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形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一定收入,但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严重存在着劳务输出的高投入,直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输转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作者系统分析了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障碍因素,以期为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出路是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其次,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如何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认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河南省洛阳市有着汝阳县、洛宁县、嵩县、宜阳县、栾川县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就以洛阳市为例,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路径依赖”,与转移路径配套运用的政策制度滞后。已有路径已无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无法带领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创新转移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疏导治理出发,力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得到突破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中国农垦》2006,(10):40-41
发展经济学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注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耕地土地资源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增收缓慢,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与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在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3种途径的前提下,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东辉  程淑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65-166,182
随着安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需大量转移。笔者对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论述 ,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因素作了分析 ,并对如何快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者素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 《甘肃农业》2006,(4):74-75
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遥步解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这种要术形成极大反差。农村劳动力较低的素质技能已成为限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这种低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方式、层次、效率等。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时其素质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为使农村劳动力考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本文对此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朱洪 《甘肃农业》2006,(7):106-107
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这种要求形成极大反差。农村劳动力较低的素质技能已成为限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这种低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方式、层次、效率等。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对其素质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为使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本文对此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角度出发,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数学模型对甘肃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并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甘肃省未来几年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化情况.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未来几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再上升.  相似文献   

14.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莹  南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92-593
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条件下,分析了目前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新思路,并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国家行政过度干预阶段到合理流动阶段。导致农村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忽略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进行土地经营等制度创新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睿  黄育云 《甘肃农业》2005,(12):64-65
农村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一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急要转移,本文在这一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谈起,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职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进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8.
张霞 《现代农业》2006,(8):48-49
乌兰察布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差。大部分地区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严重制约着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步伐。近几年来。随着农牧业产业化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实行退耕还草还林政策、人多地少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消化大量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做到正确引导,统筹安排,有效转移,已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将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镇、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20.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1农村仍有大量劳动力可以转移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量问题,在学术界没有太多的争论。但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究竟是多少,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有着不同的结论,其中戴园晨、陈东琪、杜鹰、韩俊等人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目前为1.5亿的数据较有代表性,且为多数文章转用。因此,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总量上是供过于求的,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1.2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经济长期分割,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国家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