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菊花菜又名菊花叶、菊花脑,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梢嫩叶供食用,具有浓郁的菊花香味。菊花菜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调中开胃,降血压的功效。菊花菜植株生长旺盛,适应性广,栽培容易,四季均可生长,年产量可达2500-3000kg/667m^2。  相似文献   

2.
<正>食用菊的栽培起源于中国,别称甘菊、臭菊,是植物界菊科茼蒿属下的食用菊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菊花也由药用逐步向观赏、茶用、菜用等多方面发展,花色由黄色向五颜六色转向,食用菊花不但有药用效果,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可做馅、煲汤、涮火锅、凉拌、软炸、熬粥,可以说食用菊是独具风味的大众保健蔬菜。1目前经筛选种植的食用菊品种食用菊是由现代观赏类菊花品种中选育出来的,是经过驯  相似文献   

3.
食用菊为菊科茼蒿属中以花器中供食的栽培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器中含有菊花甙、腺嘌呤、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食用菊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可抗病原体,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卓有成效;食用菊中的绿原酸具有抗致癌物质活性作用,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及很强的抗病毒作用;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因此食用菊是上等的保健蔬菜.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用菊花研究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煜坤  郑丽 《农学学报》2013,3(2):54-56
中国自古就有“食菊”的传统,但中国目前对于食用菊花的研究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笔者查阅了近年中国关于食用菊研究相关论文,从食用菊种质资源、生产繁殖方法以及高产栽培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国内食用菊研究应用现状。并指出国内栽培的食用菊花种类绝大多数为国外引进,这极大限制了中国食用菊的规模化生产和普及。  相似文献   

5.
<正>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菊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观赏菊、食用菊、药用菊等。药用菊花由于其形态、产地、加工方法的差异,主要有"杭菊""贡菊""亳菊""滁菊""怀菊"等类型。河南省近年来部分地区还引种有杭菊、贡菊、黄金菊、野金菊等栽培类型。药菊栽培类型引种到河南省后,不同药菊栽培类型的质量特征已有报道。为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食用菊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菊花是菊花中的一个味甘芳香的栽培种,别名食菊、甘菊,学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为菊科(Compositae)茼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菊花中含菊花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香气为一种挥发油,主要含龙脑、菊油环酮。性味甘、凉,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可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在《名医别录》中载:菊花“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相似文献   

7.
正菊又称鞠,是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用途可分为观赏菊、食用菊、药用菊、茶用菊等。药用菊花以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入药,按产地和加工方法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等。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1])。菊花还可用作茶饮,有散风清热、  相似文献   

8.
正菊花分观赏菊和药用菊两种,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药菊花色白鲜艳,气味清香浓郁,花小而多,每株开花可达千朵,故称千头菊。药菊花以花朵入药,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效,是常用的大宗药材。人工栽培药菊花,方法简便,产量高,一般每667 m~2产量为150 kg,最高可达250 kg,收入可观。为促进药菊花的生产,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地施肥药菊花喜温和润湿气候,耐寒  相似文献   

9.
朝鲜蓟的特性及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蓟,别名法国百合、菊蓟、洋百合、荷花百荷等.属菊科菜蓟属中以花蕾供食的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由菜蓟演变而来,早在2000年前罗马人已食用,欧美各国栽培较多,19世纪由法国传入中国,目前主要在上海、浙江、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朝鲜蓟的食用器官是苞片基部肥厚而幼嫩的部分以及多肉质的整个花托.朝鲜蓟富含维生素、铁、菜蓟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制酱、做汤或加工成罐头.其茎叶可做开胃酒,萼片可做蜜饯等.叶含有菜蓟素有治疗慢性肝炎和降低胆固醇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正马兰头别名马兰、红梗菜、鸡儿肠、田边菊、紫菊等,属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马兰头茎嫩叶肥,味道清香可口,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是江、浙、沪一带居民普遍食用的野生蔬菜。马兰头易栽培、产量高、种植经济效益高,下面介绍马兰头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农博 《北京农业》2010,(9):55-55
日前,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花木中心与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70个菊花新品种问世,涵盖观赏菊、茶菊、食用菊三大类。今年10月,该中心将携4个菊花新品种参加全国菊花展。届时,具有北郎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品种将进军外埠花卉市场。  相似文献   

