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项任务: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经济带建设对全国区域经济协调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借助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产区与农业大省。河南省不仅因农而兴,也因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而深陷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困境。课题组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调查法对河南省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河南省存在水资源利用不当、农用物资使用不合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缺失且应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河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河南省应顺应党中央和时代的号召,从发挥创新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建体系、积极融入流域协调发展格局三方面着手,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甜  杨肖丽 《节水灌溉》2021,(10):24-29,35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与能源的主要产出地区,水资源的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探究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绿色发展的关系,通过测算2011-2016年黄河流域粮食与能源水足迹,揭示虚拟水流动对水资源压力影响,并根据"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指数,最后通过Tapio脱钩模型探究水资源压力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粮食和能源水足迹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山东和四川粮食和能源水足迹最高;②黄河流域多数省份存在缺水压力,宁夏达到极端缺水程度;③全流域绿色发展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与水足迹压力指数的脱钩状态随时间变化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农业发展客体与主体的矫正、规制与引领为依据,构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自然间断分级法探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区域性递减,粮食主销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区域性递减态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中等及以下组省域占比高,且高水平组与中高及以下组间有深度断层。省域间农业发展主体水平差异度较发展客体水平差异度突出;二者在五个发展层面表现的差异性程度排序不同;农业发展客体在五大发展层面表现为优势与短板并存,农业发展主体的五大发展需要侧重点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洪小萍 《南方农机》2023,(23):106-108
为推动广西八角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解决其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问题,笔者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文献收集法对广西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研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笔者详细分析了广西八角产业拥有的天然优势,提出了广西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广西拥有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然环境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优势,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广西八角产业也面临着一些短板问题,如初级加工和深加工技术落后、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和发展不足以及市场经营销售混乱等。因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未来应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和发展商业品牌等策略,为广西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要基于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而数字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数字化驱动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会出现数字生产力不足、数字产业布局与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述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当前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以促进数字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全面融合,利用数字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入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新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实施的必然选择。在构建新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疆2000—2020年的农业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新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新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新疆21年农业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4个阶段,分别对应2000—2008年、2009—2010年、2011—2012年、2013—2020年。新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上升态势,在小范围区间内有所波动。粮食产量、土地产出率、森林覆盖率、农业耗水、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权重大于0.05,对新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较为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农药使用强度、森林病虫害防治率3项指标小于0.03,是新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所在;其他指标对新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水平适中,还存在一定的挖掘潜力。为进一步提升新疆农业的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早日实现,从高效益、高融合、高品质、高竞争、高保障五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优化措施:多措并举,提高新疆农业综合效益;立足优势,实现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黄河调水调沙使小开河灌区引水条件变化,灌区供水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针对灌区面临的引水量减少、淤积严重、清淤弃土无处放置、沉沙池功能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渠首工程改造及建设输沙管道等工程措施.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利用泥沙资源、分散处理泥沙、改良土地、加强监管等一系列运行管理措施是有效的.在应对水资源供需...  相似文献   

9.
课题组以郴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郴州文旅产业的影响,探讨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郴州市文旅融合发展现状,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郴州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对郴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谢辉  谭冰  李文杰 《南方农机》2024,(5):107-110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基于此,课题组阐述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机理,分别从发挥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农村居民参与旅游的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居民在旅游中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能有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共同富裕又能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水资源最为紧缺、水质污染尤为突出的地区。【目的】明确该流域近年来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统计1998—2017年海河流域水资源数据,分析了水资源量、供用水量和水质的变化趋势。【结果】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的1/10,水资源极度匮乏且年际波动较大;在供水量方面,近年来地下水供给占比呈下降趋势,域外调水和其他水源供给占比呈增加趋势;在用水量方面,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呈降低趋势,生活用水量不断提高,生态用水量快速增长;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差水平;大中型水库水质达标率较低,近况堪忧。【结论】海河流域水资源量与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有待执行。