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八三年我县试种桑22亩,采桑叶养蚕生产蚕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至九○年,桑园面积达18000亩,产茧40000担,收购蚕茧30000担,成为我省的蚕茧主产县之一。蚕桑生产是种养结合的劳动集约产业,需要掌握种桑养蚕技术,才能种好桑,多养蚕,养好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蚕桑业才得以巩固和发展。我县是新蚕区,蚕户种养  相似文献   

2.
德庆县丝绸公司在县委的领导下,立足生产、扶持生产,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使蚕茧收购量逐年增加.七九年全县桑地4234亩,产茧6387担;八一年发展到10457亩,比七九年增加1.47倍,产茧10015担,增长63.8%,跨进省第六个产量万担县的行列.八二年随着农村实行"双包"之后,大力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种好桑,养好蚕,使蚕桑生  相似文献   

3.
地处雷州半岛北部、中部的遂溪、海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主要经济作物甘蔗、花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从85年起遂溪、海康的桑地面积逐年扩大至今上半年已达12339亩(其中遂溪7204亩,海康5135亩)。年产茧量也逐年增多,1988年底产蚕茧15200担(其中遂溪11000担,海康4200担)。1989年产茧31232担(其中遂溪19700担,海康11532担)。现将发展雷州新蚕区主要体会简述于下: 一、抓点示范蚕茧稳产高产是蚕桑生产发展巩固的基  相似文献   

4.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县蚕桑生产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养蚕重点户专业户,接着是蚕桑专业村也不断涌现和发展,从84年十个增加到85年七十个增长6倍。蚕桑专业村大大推动了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从84年产茧只有3909担增加到85年10167担增长1.60倍。全县85年70个蚕桑专业村桑地面积达3680.5亩,占全县桑地面积38%,其中产茧50担以上的蚕桑专业村有32个,桑地面积2484亩,饲养量9848张占全县养种量49%,养蚕总收入1084034  相似文献   

6.
我们大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蚕桑畜牧并举的大队。专业桑园740亩,就今春止已改好矮干密植桑450亩。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1972年以来,蚕桑生产不断发展,1976年春期产茧719.13担,亩产春茧97.2斤;夏期产茧173.87担,亩产夏茧23.4斤;早秋产茧238.68担,亩产早秋茧32.2斤;中秋产茧67.88担,亩产晚秋茧9.2斤;  相似文献   

7.
浙江是全国蚕茧主要产区之一,最高的1931年产茧136万担,后因日寇的入侵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蚕桑生产奄奄一息,1949年下降到21万担,亩桑产茧仅16斤,张产茧春为24斤,秋19.7斤,蚕病严重发生,损失巨大。新中国建立以来,组织小蚕共育,推广蚕桑技术,提高蚕种质量,贯彻预防为主开展消毒防病,使大面积的蚕病流行逐渐  相似文献   

8.
<正> 大竹县高穴区从实际出发,以“三高”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蚕桑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到1993年底,全区已建成蚕桑基地社27个,密植桑园8360亩,四边桑27万株,产茧达3800担。蚕桑生产连续三年居全县领先地位。今年初,该区又根据发展蚕桑生产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今年的“一三六六”工程计划,即新栽密植桑5300亩,使密植桑面积达到1.3万亩;新栽大行桑6000亩,产茧达到6000担。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宿迁市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桑园面积由1975年的3100亩,逐年递增至1984年的75500亩,发种量由4300张到117478张,蚕茧产量由1832担至51529担。但是蚕桑生产并不一帆风顺,至目前桑园面积仅有63066亩,而产茧只有63000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桑茧丝绸得以迅速发展,条块分  相似文献   

10.
(一)亩桑产茧老蚕区: 1.三百斤以上的公社四个: 顺德县伦教公社桑地2,157亩亩桑产茧335.6斤南海县南庄公社桑地9,800亩亩桑产茧332.2斤顺德县勒流公社桑地9,967亩亩桑产茧314.4斤顺德县均安公社桑地13,078亩亩桑产茧313.9斤  相似文献   

