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新时期,农业科技是精准扶贫的源动力、瞄准器和助推器,科技扶贫已成为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此,从对苏北科技扶贫组织模式的实地调查资料入手,对新时期我国科技扶贫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科技型农民股份合作社"模式是苏北农村科技扶贫的发展方向,为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科技扶贫组织模式和利益机制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贫困地区的特色,将其发展为旅游地区,可以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是目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思路。而在旅游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效摆脱这些困难,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找到更好的思路和方法,以此通过旅游精准扶贫,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基于此,从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基于这些难题提出了有效的旅游精准扶贫出路。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的提出,适应了如今快速发展的教育,也为政府扶贫、使农民走向富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教育的精准扶贫就是帮助贫困人口掌握生活技能,加快脱贫速度,不仅如此,精准扶贫还应当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脱贫效率。基于此,以贵州省正安县安场镇的教育精准扶贫为例,浅析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促进国家的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契合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其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从而将"扶贫"与"扶智"相对接。但在实际中,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培训方式老旧、培训需求不强、培训保障不足的困境。为更快破解其难题、更好对接精准扶贫战略,基于精准扶贫背景,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立足于从政府、培训部门等角度提出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做好后续扶持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对口帮扶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通知》(陕农业发2017第45号)、《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调研的通知》(陕农业函2017第228号)精神,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全面了解掌握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及农业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组张永民副所长带领推广室成员成立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采访、亲自走访、基层座谈等方式,对澄城县玉米产业开展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基于精准扶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对与精准扶贫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另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重要的指示,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培育方向,帮助其确认培育内容。基于此,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整改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能够起到增速提质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此,从农业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广西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相关思路,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下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非连片贫困地区数量不断增加,面临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产业发展难度也不断增加。基于此,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探索非连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新模式,为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挖掘地方特色、集中力量实施特色种植业精准扶贫,有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基于此,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分析当前特色种植业精准扶贫现状,探寻适合当地贫困地区的特色种植类型及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具有科技含量、能够构建起产业体系的当地特色种植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光伏发电扶贫模式及效益提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决胜时期,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解决脱贫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促进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文以国家级贫困县W县为例,结合光伏扶贫信息化建设,系统梳理近年来4种典型的光伏扶贫模式,对比分析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设计光伏扶贫综合效益计算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基于光伏扶贫指标评价的收益分配方法,根据典型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综合从5个视角5个层面构建光伏扶贫效益提升机制总体架构,旨在为中国贫困地区光伏扶贫工程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扶贫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扶贫正在由"单边输入模式"转向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市场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双向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成效。同时,科技脱贫为以贫困县、贫困村镇为主战场的产业扶贫,融入技术、资金、平台、人才和品牌等创新要素,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各个环节,凝聚合力推进产业扶贫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基于此,深入剖析了广西科技扶贫全面融入产业扶贫的实际案例,从战略高度探索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的扶贫战略,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促进精准扶持的有效策略之一,将精准扶贫变为精准培育,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整体素质,使扶贫工作由原来的输血式扶贫向如今的造血式扶贫方向发展。基于此,通过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与思考,以期为加速精准扶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石漠化地区的贫困村、户因资金筹集运用能力低、信息滞后、市场滞后等因素,对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村、户,以市场化的产业帮扶方式和项目参与分享机制,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精准扶贫战略开展。  相似文献   

14.
重庆于2004年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十五年来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成效明显,取得了政策先行、建立平台、分类选派、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机制等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重庆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了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情况的工作调研,发现还存在"选派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考核执行力度不够、科技特派员创业引领脱贫致富成效不足、服务保障能力欠缺"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扶贫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低收入状态而进行的发展生产、开发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手段,巨大的扶贫压力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国的扶贫政策开始转向更加科学的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6.
创业扶贫是新常态下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旨在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村开展创新创业与科技服务,形成"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富一方,大家齐小康"的新模式,从而助推贫困村整村脱贫致富。对重庆市18个贫困区县特派员进驻贫困村开展科技创业扶贫的实践和研究,探索总结出了科技特派员扶贫、"一帮一"创业扶贫、"一对一"技术帮扶、"1+1"进村帮扶、集团式扶贫、片区式扶贫等主要创业扶贫模式,剖析了各种创业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对构建"自身造血式"创业扶贫长效机制提出了"深入推行特派员制度,服务农村创新创业;加快推动科技创业扶贫,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优先建立利益共同体,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切实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快成果转化推广;积极营造科技创业环境,打造农村众创空间"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改革和创新,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通过农业产业化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基于此,首先从政策体系、引导机制、统筹发展、科技人才等六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计划"有效落实的战略角度,就如何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和健康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绿色食品是农业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绿色食品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绿色食品产业扶贫、品牌扶贫的成功模式,对贫困地区绿色食品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进一步示范绿色食品的产业扶贫作用,推广品牌扶贫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按照"重庆所需、山东所能、优势互补、共商共享、共建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重庆的产业实际和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研发计划设立、科研院所结对共建、科技扶贫培训、人才支援帮扶、产学研合作对接和网络科技扶贫等方面开展工作,真正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鲁渝科技扶贫协作模式创新,以高质量科技协作助推...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固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同时城村贫富差距也愈发凸显。因此,如何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阶段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基于此,通过研究创新农业科技视角下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探讨了现代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为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员提供可行的帮助和建议,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