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龙区间洪水泥沙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近年来黄河泥沙变化规律,保障引黄工程的安全运行。【方法】对2006—2015年黄河吴堡、龙门水文站洪水特征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月最大含沙量大于10 kg/m~3时段集中在3月桃花汛和汛期(6—9月),汛期泥沙量远大于3月水平,同期龙门站最大含沙量水平高于吴堡站;洪水过程径流总量与含沙量相关性并不显著;河龙区间上下游泥沙输移过程存在一定相关性,但龙门站较吴堡站更多呈现自然河道属性。【结论】黄河突发增沙原因不只局限于洪水激增,黄河调水调沙等人类活动对水流携沙突增影响不容忽视。不同水文站局部性暴雨所形成的短历时增沙现象的水文系列过程呈现随机性。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系统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能值理论与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研究了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介于4.01~6.10元/m~3,流域中下游价值较高;②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全局莫兰(Moran)指数为0.277 2,呈空间正向自相关特征;主要以高值集聚型(H-H)聚集在流域中下游;③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空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GDP、海拔、用水量。【结论】以价值引导水资源分配,增加流域中下游农业用水有助于提高流域整体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明平阴岩溶地下水位对降水量、黄河水位响应的时滞差异。【方法】选取2007—2018年2个沿黄岩溶水位监测数据、同期降水量和黄河水位资料,采用互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对岩溶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①降水量、岩溶水位的互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12个月的周期,黄河水位周期性不强。岩溶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之间存在1~8个月和0~10个月的时间滞后。②降水量和岩溶水位存在0.86~1.20 a和0.86~1.36 a的连续主震荡周期,黄河水位存在1 a和3 a的周期变化特征。③岩溶水位对降水量、黄河水位的滞后时间为110.46~164.39 d和105.77~161.88 d,黄河水与岩溶地下水之间径流速度为21.62~25.53 m/d。【结论】平阴岩溶水位对黄河水位的时滞略小于对降水量的时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河套灌区当前地下水适宜埋深、节水阈值和水盐平衡状况。【方法】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河套灌区1998—2018年的引黄用水量、地下水埋深、水盐平衡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18年,灌区由黄河水带来的盐分每年平均约254万t;排入乌梁素海的盐份年均约106万t,每年约有148万t盐分滞留在灌区内,灌区土壤仍然处于连续积盐状态。由于引入和排出大量的生态水,乌梁素海排入黄河的盐分年均188万t,属于脱盐状态,乌梁素海水质持续改善。河套灌区地下水适宜开采量约为3.2亿~3.6亿m3/a,灌区近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2016年为2.1亿m3,2017年为2.4亿m3,2018年为2.15亿m3,目前灌区还有约1.5亿m3的地下水开采潜力。【结论】河套灌区目前地下水年均适宜埋深为1.8~2.5 m,认为灌区农业引黄水量下限(节水阈值)约为40亿m3,每年还应该引入3亿~4亿m3的生态用水,用于维持乌梁素海和灌区湖泊湿地的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榆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方法】从榆林市水资源基本特点和现状出发,构建了包含水资源系统、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对榆林市2013—2015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挑选出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较大7个指标作为调控对象,对全市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2013—2015年榆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一般水平,3 a来,榆林市各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均有所下降,其中神木县承载能力下降最快,由一般转变为弱。【结论】通过对用水指标调控发现,要解决榆林市的缺水问题,调整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加大农田节水力度、优化种植结构十分必要。此外,必须考虑黄河引水工程,才能提高榆林市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安全情况,根据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状况,采用组合赋权的水资源承载力TOPSIS模型和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对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水资源承载力在4个二级分区均呈增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综合权重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千鹤湖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千鹤湖生态安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值法相结合计算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千鹤湖生态安全的关联度,以此对千鹤湖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社会经济影响层处于Ⅰ级,水生态健康层处于Ⅳ级,服务功能层和管理调控层均处于Ⅲ级,综合判断千鹤湖库区的安全生态状况所属的安全级别为Ⅲ级;针对45项评价指标,计算Ⅰ、Ⅱ、Ⅲ、Ⅳ、Ⅴ级对方案层的贡献率,分别为2.05%、38.66%、34.19%、2.88%和22.22%;千鹤湖总体生态安全状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制约4个准则层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分别是单位面积点源COD负荷、综合营养指数、集中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和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结论】千鹤湖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级别,应加强对千鹤湖水生态健康层的保护,建立千鹤湖生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准确实现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遥感提取,并探索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过程。【方法】将遥感监测与统计数据结合,以多时相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分析制定了冬小麦信息的提取规则,利用统计数据辅助确定规则中的阈值选取,以减少阈值选取的主观性,提取出河南省2004—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分析了河南省2004—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结果】遥感监测结果与各地市统计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38 5),在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精度,监测精度为89.5%,而在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分布相对破碎,监测精度具有较大误差,个别地区甚至不足50%。从空间上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河南中东部的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地区和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地区。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总体变化较小,种植年份较为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豫东平原地区,累积种植年数显著增加地区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地区,累积种植年数显著减少地区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的分布趋势。【结论】基于遥感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监测平原区冬小麦种植面积,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均较为稳定,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流域上游实施绿水管理对于涵养水源、保护脆弱生态,以及缓解流域缺水形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黄河流域上游的湟水流域构建SWAT水文模型,模拟等高耕作、残茬覆盖、石线、梯田和1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等5种绿水管理措施,分析水量、水沙和水质的变化;结合水-沙-质管理协同水平,探究不同措施的效果与适用性。结果表明,1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在增加产水量和地下水补给方面效果最优,分别为1.77×107 m3和1.72×107 m3;等高耕作和石线能有效调节年内径流分配、削减汛期径流量。5种措施均能削减产沙负荷,其中梯田和石线的效果较显著,削减率分别为13.5%和13.0%。5种措施均能减少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量,且干旱年削减率高于湿润年;梯田和等高耕作削减效果较好,削减率分别为24.6%、14.7%(TN)和45.3%、21.9%(TP)。通过水-沙-质管理协同分析,除残茬覆盖为高等耦合外,其他4种情景下均能达到优等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15°以上坡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