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小说《呼啸山庄》部分段落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年)是19世纪中叶英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著有几百首诗歌和一部小说一《呼啸山庄》。总体上看,《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朴素自然,但知道劲有力,充满生机;同时小说中许多段落还有诗歌和散文的语言特色,这也许是由于小说作者那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影响所致吧。  相似文献   

2.
罗丽 《农业考古》2003,(1):134-138,144
农业诗歌是以农业为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它可以分为三部分 :无名氏创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创作的田园诗、农学家创作的农技诗。中国古代农业诗歌时空跨度大 ,具有最庞大的作者群 ,能较全面地再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 ,不仅以种种形式反映在诗歌中 ,而且必然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有较大影响。中国早期农业诗歌的创作可上溯到《诗经》之前 ,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在内容、艺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清 )沈德潜《古诗源》等诗集中收录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诗 ,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及产生年代争议颇大 ,因此本文只…  相似文献   

3.
赵麦成 《河南农业》2007,(18):60-61
诗歌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五结合“即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风格,把握意境:结合关键词,揣摩意境;结合人生体验,领会意境;结合意象,品味意境;结合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悟意境。“五结合“是鉴赏学习古代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学生视为拦路虎的诗歌意境学习,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这些诗歌创作于1958~1961年间,距今已30多年了。诗的作者大都是老农专的首届学生,现在也都是50多岁的人了。虽然他们并不是什么“诗人”,但这些诗的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健康气息,充满着不畏创业艰难、不怕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真实记录了老农专人“把祖国变成美丽花园”的高尚理想,“更没有比不能劳动使人悲伤”的人生情操和“是大学生也是农民,是工程师也是工人”的一代新人气质。 当然,这些诗歌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迹,但诗歌所体现的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应该永远提倡的。本刊发表这批诗歌,以此寄托农专后来人对老农专人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也以此鞭策、激励我们自己去开创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诗歌欣赏是重构诗美的审美活动。杜诗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喻象,这些喻象的运用,强化了杜诗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诗歌的直觉美、想象美,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丰富了诗歌欣赏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7.
。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从古典诗歌看我国蚕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古典诗歌里有不少诗篇是以蚕丝生产为题材,有的反映了当时蚕业的发展概况,以及达到的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因此,通过古典诗歌中以反映蚕丝生产为题材的诗篇这个侧面,来分析研究我国蚕业的发展,这对于继承历史遗产,促进蚕丝生产,加速四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古典诗歌的作者,大都是封建文人,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许多作品都带有阶级的烙印。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加以认真的分析,批判地吸收,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万文斌  黎瑛 《农业考古》2005,(6):160-163
黄庭坚是北宋伟大诗人,其对后世影响尤以诗法为大,直接开启“江西诗派“,其诗法之“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与西方文学理论“陌生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即借黄诗中对农村生活、农村景物描写对此问题加以说明,以期从一侧面肯定其诗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不惧风雨》是日本国民作家宫泽贤治的代表诗歌之一。诗歌创作于宫泽贤治去世的前年,是对其生涯的回顾和总结。诗歌包含了身心的修行、他人本位的信念、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三个部分。这三个环节正是对宫泽贤治价值观和宗教思想的概括。舍弃自我,成全大我,是宫泽贤治毕生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其精进不息的求索之路。结合宫泽贤治的生活经历,从三个修行阶段分析诗歌,探究宫泽贤治的内心世界,更真实地透视其人生,理解其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是难度极大的一项工作,要想把一首英文诗歌的“说什么”和“如何说”完整传释出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伊丽莎白·毕晓普《加油站》一诗的汉语翻译,即说明保证诗歌翻译准确的不易,以及达到诗歌翻译准确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南下,攻占洛阳、长安,自称雄武皇帝,国号为“燕”,建元“圣武”,并派史思明攻占河北十三郡地,形成一种席卷中原之势。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被逼自杀,一场为期近八年的大动乱,才得以平息。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动乱事件,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历史悲剧。它终于成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上升阶段走向衰落阶段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安史之乱对一代唐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史之乱,就不会有风格多样、数量繁多的唐代诗歌,安史之乱促进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安史之乱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陇右生活是杜甫一生之关键时期,亦是形成其独特诗歌内涵、风格的重要时期。诗人将社稷民生之忧患、个人的生活艰辛和内心苦闷哀愁,深刻地融入诗中,赋予承载苦难的悲悯情怀,处处体现出一种悲苦的色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崇高与优美的结合,正是杜甫的感人之处,具有很高的美学意蕴。本文以审慎的态度,探讨陇右诗歌悲苦色彩之形成缘由、蕴涵及其美学意蕴,并进而展现杜甫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黄洪玲 《农业考古》2007,(3):230-232
罗伯特·彭斯是苏格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诗人,是英国文学史前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诗人37年短暂的人生在农村度过;他的人生和诗作与农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彭斯用人生阅读农村,用诗歌观照农村。其诗歌来自农村生活经验,同时也成为了他的人生最好的纪录。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6.
“信阳诗歌方阵”是近年来中国当代诗坛上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众多诗人以其高质量的诗歌作品赢得了诗坛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方阵”为基点,将信阳诗歌归纳为“三级梯队”,在对各梯队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予以画龙点睛式的扫描的同时,从不同侧面展示信阳诗歌方阵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者在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涵与探索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浙江模式”和“青海模式”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欣赏是对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理解。而诗歌翻译则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不仅要兼顾诗歌的形式、韵律还要兼顾诗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感情色彩和新颖的想象。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面临的藩篱。本文从歌德<游子夜歌>的六个中译本浅议诗歌翻译中"求真"与"求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诗歌三千年历史上 ,获得“诗圣”称号的唯有杜甫一人。这不仅说明其诗歌艺术达到最高境界 ,而且肯定了他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崇高 ,包含着杜甫从诗品到人品都是最完美的这样一层含义 ,因为文艺作品首先是作者人格的一面镜子。诚如清学者王国维于《文学小言》中所说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 ,殆未之有也。”那么 ,什么是人格呢 ?据《辞海》解释 ,“人格”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心理学上指个人所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征 ,即个性 ;伦理学上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法律上则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本文所论仅限于前两…  相似文献   

20.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传统认为,“臭”字是腐败难闻的意思,上下两句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当时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学人另辟新解,因“臭”字本是多音多义字,根据诗歌的写实性,认为此处读音是xiù,指气味,在此诗句中特指香味。学术界从语言学层面已有深入辨析,否定了新解,其说可从。杜甫经历了极度贫困的生活,建立了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形成了自觉的民本情怀,关怀民生疾苦,关心贫富分化,其诗歌叙事很重要的特点是推己及人,融个体经历与社会观察、感受于一体。从文学表达的自身规律角度看,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真实,杜甫其实是通过艺术典型化,综合表现了自己既往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取得艺术真实的效果。因此,将“朱门酒肉臭”之“臭”字理解为腐败难闻的意思,更符合他的思想与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