12.
药用菊花属菊科属.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17种,主要有野菊、黄菊、毛华菊、项菊、川菊、毫菊、怀菊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它不仅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如贡菊还可以入药,则有疏风散热、养肝瞑目、清凉解毒等功效.  相似文献   

13.
紫背天葵又名观音菜、红背菜,菊科三七草属宿根常绿草本植物,食用部位是嫩茎叶,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长期食用有治咳血、痛经、血气亏、支气管炎等功效。又因其抗性强,栽培容易等特点,因此保护地栽培可以做为补充淡季蔬菜市场的品种。紫背天葵喜温和湿润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生长  相似文献   

14.
简明资讯     
<正>北京顺义70个新品种菊花问世日前,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花木中心与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70个菊花新品种问世,涵盖观赏菊、茶菊、食用菊三大类。今年10月,该中心将携4个菊花新品种参加全国菊花展。届时,具有北郎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品种将进军外埠花卉市场。(刘雪利)  相似文献   

15.
菊花原产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菊花品种繁多,花型及花色丰富多彩,在园林中可布置花坛、花境,还可作切花、案头菊等供人们观赏。然而,一些病虫害直接影响菊花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要养好菊花,必须对菊花的病虫害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贵阳地区出口切花菊栽培及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菊和兰、梅、竹一起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花、姿、色、韵,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菊花原产于我国,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主要以盆栽为主,作为切花栽培是近几年兴起的.菊花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目前亚洲菊花主要出口日本,截至2006年底,马来西亚切花菊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为65.7%,韩国切花菊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为15%,位居第2位,中国以7.3%位居第3位[1].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2006年开始引种栽培,经过2年的努力,总结出了一套适于贵阳地区优质切花菊生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药菊的全部类型皆由人工杂交产生,品种极多,花序变化多端,形色尤为奇异.目前,常以白菊花(甘菊花)、黄菊花(黄甘菊)入药.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产地与加工方法不同,药菊的商品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河南的怀菊,安徽的贡菊(徽菊)、滁菊和亳菊,山东的济菊,四川的川菊,浙江的杭菊等.除杭菊多呈玉白色或黄色,怀菊、川菊多为白色微带紫色外,其余多呈白色或黄白色.由于菊花为大宗药材,用量大,且生产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是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种植项目.  相似文献   

18.
药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菊花,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药菊的全部类型皆由人工杂交产生,品种极多,花序变化多端,形色尤为奇异.目前,常以白菊花(甘菊花)、黄菊花(黄甘菊)入药.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产地与加工方法不同,药菊的商品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河南的怀菊,安徽的贡菊(徽菊)、滁菊和毫菊,山东济南,四川的川菊,浙江的杭菊等.  相似文献   

19.
菊花色彩鲜艳,作为一种传统名花,深受大众喜爱.切花菊的引进和栽培,使这一传统名花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绽放出新的光彩,并使菊花的效益倍增,栽培面积也迅速扩大.要种出优质的鲜切菊花,病虫害防治是关键,若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切花菊的商品性能.笔者于2001年引进优质日本切花菊到宁波、绍兴两地进行栽培,现将鲜切菊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艺菊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原产中国,在华已有16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它的品种丰富异常,变异层出不穷。菊花是当今全球商品性生产总产值最高的名花。 提起菊花,人们就会想到屈原的名句“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其实,这里的“菊”或“秋菊”,是和“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黄花”一样,都是指的野菊(D.indicum)。野菊花小而繁,色黄,叶碎,我国南北均多野生、它之见重于古人,主要因其有药用、饮用及食用等经济价值。野菊是家菊(即栽培菊,菊花亦属之)的重要祖先之一,但非唯一的原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