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义和分析了新时期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权分置。从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各自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说明,得出所有权是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根,是社会主义性质在农村的基础;承包权是农民获得土地收益的保障,长期坚持不动摇;经营权有利于土地的利用,要切实保障经营权利。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新时期农村土地管理"三权分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重庆市一些地区对农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土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产力。1.确权颁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在“三权分置”中,重庆市首先全面开展了农民承包地的确权颁证工作。2016年10月,市里就制定了《重庆市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700余万农户的承包地进行确权登记和发证。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4.
<正>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对零碎的土地进行适当集中,通过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农村承包地进行流转,达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  相似文献   

5.
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农地"两权分离"之后的又一大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收入水平这个维度分析三权分置中土地流转与农户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关系。基于简单的路径和数据分析发现,土地流转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幅度也越大。从收入结构来看,收入增加主要来自于农业经营性收入,土地流转也为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和农业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推动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基于此,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对该县农地规模经营现状、面临挑战进行分析,从政策、产业和市场三方面讨论解决措施,以期为丘陵山地地区农地规模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日韩两国是东亚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代表。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上,尤其是农地经营规模的选择路径上,日韩两国通过以小规模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开展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一、日本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现状日本战后农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在农业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极富开创性的现代农业道路,现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复杂度高的系统工程,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条件下,在不变更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与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将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某些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给他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因地而论,一般有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继承等几种形式。基于对西北欠发达的甘肃省镇原县农地流转的实地调查和思考,指出镇原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土地产权不明晰、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重大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规等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土地是稀缺资源,是农业基本生产要素。过去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吃不上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及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所有权和承包权"两权分离"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近年来,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国家明确提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将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就意味着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农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全面部署。该"意见"第4部分第17条就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改革开放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动力不足、现行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风险担保体制不完善及土地流转缺乏项目带动等方面,并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及组建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权分置"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性变革,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组织化能够让个体农民形成集体合力而平等地参与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并形成公平交易,从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进农民的正当利益,因此构成了"三权分置"改革得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农民组织化应由农民平等自愿地组成专门经营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的农民合作机构,实现"资产变股权、村民成股东",并按照"政经分开"的原则独立于村民自治组织而仅对全体股东村民负责。  相似文献   

14.
尽管宅基地"三权分置"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思路,但1949年至今,我国宅基地制度已围绕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革。基于此,重新审视1949年至今我国的宅基地制度演进路径,以具体化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配套制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开展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及颁证工作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推进土地流转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以云南省宁洱县为例,分析土地确权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河南省最主要的产业标签,因而在中国农业整体向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大批职业农民来服务于农村土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同时,农民职业化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是"三农"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分析河南省农村农民的现状,引出河南省农民劳动力流失严重及农民素质低的问题;其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解决思路;最后,对农民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它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河南省农民职业化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素质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制不健全以及政策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对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健全的一系列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但在一些区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柑橘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梳理柑橘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宣传与引导、加大扶持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限于大都市的资源与政策限制,为实现都市休闲农业主体规模经营意愿,寻求休闲农业主体如何在现有资源约束下适度扩大规模,有效促进都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上海市87家休闲农业主体问卷数据,构建Logistic-ISM模型,以休闲农业主体农地规模意愿为测度目标,研究影响意愿的显著性因素及各因素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适度扩大规模取决于3个层次因素的影响。1)深层根源因素中,受到政府建设用地支持的休闲农业主体扩大农地规模意愿更强烈。2)中层间接因素中,农业资源特色性、园区规划科学性、创新经营能力、经营产业结构对休闲农业主体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业生产生态性强,则会减弱其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3)表层直接因素中,文化功能型的休闲农业主体愿意扩大农地规模,而休闲功能型的经营主体倾向降低农地规模。为促进都市休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应引入国企发挥示范效应,盘活乡村存量的土地资源,释放资源价值。同时,休闲农业应为都市核心功能提供战略空间,充分考虑休闲农业主体异质性,深挖乡村文化底蕴,促进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日益突显。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促进土地高效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地流转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技术体系优化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推动山地丘陵区农业现代化,该文论述了农业转型中的资源流动过程、优化路径和整合技术,并以重庆市江津区小园村为示范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实施,能够整合土地流转以经营权集中为方向的产权调整功能和土地整治的工程改造功能,既克服了土地集中过后田块归并整形和基础设施配套难题,又弥补了以农户地块为单元的工程规划与设计缺陷,适应了农业转型发展的资源流动与整合需求,为各类资源要素的耦合协调奠定了产权基础和工程基础。将基于土地流转的资源优化路径及其驱动下集成的土地整治技术体系应用于实践。结果显示,应用前后,示范点土地流转率由10%增至36.5%,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5%增至54.02%,农业产业多样化指数由5增至18.56,平均田块密度由10.90降至6.69块/hm~2,耕作田块形状指数由15.85降至11.18,有效土层厚度由35~40 cm增至50 cm;同时,灌溉保证率提升13.15%,田间道密度提升值为41.39 m/hm~2,生产路密度提升值为87.04 m/hm~2,农业机械动力提升130.77%;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率达26.52%,农民新村建设集中率达39.56%,宅基地拆除废渣就地处理率达81.45%,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统筹城镇建设用地率达70.24%,农户宅基地复垦增值水平平均每户89 195元。由此可见,在山地丘陵区崎岖地貌背景下,释放农业规模经营的资源优化效应关键在于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实施,而基于农地流转的土地整治技术体系优化,能够为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