11.
(一) 我市地处粤西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对发展蚕桑生产具有巨大优势。近几年来,我市茧丝绸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到1987年与1978年比全市共有桑地面积51,067亩增加3倍,产茧74,260担增加4.1倍,茧丝绸收购总值7558.95万元增加了14  相似文献   

12.
一、概论:韶关市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史书《汉书,地理》记载,汉武帝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连州的女子已进行“桑蚕织绩”和“采桑饲蚕”的种桑、养蚕、丝织的生产活动了。解放后北江沿岸中上游的英德、阳山、连县、翁源、乐昌、曲江等县先后发展了蚕桑生产。1958年有桑地约3000多亩,产茧35吨多。1978年桑地面积才发展到4200多亩,产茧173.3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农村政策得到落实,蚕桑生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发展。1986年桑地面积达8万6千多  相似文献   

13.
我县业务部门遵照县党委和政府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的指示,坚持搞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蚕桑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桑园面积和产量由一九七六年五百一十由,养蚕一千五百九十三张,产茧五百六十担,增加到一九八一年二千三百九十五亩;养蚕六千零六十五张,产茧二千一百四十担,一九八一年与一九七六年相比,种桑面积和养蚕产茧量分别增长三点七九倍和一点二倍;八二年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二大精神鼓舞下,桑蚕生产又有新的发展,桑园面积发展到二千七百九十九亩(其中良种桑九百九十八亩),养蚕达一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情况顺德县均安公社是以鱼塘、蚕桑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产区.全社耕地面积5433l亩,其中鱼塘30110亩,桑地13078亩,柘地7447亩,其它作物杂地3696亩.桑地在总耕地面积中占24%,是蚕桑生产的老主产区.六十年代亩产茧只有100多斤.七十年代各级重视蚕桑生产,落实种植面积,实现桑、蚕良  相似文献   

15.
实行市管辖县的体制改革后,我市五县一郊中已有四县一郊发展了蚕桑生产,现共有24区,163个乡,10023户种桑养蚕。八三年全市有桑地面积8804亩,产茧量14000担。实行新的蚕茧价格政策以来,群众栽桑养蚕空前高涨,去冬今春发展新桑7855亩,目前  相似文献   

16.
一、几年来蚕桑生产发展的概况云浮县发展蚕桑生产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项生产得到不断发展,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历了艰难曲折三起两落的过程。第一次起是在1958年,当年的桑地面积7300亩,产量较低,产茧只不过是1800担,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挖了桑头;第二次起是在1975年,桑地面积1406,产茧只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县委和区党委重视和领导下,河元区八○年秋冬开始发展蚕桑生产的。八一年有桑地80亩,其中投产40亩,养蚕170张,产茧69.66担,亩产茧1.74担,总茧款14025.73元,单张80.27元,亩产值341.14元。其中高产的三伯咀、石东队各种桑6亩,亩产值为446.47元和425.73元,而低产的只有一百几十元,我们认真总  相似文献   

18.
里田镇是我县蚕桑生产起步最早、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蚕桑基地。瓦滩村是该镇高产稳产的佼佼者。全村有洲地桑园96亩,其中五龄桑园36亩,十七龄桑园60亩。1986年养蚕260张,产鲜茧185.6担。1987年养蚕270张,产鲜茧202.5担。1988年养蚕315张,产鲜茧256担;平均张种产茧由1986年的71.4斤提高到81斤;平均亩桑产茧由1986年的193.3斤提高到262斤,实现了张种、亩桑产茧同步增长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9.
去年是我县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第四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蚕桑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有十五个公社,场,桑地面积达四千六百亩,投产面积二千五百亩,共发种5099张,总产值295459元,产茧1618担,比八○年增长了1.22倍。实现了五个蚕桑收入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我所在西江流域蚕区郁南县河口镇木树围村建立了实施蚕桑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点,经过一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木树围村共有107户养蚕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桑地面积147.3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29%,由于约有15%的青枯病桑,实折投产面积123亩,大部分是河滩地桑。1987年全村养蚕626张,单张产茧20.7公斤,亩平产茧105.3公斤。去年通过实施综合配套技术后,虽然桑园在夏期遇洪水淹盏,秋期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33户调查户中,桑地投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