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3日的一次雷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雨和强降水的发生条件入手,讨论了数值预报中的对流参数在此次过程中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地面中低层的暖湿西南气流和高层浅槽东移的天气形势配置是给此次雷雨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对流有效位能、沙氏指数的分布和变化可以较好地提示此次雷雨的发生、发展。而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过程的指示意义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5年11月7—8日发生在温州机场的长时间大雾低云过程,详细分析了天气形势、数值预报物理量场、自动站探测资料,找出此次长时间大雾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空三层受西南气流控制,地面静止锋南侧暖区,是此次大雾产生的天气背景。高度层温差资料反映出此次过程逆温层的存在。8日锋面过境弱冷空气扩散,使得这次大雾又有锋面雾的性质,雾的消散时间延迟,直到锋面完全过境以后才消散。自动站探测资料海上雾区的形成和扩散对大雾的分析预报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来宾市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5月15日在来宾发生的雷雨大风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华北槽、切变线、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弓形回波东移影响来宾市,产生了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4.
运用实况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天气学原理、天气动力学等理论,对2015年4月28日且末县沙尘天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总结了且末县沙尘暴预报着眼点与预报指标。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低槽东移进入南疆,引起冷空气西翻而导致的一次南疆盆地自西向东的西翻大风沙尘天气,高低空急流、垂直环流共同作用是高空动量下传的重要动力机制,中低层的冷平流输送是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热力因子;同时得到且末县沙尘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2016年4月26日怀集县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现此次过程是高空槽、西南急流、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等系统配置。降雹发生前两广交界地区不稳定能量充足且700 h Pa以下湿层好,0℃层适宜,有利于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和降雹。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的叠置是强风暴环境场的基本特征之一。临近预报应该关注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如果雷暴单体反射率因子的强度和VIL值出现明显地跃增,并且速度图上出现明显的低层气旋式辐合,应及时发布较高级别的雷雨大风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5月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少雨气候特征为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力的气候背景;乌拉尔山附近压脊发展以及脊前低槽东移为本次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力的高空环流背景;蒙古气旋的热力不稳定是大风天气对流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于本次过程EC和T639数值预报的10风场预报都表现出很好的预报能力,对今后类似大风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有一定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三门峡市2015年8月3—4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几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互相作用产生的;由于前期三门峡市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中低空处于强的不稳定层结,再加上良好的水汽水平和垂直输送条件以及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汇,最终导致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及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资料,分析2014年2月21—25日承德市雾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雾霾天气,前期以霾为主,中期以轻雾为主,后期白天为轻雾、霾交替,夜间以雾为主;高空偏西气流和地面弱气压场是导致雾霾天气持续的天气背景;逆温层产生和维持,持续较小垂直交换系数、低层垂直速度、风速,都是雾霾持续和发展重要原因;低层弱偏西风、偏南风,使雾霾加剧。能见度与风速、气压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PM2.5浓度及气温呈负相关;雾霾发生前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影响系统分析及不稳定层结特征分析,了解2014年8月20日张掖市一次局地暴洪冰雹天气过程,为以后冰雹天气过程的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邢台市一次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16年10月30日到11月1日的大风降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冷空气路径属于西北路径,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降温主要出现在低槽、冷锋过境后的24 h内,高空冷平流促进了地面冷高压的加强,气压梯度加大,强烈的下沉气流造成了偏北大风。同时过程前期,邢台市处于锋前暖区,850 h Pa暖气团控制,天空云量多,最低气温偏高,为冷空气到来后温度梯度的加大,气温大幅下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18年4月13—14日,受蒙古气旋影响,呼伦贝尔市中南部出现了一次强降水天气,通过分析环流形势、蒙古气旋强度、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得出结论,高空短波槽东移促使地面蒙古气旋发展强盛,顶部冷暖空气剧烈交汇,水汽充沛,造成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雾是影响航空飞行的气象要素之一。利用1991—2015年温州机场的实况资料、天气资料,对发生在温州机场的近1 000个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统计,从大雾的基本条件、天气形势、大雾类别、持续和生消特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统计表明:影响温州机场的雾主要类型有平流雾、雨雾和锋面雾,其中平流雾持续时间最长,伴有低云,危害最大;受海陆风影响,辐射雾发生概率没有内陆高,对飞行影响相对较小;大雾发生的主要形势为高压后部的暖区,以及锋面过境的前后。  相似文献   

13.
极端天气事件往往是由异常的自然现象产生的,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灾难性事件。干旱,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影响与损失不容忽视,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进而会阻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南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在简述海南省气候概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海南省的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当地的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高空实况,地面实况,物理量场,地面自动站资料等,对此次乌兰察布市大到暴雪局部大暴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涡的影响下,配合700、850hPa的风场切变产生的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8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一次强低温冻害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温过程是:(1)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2)在高空形势的有利配置下,冷空气不断积聚,而后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地面形成冷性高压控制榆林市,冷空气从中高空流向近地层,地面降温出现在高空降温之后,降温幅度大于700hPa的24h变温;(3)夜间平流降温和晴空辐射降温叠加,增大地面降温幅度,再加上由于当地前期高温使得作物提前进入旺长期,降低了作物承受低温的能力,加剧了冻害程度;(4)自西北向东南从长城沿线开始蔓延到黄河沿线,南部降温开始时间约晚2h,西北长城沿线区的作物冻害最为严重。可见,气候变暖背景下仍不可忽视低温灾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郴州市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6月21日傍晚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实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超级单体的雷达回波强度场和多普勒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强雷暴、局地大暴雨发生前天气晴热高温;上干下湿的叠加区域配合地面辐合线触发能量的释放,造成局地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发生;此次过程雷达PUP图弓形回波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具有持久产生中气旋的能力,中气旋一般产生在弓形回波顶部,且多数造成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7.
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对北京市2006年4月16日一次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特征、磁学特征、14C年龄和10Be分布特征、释光信号特征及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进入北京地区的沙尘移动有3条路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省西北部是北京和国内沙尘天气的主要沙尘源地,针对沙尘天气的危害提出了依法预防管护和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等防治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NCEP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8月15-17日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范围广、强度大,高空槽及东北冷涡是本次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空急流不断从渤海向东北地区输送水汽并在该地辐合,为本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散度的高低空配置表明,东北地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和较大的梯度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出现。本次暴雨的高低空和地面系统配合、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良好,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区域站加密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18—19日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高空低槽在东移过程中发展加深切断成低涡稳定维持在赤峰市地区,同时赤峰市北部地区位于低层暖湿切变一侧,配合地面倒槽向北伸展,共同作用造成的系统性上升运动强烈,同时配合低空急流输送大量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充足的水汽供应、较长的持续时间,加之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赤峰市北部地区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影响,土地利用与防洪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洪涝风险增加。以四川省渠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历史洪水记录与多年水文观测数据重建洪水水位数据序列,快速估计城镇洪水水位并进行淹没分析。通过分析洪水频率与水位的关系、洪水水位差以及不同位置洪峰相关性,更新渠县沿江主要城镇各重现期洪水水位;结合沿江城镇发展定位和预期人口规模,重新核定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结果表明:渠县主要城镇的洪水水位较历史水平平均上升40 cm,其中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洪水水位分别上升至254.75,253.48,250.54 m。根据国家防洪标准,渠县主城区和三汇镇的防洪重现期标准应分别提高至50年一遇和20年一遇,其他沿江城镇和乡村的防洪重现期标准保持为10年一遇。与现行防洪标准相比,提高设防标准可减少农地淹没面积超过30 km2,减少建设用地淹没面积7~8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