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门艺术有一门艺术的特点,各具自己的“味”。树根艺术也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根味”。所谓“根味”,就是树根所独有的“野味”、“土味”。一件好的根艺作品,一定要保留其“根味”,绝不要以个人意识去损伤它。  相似文献   

2.
随着根艺的快速发展,根艺品分类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根艺品展览时如何设计布置,如何进行评比,还有生产销售、学术交流等环节上,都要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根据树根艺术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参考了本人过去曾提出的盆景分类新系统,在此提出一个根艺品分类系统,即“类——型——亚型——式——号”五级分类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对根艺品的加工,我一直主张应保持树根原材料的自然美。然而,纯自然的作品是没有的。因为“作品”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因素。正象美人也需要装饰打扮,根艺品少不了艺术加工。这包括艺术剪裁、细部刻划、整体修整三个环节。所谓艺术剪裁,就是适当取舍,去繁就简,将有碍于主题表现的树枝根须,毫不可惜地截去,使用“减法”,减到不能再减的地步,以达到艺术要求上的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4.
树根的颜色是多彩的,十分美妙。以致有许多作者认为根艺品应原原本本地保持根的质朴本色,才能在色彩上体现树根的天然美,极力否定对根进行变色处理;又有些人认为根艺的表现主要在形体上,对于树根的色彩美仅作为一种无关紧要的因素来处置。笔者也常见到一些根艺品,无论从素材上看,还是在造型技巧与构思的角度上揣摩,都给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感受,仅因在色彩上处理失当,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失调”。  相似文献   

5.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树根艺术品贵在发现。发现什么?首先,根艺作者要善于发现“先天”条件好的材料,这是好的根艺品的物质基础。一件根艺品的艺术价值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料“先天”条件的优劣。因为根艺有别于人工巧作的木雕,它是以自然造化之美、天然巧成之趣而见长。所以根料的“基调”要美、雏形要  相似文献   

6.
诗人在诗词创作中有一些神来之笔,以深化诗的内涵,突出诗的主题,叫“诗眼”;一个剧本或舞台表演,都有其点化主题的部分或精采的唱段或道白,使剧情主题深化或演出达到高潮,产生石破天惊之神效,这叫“戏眼”。根艺也是如此,也应有其“眼”。树根是根艺品的原材料,是大自然的造化,被根  相似文献   

7.
事物的名称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主要特征,离开这一点来给事物命名,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树根艺术”这一名称,尚不能包含它的本质属性或主要特征,不如用“根形艺术”这个概念为好。因为“树根”二字首先限制了这门艺术的取材范围,岂止是树根可以塑造形象,各种滕本植物的根、竹根也可以塑造形象。其二,树根的“根”与“根形艺术”中的“根”,  相似文献   

8.
为了迎接今年第一届全国树根造型展评,我想就根艺品的分类和鉴赏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树根造型,我认为应分为实用造型艺术和抽象造型艺术两大类。前者是指用根组合成的实用艺术品,如树根沙发、茶几、圆桌、方桌、台案和大量盆景盆花几架。其形式有单件式、组合式、高低式、挂壁式等。抽象造型艺术就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人物、动物造  相似文献   

9.
“意象”根艺品,不是对外界事物一味地摹仿以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完整,而是作者通过寻找树根本身内在的自然美,适当运用种种技术和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景外生景,韵味无穷”的美学意境,使作品成为作者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载体和媒介。因此,“意象”根艺品具备“意”(意境)、“象”(充满情趣与艺趣形象)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以“写意”为主的根艺品,大都  相似文献   

10.
在根艺品的创作中,要不要着色呢?这要看作品本身需不需要着色?用什么染料,着什么色?怎样着色? 有些根质是白色的(如杨树根、椿树根等等),与作品造形不相适应;还有些作品进行过局部加工或雕琢;其加工雕琢部位的颜色与整  相似文献   

11.
树根生长在大自然中,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经过艺术大师巧妙加工的“飞禽走兽”、“人物”栩栩如生,百看不厌。由此我得到启发,心想:树根既然酷肖动物,它的苍劲古拙、屈曲蟠虬,不是更肖形某些汉字吗?树根是否也可以造字呢?1979年冬,我开始探索用树根做书法(称根书)的创作。十多年来,我怀着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树根艺术,它本身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在根树的“奇”与“巧”等方面作文章。谈到“奇”,人们就能联想到自然界千奇百怪的根材,并在它的千姿百态中捕捉形象,发掘并展现大自然得天独厚之美。而取“巧”是借助根材的某一种特定的角度或方位,通过自然产生的瘤疤、窟窿等来体现它的神  相似文献   

