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针对工业大麻坡耕地高产栽培的盖土厚度、不同栽培密度、配方施肥等技术的研究,发现工业大麻坡耕地最佳栽培密度为:栽培密度最合理的为3万株/667m~2,株高、茎粗较为品均,667m~2的产量最高——171kg,为最理想种植密度;坡耕地工业大麻栽培建议施肥量为:每667m~2用尿素20kg,钙镁磷30kg,钾肥5kg。  相似文献   

2.
正1试验目的大麻是高杆作物,其种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麻籽产量的高低和麻皮品质的形成,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清水县大麻的产量,确定最佳种植密度,从而为今后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2供试材料供试品种为当地的大麻种子。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2m~2(22m×6m),试验总面积660m~2。处理(1)22.5万株/hm~2(CK);处理(2)30万株/  相似文献   

3.
大麻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播期、密度及肥料对大麻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和全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原茎、纤维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肥力密度播期。对全麻率所起到的作用是密度播期肥力。方差分析表明密度、播期与施肥量对原茎产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硼、铜、锌及种植密度4因素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产量的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以中等施硼量、低施锌量、中等密度下及高施铜量的处理组合籽产量最高;以低施硼量、高施铜量、高施锌量和高密度下的处理组合综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能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的多用途种植模式,以‘晋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M_1(35 cm)和宽窄行M_2(宽行50 cm,窄行20 cm)2种行距,以及30(D_1)、 45(D_2)和60万株/hm~2(D_3)3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品种‘晋麻1号’的农艺性状、SPAD值、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M_1相比,宽窄行M_2种植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株数、SPAD值、光合性能和产量方面更有优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影响显著,在D_1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8.28%、18.65%和13.81%;在D_2下,M_2分别比M_1增产19.37%、27.37%和4.07%;在D_3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1.55%、16.80%和5.68%。不同行距配置下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不同,在M_1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1D_3D_2,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2D_1D_3;在M_2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2D_1D_3,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1D_2D_3。综合分析后推荐宽窄行种植(宽行50 cm,窄行20 cm),密度30万株/hm~2作为工业大麻多功能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可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外工业大麻市场的逐步开放,近年国内工业大麻的种植规模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提高工业大麻产量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基于大量文献报道,从工业大麻品种、异地引种、地理气候因子、栽培措施、外源激素等综合阐述了影响工业大麻产量的内外因素,并对我国工业大麻栽培和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纤维型工业大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以纤维型工业大麻品种"汉麻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行距R1(15.0 cm)和R2(7.5 cm),以及种植密度D1(300万粒·hm-2)、D2(350万粒·hm-2)、D3(400万粒·hm-2)、D4(450万粒·hm-2)和D5(500万粒·hm-2),分析不同行距和密...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新品种正科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空秆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生物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以青贮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以籽粒产量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二者兼顾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鲁单981为试材,设种植密度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和9万株/hm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群体产量潜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收获指数降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9万~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设置抛秧密度分别为15万、19万、23万、27万、31万穴/hm2 5个处理,考察抛秧密度对两系杂交中稻品种广两优112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抛秧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以抛秧23万~27万穴/hm2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