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评述了1969到1985年澳大利亚小麦秆锈病的致病性变化,单个致病性的频率受主要小麦品种的抗基因型影响,1969到1978年,致病构成及其变化在澳大利亚4小麦种植区之间是不相同的1978到1985年,所有区域的优势致病型都是343-1,2,35,6。据番,该致病型是由分布在广阔而又不相连地区中的致病型326-1,2,3,5,6演化而来,而且认为这些情况对它的持续传播有利,另一重大事件是小麦秆锈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的分析是根据两种假说。第一,每年调查采集的标样是随机的。大量标样反映了年内和两年锈菌发生的总量。对现今采用的研究过程而言,这些假说是很不完善的,为此有必要在此说明。结果表明,单个致病型的频率是受主要小麦品种抗性复合基因影响,支持了Luig和Waston(1970)早在1954—1968年的研究结果。1969—1985年,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这就是致病型343-l,2,3,5,6的发展并且后来成为所有区域的优势致病型,以及致病型对具有Sr27基因的黑麦产生了专化性。下面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两个事件…  相似文献   

5.
病菌变异性澳大利亚小麦秆锈菌群体的变异性最初是由于突变而且可能是体细胞重组造成的(LuigandWaston,1970)。然而,过去整整60年时间里,因为洲际间迁移造成新致病型出现的例子有3个,这就是20年代后期的标准小种126,1954到1955年的标准小种21以及1969年的致病型194-和326-l,2,3,5,6(Luig,1977)。很明显,只有当新的类型确实不同于当地群体的成员时,才能假定是外源的。不断传入的,相似于现存类型的致病型就不能被认为是新传人的致病型。MaynardSmit…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的真菌性病害中,以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tritici Erikss.et Henn.)对产量所造成的损失为最大。Ree ves(1964)报道,1963—64年秆锈病在澳大利亚流行,使大约25%的小麦变质,导致一千万磅的损  相似文献   

7.
对外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小麦秆锈病病原的两个有性繁殖种群进行了研究。其分离菌孢子堆在繁殖力的性状分布曲线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发现1mm~2面积的孢子堆分离菌孢子量的分布有差异。北高加索菌种群的孢子量呈正态分布,外高加索的为正偏态分布。分离菌毒性症状分布图形为负偏态曲线。外高加索种群的偏态分布更明显。未发现孢子量和毒性性状间有可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鉴于秆锈病的危险性,经常观察登记生理小种和报道它们的变化,是多数产麦国研究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可对主要麦区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种和它们变化的速度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缺少筛选和评定的简单方法影响了慢锈性的选择。在田间测定大量的接种体和严重的病害会掩盖慢锈性。在小区中,当接种体从临近种植的速锈品种上吹来时慢锈性可能会被低估。成株在室内测定是麻烦的,一来空间有限,二来要给大量植株均匀接种也是困难的。采用离体叶片的方法对初测是有用的,但离体叶片比原株的叶片更易感病。  相似文献   

11.
早期研究概况澳大利亚侵染小麦的锈菌有秆锈(Puccinia graminis Pers.f.sp.tritci Eriks和Henn.),叶锈(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esm.f.sp.trittci Eri ks和Henn.)和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秆锈和叶  相似文献   

12.
13.
澳大利亚粒用高粱研究(二)卢善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三、高梁害虫研究澳大利亚高梁害虫有高梁摇蚊和棉铃虫及苗期地下害虫如金针虫、黑土蚧和蚂蚁等。为害最大的害虫是高粱摇蚊。1.高粱摇蚊澳大利亚高梁摇蚊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研究确定了抗性机制,抗雌虫产卵...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粒用高粱研究(一)卢庆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高粱主要生产国之一,种植面积为50~75万公顷,总产量100~150万吨,最高168万吨。高粱出口量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占第三位。澳大利亚高粱主要种植在澳洲东北部南纬21°...  相似文献   

15.
6CH-0.5(D)型烘干机主要是为红碎茶加工实验而设计的,该机小巧玲珑,适合小量茶叶烘干,具有烘茶性能稳定、再现性好和升温快、温度可控可调、烘干条件容易改变、噪音低、扬尘微等特点,适合实验室内作各类茶叶小实验的烘干作业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提高橡胶晚熟无性系PR107初产期产量和生产效率,1985 ̄1994年,我们研究了该无性系不同刺激浓度、不同刺激频率和低强度割胶的生理、产量效应。结果表明,PR107初产期采用低浓度乙烯利、低频率刺激和低强度割制,与对照比较,可显著增产,死皮发病率低,树围生长受抑制不明显,不影响后期产胶潜力。  相似文献   

18.
1955年以来,北美春小麦区再没有发生过秆锈病大蔓延(A. P. Roelfs,1978).秆锈病(致病菌:Puccinia graminis Pers. f.sp. Tritici)的有效控制是将根除伏牛花与利用寄生植物抗性相结合的结果.尽管上述地区秆锈病已被持续有效地控制了29年,但对于这种锈病的"专化"抗性或"垂直"抗性而言,一般则很难称其为持久抗性.有关解释小种专化抗性的研究不多,说法不一,总的认为,多基因抗性和特定的基因组合是持久抗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小各类作物赤霉病,与该病有关的病原物有17种,这些病原物发生在世界大部分谷类作物种植区,最常见的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rc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梨孢镰刀菌(F.Poae)和雪腐镰刀菌(Microdochiumhivale)。该病多发生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在此条件下谷物产量损失和毒素聚集显著。作物残体、替换寄主、以及禾谷类作物的镰刀菌菌腐和根腐是该病的可能接种体来源。接种体向植株穗部扩散的方式尚不清楚,但有人认为污染了的节肢动物介体、植株体内病菌的系统生长,以及病菌孢子的风吹雨溅均可传播。已证明小麦穗子的侵染主要在小麦扬花期,且花药中可能存在病菌生长刺激物。赤霉病是一重要病害,特别在流行年份,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培育抗病品种及提高人们对抗病可能机制和遗传基础的认识上,但成果平平。也没有几篇田间施用杀菌剂或生物防治成功的惊人报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