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评估牛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病检疫漏检概率以及漏检后从业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构建了牛屠宰环节布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牛布病检疫漏检概率呈pert分布Risk Pert(0,0.06,1),根据屠宰量不同,单个屠宰场年漏检数量在0~998头之间,多数情况下可能漏检布病牛6头。模型假设1头漏检布病感染牛有5名从业人员接触,则单个场年屠宰牛可能感染布病的人数为0~151人次,90%的可能会出现0~19人次的布病感染。屠宰量大、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场感染布病的概率更大。应用模型对某省2016年度牛屠宰量3.26万头进行因屠宰接触感染新增布病人数估计,该省可能因此新增布病感染病例0~11例次(90%置信水平),最多可达50例次。随着感染概率递增,感染人数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应加强养殖环节牛群布病的控制和出栏前检疫、宰前检疫,加大屠宰监管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当下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受环境、工作条件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基层生猪的屠宰检疫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分析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强屠宰行业管理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农牧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坚持问题导向,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屠宰行业管理工作,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和畜禽产品进入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监管工作的意见》,从4个方面进一步明确有关的监管措施。(1)进一步明确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要求地方畜牧兽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推动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食品安全责任制进行考核。同时,明确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和畜禽产品监管各环节工作分工,明确畜禽屠宰企业和采购畜禽产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2)进一步明确畜禽屠宰检验检疫要求,严格畜禽产品准出管理。要求生猪屠宰企业加强肉  相似文献   

5.
摘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引起的一种人兽互传病毒性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猪等多种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动物均可感染。为了解屠宰商品猪肝脏中HEV的感染情况,从北京、河北和河南的屠宰场共采集了581头屠宰猪的肝脏,猪源分别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等地的集约化猪场,河南的个体散养户和集约化猪场饲养的商品猪。每头猪取样两份,一份固定,做石蜡切片,用抗-人HEV抗体做肝脏中HEV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份冷冻保存,提取病毒核酸,进行RT-PCR。结果发现,六个地区的屠宰猪肝脏HEV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除了河南散户为33.3%外,其它都在90%以上,最高达到100%。应用针对HEV ORF2区设计的通用引物,从部分样品中检测到了HEV核酸的存在。表明戊型肝炎在以上地区的商品屠宰猪中普遍存在,对猪肉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猪肉在我国肉类食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我国食品市场中猪肉及猪肉制品的需求量巨大,需求刺激生产,我国猪类养殖企业的数量便逐渐增多。而疫病是我国目前生猪养殖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旦发病会给养殖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做好猪病防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针对做好猪病防疫需要做到切断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这两个方面展开对生猪疾病防疫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葡萄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夏季和冬季组(P0.05),胴体表面皮肤损伤也显著降低(P0.05)。运输季节对宰后猪肉胴体温度、p H值、色泽及保水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秋季运输相比,夏季运输猪宰后45 min胴体温度、滴水损失率、L值显著升高,a*值和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冬季运输猪宰后猪肉a*值增加(P0.05),但滴水损失率与秋季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猪在秋季运输能显著降低宰前动物应激,提高宰后猪肉品质,夏季和冬季如能对运输环境分别进行防暑和保暖处理可能会对猪应激反应和猪肉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屠宰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缓解生猪宰前运输应激,改善动物福利以及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猪肉品质,选择18 kg左右的断奶保育仔猪60头,进行为期154 d的生长育期饲料实验,并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设有3个重复,每重复有10头猪。其中,2个处理组日粮为无抗发酵日粮实验、含抗生素基础日粮对照组,以期对大猪在生长肥育中的生产性能、免疫指标、血液指标、肉品质进行研究。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无抗发酵饲料20%的效果要好,血清谷草转氨酶、白蛋白、尿素、白球比例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0.89%、日采食量提高了5.86%、料重比降低了4.83%;而血清碱性磷酸酶、球蛋白、葡萄糖和Ig则高于对照组;屠宰猪肉的滴水损失、剪切力低于对照组;屠宰猪肉的45 min p H、2 h p H、红度质、肌内脂肪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卫生检疫工作是防止患病动物进入市场流通的关键,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强化动物卫生检疫工作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保证动物产品品质的保障。立足于当前动物卫生检疫工作的现状,对强化动物卫生检疫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简要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PLM的肉品车问生产跟踪及追溯体系包括屠宰后肉品分割、分级等加工以及成品销售的肉品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和全程的可追溯。跟踪系统通过分析肉品生产业务过程,确定其业务关键节点,并利用一、二维混合条码及层位数据标识方法对其进行标识。基于业务关键节点的数据驱动和配置处理,实现肉品生产跟踪。追溯系统则分为车间产品追溯和宰后至成品销售后的全程追溯。前者基于二维条码内嵌上游各业务关键节点一维条码的混合应用技术,实现成品至屠宰的车间追溯。后者则基于本体与XML的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物理上分布的企业肉品数据的无缝连接和产品信息共享,使用户逻辑上面向一个综合的虚拟数据库的操作,从而便捷地实现肉品从屠宰到销售的全程追溯。在此基础上,并在开源开发环境下,设计和实现一个适应肉品生产需求变化的、可进化的跟踪追溯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探讨猪肉中沙门菌的消长变化规律,明确关键风险防控点,本文采用2015年部分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以浸烫刮毛后作为评估过程起点,包括去内脏、去头蹄劈半和冲淋预冷的模块化过程风险评估模型,以不同分布描述各变量,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结果表明,通过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屠宰后单猪猪肉中沙门菌的污染量95%的可能分布在0~23.8 MPN,而依据实际监测数据计算为9.0 MPN,说明模型可信。