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再稚  周来新  黄勤芝 《土壤》1994,26(3):129-131
溧阳丘陵山区包括宜溧低山丘陵区和茅山丘陵区两部分,属北亚热带。全区耕地面积44.3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5%。自然资源丰富,是溧阳市粮食、茶桑、毛竹、板栗、果品、畜禽的主要产地。在溧阳市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春熙 《南方农业》2008,2(2):77-79
以重庆市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项目为例,通过典型调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丘陵山区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项目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为国家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抚州市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州市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根据生物链原理建立适应抚州丘陵山区以种植和养殖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玉米-羊(粪)-鱼、羊(粪)-沼-玉米和山(水)观光-牧羊(垂钓)等生态农业模式,并研究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包括农大高油115玉米的种植及利用、南江黄羊养殖、羊粪养鱼、羊粪和老玉米秸生产沼气技术。该模式不仅适用于抚州丘陵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也广泛适用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4.
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增耕地潜力是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新增耕地率是新增耕地潜力的反映,直接影响项目工程布局、投资预算以及效益问题。该文以重庆市忠县拔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国土资源部不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的两种最低门槛值10%和3%,进行土地整理方案比选设计,计算得到两种土地整理方案的新增耕地率分别为10.3%和4.02%,并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方面,分别采用动态投资评估法、可拓物元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对两方案进行比选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坡改梯工程布局是造成两种土地整理方案新增耕地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农田水利、道路工程以及防护林工程布局差异不大,只存在布局力度上的差异;从方案的系统效益看,新增耕地率10.3%的方案无论是动态投资回收年、生态环境关联度、社会效益指数,还是系统效益指数均优于新增耕地率为4.02%的方案;通过典型田块采用加权算法计算净耕地系数,可以作为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净耕地系数的计算方法,但该方法中修正系数确定需要经过实地勘测和类比,这样可避免典型田块选择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深入研究经营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机械化耕作和家庭农业纯收入、经营耕地质量分别对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为提高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可从降低耕地细碎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和提高耕地质量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缓解土地压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该文以上黄试区为例,针对试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从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三方面构建了土地压力指数定量评价方法,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分析了上黄试区不同时期土地压力指数和土地利用模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压力指数达到0.738,为重度压力等级,1982-2000年,土地压力大大缓解,2000年土地压力指数降至0.247,为轻度压力等级,2001-2010年,土地压力指数继续下降,达到0.164。在整个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模式与土地压力相互作用,不同时期其作用的表现形式存在着明显差异。治理前,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土地利用模式粗放,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土地压力与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出现了严重的失调,人地矛盾突出;1982-2010年,虽然人口有一定的增长,土地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形势,但在科技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引导和干预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土地利用模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了粮食增产、经济增收,生态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从土地压力和土地利用模式相互演变的关系来看,人口增长是土地压力的主要来源,而土地生产力水平是缓解土地压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建设时序和科学的建设模式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郧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正理想点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时序;从耕地质量、区位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三种模式。结果表明:郧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上近期建设区、中期建设区、远期建设区建设面积分别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2.88%,37.76%,49.36%;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因素在各评价单元的限制级别,郧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耕地质量提高型、区位优化型、社会倡导型三种建设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指导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 “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安塞试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沟壑密度8.06km/km~2,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4000t/km~2,这里90%以上的农耕地分布在梁峁坡地上,其中0°~15°的坡地只有17%,15°~35°的坡地占50%,>35°的坡地占31.9%,地形坡向复杂,耕地质量差。长期以来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广种薄收,滥垦乱伐,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查、试验,依据研究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和评价在福建省内陆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对当地及周边农业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丘陵山区引种山楂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热带丘陵山区引种北方山楂试验基础上,调研山楂经种地山东秦安气候资料,分析了山楂南引后的气候适应性,得出亚热带丘陵山区具有引种山楂的气候优势,生长季节长,春季回温早,升温慢,积温高,秋温适宜,秋雨明显,使山楂树体扩展快,坐果率高,果形大,丰产性能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27户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1)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养分;(2)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可以提高果园地优果率和商品果率,降低畸形果率和病虫害发生次数;(3)增加了沼气这种可再生能源,减少了石化燃料的需求,保护了环境;(4)该经营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村的收入,提高了果园的经济生产力.因此,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依此为出发点,对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树草种、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退耕还林模式及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省水土流失现状,立足于侵蚀丘陵地,采取改造,转化,完善的技术路线,选择“林-果-药”和“果-肥-药”两种综合治理模式,探讨马尾松疏林地和荒坡地综合治理改造的可行途径,经过近四年的试验,建立和掌握了多层次,多树种,多时效集约经营的立体种植模式和技术,探索出快速改造侵蚀丘陵地,绿化荒山,控制水土流失的新途径,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的成果对于指导闽东南侵蚀丘陵地的综合治理,对提高立体种植程度及集约经营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山市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以土地股份制为主的经营模式改革已有20多年,根据对两种不同土地经营模式的调查比较,推行土地股份制经营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规模化和高效开发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急需完善土地股份制经营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在承包期、市场竞标、监管、服务等方面予以规范,并加快探讨土地与股份的市场流转;而在一些区位偏僻、地形复杂、地块零散、小型的区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有助于保持耕地生态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该文以四川省西昌市为例,探讨了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法。首先对西昌市高山陡坡区、低山缓坡区、河谷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特征进行分析,而后借助GIS欧氏距离分析工具及网络分析模块来分析3个区域适宜的耕作半径,以及西昌市农村居民点向"0.5、1、2、3、4、5 hm~2"农村居民点聚集后耕作半径的变化,最后提出西昌市不同区域"合村并居"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西昌市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高,微型与小型农村居民点数量占总数量的94.8%。河谷平原区、低山缓坡区、高山陡坡区适宜的耕作半径分别为3000~4000、750~950、550~750m。河谷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向大于3 hm~2农村居民点聚集后,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并满足耕作半径要求;低山缓坡区部分农村居民点可向大于1 hm~2,且交通便捷的农村居民点集中,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高山陡坡区农村居民点就地迁并价值不高,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点以外,其他农村居民点迁并工程应与退耕还林还草、异地扶贫搬迁、山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协同推进,逐渐向低山缓坡区与河谷平原区迁移。该方法可用于计算不同区域适宜的耕作半径,及不同合村并居情景对耕作半径的影响,从而提高合村并居规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农村能源在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模式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地下建设沼气池,屋顶安装太阳能"的农村能源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沼气环境工程、学校改厕治污工程,完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在尤溪新农村建设中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县上黄村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拟定了该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总体构思,农林牧优化配置方案及实施技术,经过13年的实践和监测,获得了极高的可信度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对黄土丘陵西部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创新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此,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提出要从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为依托创造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农业与旅游融合三方面探索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竖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苗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摸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菌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模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