼吸强度显著高于半红和初红果。在4.5~-1.5℃的范围内,以1.5℃为界,温度越低,贮藏后期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脆果率越低,果皮叶绿素含量下降越快,贮藏30、39d,1.5℃贮藏效果最好,4.5℃适宜10d左右短期贮藏,大平顶枣不适宜在0℃以下贮藏。反映枣果贮藏效果的主要指标是枣果维生素C含量和脆枣率,贮藏过程中鲜枣维生素C含量与脆果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脆果率与货架期呼吸强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芮松青 《北方园艺》2007,(7):213-214
合理的选择采收成熟度和采收方法对延长冬枣贮藏期和降低贮藏期间烂果率有显著影响.白熟果和初红果贮藏4个月脆果率可达到80%左右,带柄采摘的果实贮藏90 d病果率为3.2%,而不带柄果病果率高达50.5%;树上分级采摘的果实比对照(采收后再进行人工分级的果实)贮存病果率平均降低了57.3%,且表面光洁无划痕.  相似文献   

6.
关于冬枣冷藏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采收成熟度直接影响贮藏效果。根据果面着色比例,可将冬枣成熟度分为白熟(无着色)、初红(着色25%以下)、半红(着色50%左右)和全红(着色95%以上)。一般来说成熟度越低贮藏期越长,白熟果贮藏时间最长、最耐贮,但白熟期采摘含糖量较低、风味淡,而半红果和全红果贮期较短,因此冷藏一般选择初红果,即果实刚开始着色时采摘为最佳,它既能满足营养和风味的要求又能取得长期保鲜的效果。2)低温是延长贮藏的决定性因素。冬枣在常温下存放,果面迅速由绿变黄,并转红。低温不仅抑制果实呼吸对有机质的消耗,而且可延缓叶绿素的分解及花色素苷的合成。在…  相似文献   

7.
贮藏过程中冬枣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冬枣白熟果和半红果为试材,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枣果的相关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常温和低温下贮藏,枣果硬度下降均表现为前期缓慢,后期加快;低温能显著降低果实失水率;低温下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整个贮藏期未见明显呼吸跃变高峰.初步认为,冬枣属非呼吸跃变型果实.  相似文献   

8.
以八成熟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研究了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变化及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x涂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霉烂果率、转红果率,减缓贮藏中后期果肉硬度下降和VC氧化分解,防止水分散失,提高贮藏中后期脆好果率,有效提高常、低温贮藏枣果的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常温贮藏灵武长枣果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梗部的增加幅度高于果部,从而保持枣果采后品质,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延长其贮藏保鲜期。  相似文献   

9.
西红柿的贮藏保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红柿又称番茄、洋柿子等。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采用气调方法贮藏,绿熟果可贮藏60~80d(天),顶红果贮藏40~60d(天)。1品种和栽培要求1.1品种西红柿的品种很多,不同的品种耐贮性差异较大。一般耐贮品种有以下一些特点:抗病性强,不易裂果,果形整...  相似文献   

10.
以扁核酸大枣为试材,研究其半红果在室温条件下和低温冷藏条件下果实呼吸强度、失重率和果实硬度变化,及在低温冷藏条件下果实好果率、软果率和腐烂指数。结果表明:扁核酸大枣在整个贮藏阶段无明显的呼吸高峰出现,判断该品种为非跃变型果实;扁核酸大枣采后硬度不断下降,前期下降速度较慢,贮藏50 d后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测定软果率和腐烂指数发现,前期果实的软果率和腐烂率较小,后期果实软化和腐烂的速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孙平 《落叶果树》2014,46(6):55-55
冬枣果皮较薄,果肉脆嫩,含水量高,采收后在常温下只能保鲜6~7天.延长冬枣的贮藏期对于冬枣增值、枣农增收十分重要.采收.冬枣的采收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前期采收的果极不耐藏,中期和后期采的枣可用于贮藏.要用手采,不能用棒打、摇树震动采、使用乙烯利辅助脱落采,以免造成机械伤害和激素催熟而影响贮藏效果.挑出病虫果、畸形果、小果、成熟度低于白熟期的果.按枣果成熟度和大小分级,短期贮藏2个月以下时,成熟度可分为全红、大半红、半红及白熟果;中长期贮藏2个月以上时,成熟度选择半红、少半红、微红和白熟果.  相似文献   

12.
1外形的变化枣果采后外形的变化因品种而异。金丝小枣较易失水,常温贮藏4天,全红枣果约有50%果梗周围出现内陷点,而冬枣则是在果实中部有水渍状内陷点。贮藏期间,转色期、半红期的枣果色泽转红,全红期枣果,颜色逐渐加深。柄痕处,碰伤处易长霉,果肉变软。Ka...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果实成熟前补钙对果实含钙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猕猴桃果实成熟前用喷叶法和喷果法补钙,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的钙含量。喷叶较喷果效果好。用Ca(NO3)2喷叶,比用CaCl2处理效果好,差异显著。而果实对CaCl2和Ca(NO3)2的吸收选择性差异不显著。经补钙处理的果实采后进行贮藏效果观察发现:用Ca(NO3)2喷叶处理的果实贮藏性较好,用其喷果处理次之;用CaCl2喷果和喷叶处理的果实贮至28天软果率均达到90%。  相似文献   

14.
‘莎冠’是无限生长,红果番茄,平均单果质量107.5 g,耐贮藏,商品果率91.3%,抗叶霉病、ToMV 和枯萎病。高产,产量达15 t · hm-2 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杠家简易井窖贮藏石榴,可使石榴贮藏期延长到180天以上。在贮藏期内,石榴失水率可控制在0.85%以内,可溶性固形物降低不超过0.12%,好果半不低于95%,果实外观保持贮藏前的水平。具有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适合在一般果农家庭使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成熟度灵武长枣果实贮藏效果。结果表明:灵武长枣以八成熟的枣果综合保鲜效果最好,结合专用保鲜剂处理及自发气调包装,八成熟度枣果在低温条件下能贮藏90天。  相似文献   

17.
影响鲜食枣贮藏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枣具有独特的采后生理特点,极不耐贮藏。枣果采摘后,在常温下只有几天的鲜脆状态,很快就会失水萎蔫或腐烂。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如果没有完善的措施,烂果率也很高。因此,了解鲜食枣贮藏的影响因素,把握好贮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对瑞香红苹果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不同贮藏期瑞香红保鲜提供技术支撑。以瑞香红果实为试材,设-2、0、4℃3个贮藏温度,贮藏第30、60、90、150、210 d测定果皮L^(*)值、a^(*)值、b^(*)值、h°值和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调查果实腐烂率和果心褐变指数。结果表明:瑞香红果实短期贮藏(≤30 d)以4℃为宜,节约成本,品质较好;中短期贮藏(≤60 d)以0℃为宜,品质较好;中长期贮藏(≥90 d)以-2℃为宜,口感最佳,但贮藏期不宜>210 d。  相似文献   

19.
万述伟  黄婷婷  刘淑芹  张永志  佘红 《园艺学报》2015,42(Z2):2909-2910
‘莎红’番茄,无限生长型,红果,有绿果肩,平均单果质量141.2 g,耐贮藏,货架期20.8 d,抗晚疫病,抗叶霉病,抗线虫;产量达85.45 t · hm-2以上。  相似文献   

20.
粤西地区火龙果病害调查初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火龙果又称红龙果、芝麻果、圣果、青龙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果用栽培品种,半附生肉质植物,茎深绿色,粗壮,三棱形有短刺;老茎肉质部老死后,只剩一圆柱形木质部。火龙果原产中美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火龙果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