根据过程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猪肉沙门菌携带的消长变化图,发现去内脏过程明显增加了沙门菌污染,但后期冲淋预冷后沙门菌污染量显著下降。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屠宰刀具上污染的沙门菌是影响终端猪肉沙门菌污染的最关键风险点(相关系数为0.60)。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生猪屠宰过程的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以为防控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卫生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市场和产业发展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受非洲猪瘟疫情、环保等因素影响,生猪产能快速深度下降,未来2 a猪肉供给偏紧特征明显,生猪价格快速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未来养殖收益将连续3 a处于较好水平,未来2 a猪肉进口预期创新高。短期来看,非洲猪瘟影响下产销区供给过剩和供给偏紧交替出现,猪价由区域分化演变为普遍性上涨。受非洲猪瘟防控政策、产业生物安全水平提升需求和近期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生猪产业的生产和屠宰布局、流通模式、消费结构、猪肉贸易、价格周期等发生深刻变革。非洲猪瘟导致中国生猪养殖模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公司+农户"成为主要发展模式,屠宰产能由销区向产区转移,管理和防疫成本提高,生猪产能恢复速度将较缓慢,猪肉消费加速向冷鲜肉转变,在肉类消费结构中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未来猪肉进口保持较高水平将成为常态。要有效实施非洲猪瘟分区防控、保障生猪市场稳定,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化防控机制的顶层设计和立法,优化非洲猪瘟强制性扑杀补贴机制,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实施"政府+企业+养殖户"联防联控,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猪丹毒病是因猪丹毒杆菌所引发的一种急热性的传染类疾病,想要避免这一病症你的发生,避免其大规模的传播,必须要对该病进行准确的检疫,把握该病的特征,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主要对猪丹毒病其检疫重点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分析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RFID技术在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建立动物源性食品的高效溯源追踪体系,该文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建立了一个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系统,并对RFID系统的技术参数和设备进行了筛选确定,同时对试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对活猪饲养、出栏检疫、运输及屠宰加工等全过程溯源追踪管理,电子耳标为养猪业及相关养殖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信息化标识途径,完全可以取代目前的供港活猪针印标识,并大幅提高供港活猪安全卫生质量的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冻结和解冻速率对猪肉保水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不同个体、冻结和解冻速率对猪肉保水性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解冻速率对解冻汁液流失率的影响成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最佳解冻速率使解冻汁液流失率最低;蒸煮损失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冷冻速率,不同的肉品来源对猪肉的蒸煮损失率有显著影响;肉品的加压系水力主要与肉的来源相关,与肉品的冷冻工艺无关;解冻速率对全蛋白的溶解性有一定的影响,且成非线性关系;冻结和解冻操作对于肉品的超微结构有一定的影响,解冻速率越大对于肉品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运输时间和温度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三元杂交猪杜长大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运输前、运输3、6、9h以及运输温度-10~0℃、0~10℃、10~20℃、20~30℃等条件下生猪的血液生化指标、宰后猪肉p H值、肉色等指标。结果表明:运输6 h后三元猪出现应激反应,9 h以后应激反应显著增强(P0.05),运输6 h以上三元猪与运输3 h相比,宰后45 min p H值显著降低(P0.05),肉色分级显著升高(P0.05),肉品质降低;运输温度低于10℃时三元猪出现应激反应,-10~0℃时应激反应显著增强(P0.05),-10~0℃和20~30℃条件下宰后24 h p H值显著高于0~10℃和10~20℃(P0.05),肉品质降低。因此,为防止生猪运输应激及改善猪肉品质,生猪运输时间应小于6 h,运输温度为10~20℃。该研究结果对屠宰行业减少生猪应激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稳态空间分辨光谱的猪肉新鲜度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探索肉品光学参数与新鲜程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无损、快速地评定猪肉新鲜度提供一种方法。基于生物光子学原理,应用近红外稳态空间分辨光谱技术,设计了可见-短波近红外多通道光学参数检测装置,在系统校准基础上获得猪肉在新鲜度变化过程中的有效衰减系数谱。研究了逐日获得的猪肉有效衰减系数与反映肉品新鲜程度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之间的关系,并辅以菌落总数检测与感官指标评价等作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肉品发生腐败,胞膜发生溶解破裂,其组织结构的改变导致散射变化;有效衰减系数在940、960 nm波长处与TVB-N含量变化呈显著相关。由此得出: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可以建立近红外光谱与TVB-N的相关关系,从而达到评价肉类新鲜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畜牧检疫工作的开展,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提升人畜健康保护机制的同时,升级畜牧检疫效果,并且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措施和管理机制,为检疫项目处理效果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简要分析畜牧检疫的重要性,并对优化措施展开了系统化的讨论,旨在为研究部门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捕杀了大量感染猪瘟的猪,国内猪肉产量直线下降,猪肉进口量加大,猪肉价格出现了较高涨幅。而为了提升国内猪肉产量,增强民族自信感,应高度重视保育猪的饲养与管理工作。基于此,总结了保育猪精细化饲养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产业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20.
9月29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决定自今年国庆节至2015年3月底组织开展一次生猪屠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通知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专项整治活动组织领导。要求各级畜牧兽医和生猪屠宰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配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生猪屠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针对当前生猪屠宰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开展专项整治,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