13.
最近,许多作者来信询问明年本刊的编辑组稿设想。现将1988年2月至6月的编辑选题计划刊出,供各地作者参考。 1988年第2期以介绍迎春、春兰、非洲菊、茶花、珠兰、水仙、金莲花、荷包花、四季桂、梅花、马蹄莲、阔叶十大功劳等初春花卉为主,着重家庭养花实用技术、小经验。第3期拟出版我刊创刊以来的第一本“树根造型艺术特辑”,除保留原有花卉盆景重点栏目外,将以较大篇幅介绍根艺的制作技艺。主要栏目有:“根艺品的制作”“根艺品佳作评介”(配图片)“关于中国树根造型艺术理论的探讨”“根艺品种分类及其特点”“根艺与人”(专访)“树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来稿请配照片或插图。于12月1日前寄至编辑部,我们将在中心彩页及内文中向读者介绍优秀根艺作品。明年的第4期将首次创办“花卉盆景的无土栽培技术专栏”。根据育种与栽培、家庭养花、你问我答等主要栏目的特点,向各地读者推广和介绍有关材料的来源和使用方法及其它实用  相似文献   

14.
求新,是创作者艺术生命得以保证的前提,亦是艺术客观向前发展的必然。作为在单体根艺品基础上产生的组合根艺品正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逐渐为根艺爱好者们所接受。组合是与单体相对而言的,即它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根材,经过艺术构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画面。构图的各个局部一经组合,有机的联系随之就产生了。笔者以为,组合根艺品的创作有以下三方  相似文献   

15.
树根是平凡的,然而它在一些人的手中又变得不平凡。树根没有彩色缤纷的表面,只有深藏在泥土中黑黑的肤色;树根也没有它头顶的大树那样引人注目,而只是默默地藏在大树脚下的泥土中,为这树悄悄地奉献着一切。总之,树根没有被人们羡慕之处。然而,这些其貌不扬的平凡树根,经过人们的精心构思和加工,成为造形优美、奇特的根艺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志认为树根几架与树根艺术品需要涂覆,有的认为不涂覆可更好地保持其天然色调及纹理。我认为还是涂覆的好。理由是:①有价值的几架或根艺品经涂覆后可免遭开裂及损坏,可永久保存。②在不破坏整体美及树筋纹理的情况下提高观赏价值。③还可以弥补某些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7.
树根艺术,说到底是“发现”艺术。在创作根艺品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物象上,而不是放在雕琢上。发现物象,除了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外,还有个审美观察方法问题。在实践中,如何观察发现物象,我的体会是以下“四法”。一、角度观察法:树根中具有物象,不是从根的各个角度显示出来,而往往是从根的一个角度或两个角度上显示出来。对每一块根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美观察,角度不同,发现的物象也不同。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8.
在加工制作根艺品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拼接和谐、浑然一体;粘接无痕,天衣无缝”呢? 一、选料:选择与主体木质一样的或颜色近似的材料拼接。最好使用原主体上锯下来的“下脚料”。  相似文献   

19.
自根艺热的热浪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掀起后,千姿百态的树根造型艺术(以下简称根艺)异乎寻常地被世人青睐,并飘洋过海充当了友谊使者。作为特种工艺的根艺,得到了艺术学术部门的重视,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创办专门刊物,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含苞初绽的奇葩。然而,殊不知这一年轻的艺术正经受着质变的疑虑。一些假冒根艺品乘虚而入,作为根艺特定原料的根材竟被树身、朽木、树瘤等与根甚远的材料代之,一时间,是非混淆、真假不辨、以假充真、鱼目混珠。众多根艺者为之焦虑,何日正本清源,众生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人从保护环境出发,好心地提出所谓枯木艺术,以取代根艺。我并不以为然。“枯”者,干枯、枯燥也。如果咬文嚼字地解释,“枯艺”除了被理解为干枯的或者枯燥无味的艺术外,又有什么更新更多的内涵呢?创作干枯、枯燥的艺术值得吗?提倡者认为,“枯艺”是指干枯的树根艺术。其实这不过是在做文字游戏,自我安慰而已。从已发表的“枯艺”的作品来看,完全地道枯死干朽的作品有几件?大多数的作品还不都是那些半死半枯干而实际上还活生生的树根所制成。这些半枯半生的树根所制成的作品,还不仍然是根艺品嘛?怎能说是“枯艺”呢?凡进山觅过树根的人们都知道,完全地道的枯死干朽的树根是少之又少,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相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