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根艺的雕琢、拼接与否,《中国花卉盆景》已发表过多篇文章,争论了很久。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讨论转移到使雕、拼如何得体、自然这个问题上来,使根艺作者增加知识,提高技艺。在创作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不需雕、拼就能创作出好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2.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天然木纹画是利用树木内部的天然腐渍,在盖板锯片的过程中偶然形成的天然腐木纹理,通过相纹偶发的一种天然绘画艺术。笔者在根艺创作中偶然发现了这种艺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一套长达十米的“黄河颂”系列,首次作为根艺品入选中国第三届根艺优秀作品展,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天然木纹画这种无意识的挥  相似文献   

4.
两句古诗,或许人们还记得:“潭州城廓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重到扬州十余载,画桥雨过月模糊”。诗人眼里,一旦某种事物难以精确表述时,隐约成形,似与非似的“模糊”,便派上了用场。同样,在根艺作者与批评者的眼里,“模糊”也大派其用。  相似文献   

5.
几根线条,一块怪石,一根枯木断根,那丰富多变的自然形态,启迪了人们的多少联想!根的艺术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美来美化世界,作者在这个世界里寻找、捕捉、诱发人们的想象能力,并根据它们的原始形态、造型、加工雕琢,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正因为根的雕琢艺术来源于自然,并且要求高度恰当地反映自然,因此在创作中就要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7.
冷落了许久的树根艺术,而今又“热”起来了。爱好并从事其创作的人,日见增多,并萌发着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其蓬勃之势,如雨后春笋。什么原因使根艺“风景这边独好”呢? 笔者以为根艺热中透露出这样几条美学意义: ●内容的大众性一种艺术的勃兴,首先离不开这种艺术内容的大众性。根艺,由于其天生资质的限定,总是长于表现人们所熟识的山、鸟、虫、人、兽等,它把每个正常人几乎都了解的对象,生动地体现在一块极普通的树根身上,使观赏者如入乡梓,一草一木亦感亲切。内  相似文献   

8.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哀歌……”,上了年纪的人,大都记得聂耳这支歌曲,记得旧社会的惨痛,不会忘记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妓舞女。正是这首歌曲的启示,使我发现了这一根材。这是一个受摧残的歌女形象。她,披头散发,右手按着花几,以支撑她濒于倾倒的身躯,左手向侧前平推,示不堪忍辱悲恸之状。一个受尽世间凌辱的歌女跃然几上。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艺术形象的“神”历来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如何领悟和表露根艺作品的“神”?笔者谈点管见,供同行们参考。根艺与其他艺术一样,表现手法有具象与抽象二类。具象作品就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以其逼真的形态,各异的神情来展露内心的意向,从中倾注作者的感情和意味。  相似文献   

10.
根艺作品是否都需要有一个底座,这要看作品的需要,强求一律是不妥的。但如有个得当的底座,也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弊病,深化主题。平心而论,某些根艺作品的品位不算低,有的还是一流的。但是由于忽视底座的作用,看起来总有点不协调,实在可惜。比如,《绝技》和《翱翔》(见《中国花卉盆景》1987·10·P17,以下刊名略)两件作品,如果各置一个底座,便可拿掉“稳定腿”,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实际;《鹰击长空》(1990·3·插四)也可卸掉拧在木栅  相似文献   

11.
被人们敬称为“根艺大王”的俞定远先生曾这样说过:“根艺创作有三难。第一是采料难;第二是相料难;第三是命名难。‘三难’之中,又数命名最难。”采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好的根料,往往在高远险危之处(平地上是很难找到好根料的),需要具有胆量并付出相当的劳动。相料的难度不言而喻。对于一块根料,要想相出一点名堂来确实是不容易的,有的老练作者常常是把根料挂在墙上,相料时间竟长达半年之久甚至更长。  相似文献   

12.
“思”(鸳鸯),系用“木菌”做成。“木菌”是四川俗称,它生长条件要求得较苛刻,只见生长在枯死的并已腐朽的巨榕老本上。附图“木菌”即是笔者在87年春,采于一棵三人合抱之粗的朽榕上。这种朽榕又要正巧生长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才能长出木菌。其形态奇特:向下一面呈乳白色,略带浅绿色。无多大观赏价值;向上的一面呈棕  相似文献   

13.
根艺作品的创作过程,通常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程序,即发现、再现和表现。而前者则是根艺创作成败的关键。选材得当,构思成熟,便会成竹在胸,加上作者略施小技,一件生动的形象便呈现在眼前,这样的作品会令观者驻足观赏,回味无穷。但是,也有不少根艺者为了使其作品达到所谓“形神兼备”和“逼真”的程度,不惜动用刀凿,在本来已经完成的作品头部生硬地雕刻出一只眼来,名曰“点睛”,人为地破坏了本来就很自然的树根形象,实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14.
制作根艺品,不仅注重形似,而且要注重神似。一件人物或动物根艺品的神似,主要表现在面部,特别是眼睛上。然而此类根艺品天然生成的眼睛虽然有,但不多,而有不少作品有面无眼,使人看了,缺乏一种“活”的感觉。因此,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人为地“画”上眼睛,是增强作品神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贵刊去年和今年的第一期上,都刊登了孙晨西同志的文章,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这是本刊的失误——编者)他一再地说经拼接的根艺品“终究是失去了根的特有的魅力”,“就完全失去了根艺的特征”。可谓用心良苦。且不论他的说法是否正确,我想在这里为“拼接”鸣声不平。将开挖或创作时不慎弄断的某些主要根块,精心地粘合在一起;将一些主体恰当地加上配景和底座;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根料巧妙地组成一个富有情趣的统一体;将个别需要点缀的地方,顺其自然地添上关  相似文献   

16.
雕塑大师刘开渠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我通过实践认为,“重发现,轻雕刻”这一创作特点是由根之天趣所决定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对“轻雕刻”的认识。能成为根艺品的根材,是有天然造化美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根。对这些根材的选用和取舍,都离不开根材本身的天趣之美。根艺作者,  相似文献   

17.
一件成功的根艺作品在解决了“神”这个大课题的同时,对“形”的处理上也应探讨一整套工艺流程的。有的作品表面粗糙,毛刺毕露,刀痕累累,凹凸不平,纹路零乱,着色与木质不协调;特别是对需保留而木质腐朽的部位未作必要的处理,时间久了会变质脱落,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4月16日,福州市台江举行了“林祥梧根艺馆”开馆仪式,同时展出30余件林先生较为得意的近作。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件题为《栖》的根艺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一只落在树枝上休息的孔雀。当我完成孔雀的制作时,如何解决好孔雀的支撑问题便摆在我的面前。经过反复考虑,我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入手,为这只孔雀配制了一只落地灯。华灯初上,飞鸟归巢。这样,《栖》中的孔雀和落地灯便和谐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20.
素有"中国菜篮子"之称的农业大市山东寿光,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3万hm2,冬暖式大棚(日光温室)40万个,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即达3500多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的4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