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水稻超高产研究的由来、超高产概念及超高产研究的必要性,讨论了水稻超高产的几个栽培学问题,介绍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武进水稻所的现状及其成就,并通过生物学特性、品质以及抗性方面对武运粳21号、23号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播种时间、密植和施肥方面对该三种品种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稻花药培养及育种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课题研究,系统报道了在水稻(籼稻)花药培养及育种应用上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进展。为提高籼稻花培效率,对接种材料作低温预处理和后处理以及激素预处理,研制和筛选出适合籼稻花培的MN培养基,进行激素配比,氨基酸调整及附加氯化钙、硝酸银、氯化胆碱和脱落酸等试验效果明显。选育出花培新品种“朝花矮”并应用于生产。从籼型杂交稻组合培育出“汕花251”等15个“似亲”或“超亲”品系。对花培纯系与供体亲本的遗传分析和生理生化测定获得初步结果。展望水稻花培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及两系杂交稻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日本水稻育种中,设定育种目标,选定父母本,短日处理,分段播种及人工交配,品行选育,品质测定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作物远缘杂交的育种可操作性及效果多年来颇有争议,科学家对物种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恰恰是指导作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物种形成理论研究表明生命的共同起源是远缘杂交的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是远缘杂交的物质基础。生物种间的繁殖隔离机制是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的根源所在,而物种形成方式又为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异域性物种形成方式下的生殖隔离具有不彻底性,是克服远缘杂交受精前不亲和性的理论根据;同域性物种形成方式中多倍体化的方式对远缘杂交受精后不亲和性的克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通过对以上方面的阐述,剖析了远缘杂交的障碍来源、克服途径及实质,为作物远缘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和落地具有突出价值.农业技术措施的有效运用,对提升水稻种植、管理和生产效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要引发足够重视.据此,阐述了水稻生产技术措施的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并重点分析了水稻生产技术措施的应用途径和思路,提出了与之相关的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过去10年,通过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的做法,本校的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育成了早、晚籼新品系和杂交稻新组合共153个。其中,8个通过了广西区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4个品种、组合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得了奖励。然而,大多数育成品系、组合的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及稻米品质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今后,应充分发挥杂交育种途径在选育新品种中的重要作用,多种育种途径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在选育新品种、杂交稻新组合过程中,应拓宽选系的亲缘关系;加强选系的抗病性鉴定;提高选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育成品种、杂交稻组合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空间技术诱发的水稻变异及育种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空间技术诱为3个水稻中籼品种表明,诱变当代SP1生理损伤轻,对发芽率,成苗率和育性基本无影响,但对苗高和株高影响较大,整个SP1群体表现抽穗不整齐。SP2叶色突变频率低,突变谱窄,其中遗传工程稻未发现有叶色变异;早熟突变频率高而效应明显,同时因选用基因型的不同,SP2早熟突变的差异明显;伴随着早熟突变出现了诸如半矮秆,多蘖,粒重,粒色,叶色,叶形等其它农艺性状突变。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物的意义非常重大。水稻是人们日常食物的一种,虽然我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水稻产量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为带动全球粮食生产工作,我国加大力度探索水稻高产的方法,采用了水稻根系育种方法,改良了水稻品种,提高了水稻产量。通过对水稻根系育种的分析,全面探究水稻根系育种的意义与前景,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水稻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EMS诱变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EMS诱变的原理和关键技术,简述一些EMS诱变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EMS对水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的诱变、对水稻种子的诱变、对水稻幼穗的突变等;总结了EMS诱变育种技术存在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今后EMS诱变技术应用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展望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探索》2008,(11):F0002-F0002
吴万义,男,1952年出生,重庆市铜梁县人。1977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现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从事水稻辐射育种研究工作至今,研究员,农业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13.
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提高C3作物大豆光能利用率实现培育超高产大豆新品种的目标为主线,以能量论观点推算大豆产量界限,提出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并从大豆生物量、表观收获指数、生育期、花荚脱落性状、超高产理想株型育种及高光效育种等方面叙述了与超高产大豆育种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豆是继有性杂交育种之后,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产量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超高产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是大豆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同时对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60Coγ射线500-100Gy辐照,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和区域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为一体的苎麻新品种圆叶青和7469。苎麻不同器官的辐射敏感性不同,辐照苎麻种子的适宜剂量为50-300Gy,辐照地下茎的适宜剂量为20-90Gy。辐照苎麻种子M1能发生明显的变异分离,其诱变率可提高12.70%-52.83%。因此,在M1即可进行严格的选择,并采用无性系繁殖技术,固定其优良性状,扩大其群体  相似文献   

15.
水稻营养成分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稻米主要营养成份含量及其遗传与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微营养不良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稻米中微营养的含量及分布;采用提高绝对含量及增加其生物有效性两种策略,综述了开展富含微营养水稻育种的进展,包括富微营养水稻的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及转基因育;指出水稻微营养育种的局限性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1世纪以来,浙江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水稻穗型、株高、叶形、叶色、花器等性状突变体种质资源的概况,开展相关突变性状的分子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促进作用。对浙江省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辐射选育而成的245个水稻新品种的分析发现,其中89.9%的品种源自辐农709和浙辐802;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不育系的81.8%源自辐农709。浙江省辐射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揭示,继续深入开展水稻辐射诱变创制突变体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丰富水稻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1基本情况近年,彝良县大小春粮经作物年栽种面积达6万hm2左右,其中常年栽插水稻2000hm2,年产稻谷1000万kg,约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0%,仅次于玉米、马铃薯而居于第三位,是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大米成为人们的主粮,  相似文献   

19.
顾熊 《核农学报》1987,1(2):24-24
<正> 用~(60)Co γ射线照射高产、低质的水稻品种"昆稻二号",进行米质改良(外观品质)。用γ射线照射"湘虎25",观察改良其它农艺性状(熟期)的诱变效果。材料和方法1982年,选本地单季晚粳品种"昆稻二号"干种子50克,用~(60)Co γ射线辐照,剂量为30kR 和40kR 两种,剂量率为49R/min。该品种具有高产、米质差、腹白和心白大、胚乳不透明并有粉状团块出现、食味差等特点。试验目的是改良米质。1983年,用γ射线辐照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