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一、村委会、村民小组侵害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纠纷 (一)越俎代庖纠纷.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地抛荒现象极为严重.不少地方的村委会、村民小组在原承包农户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抛荒的农地集中流转出去.而如今原来抛荒的农民返乡要求返还其农地,甚至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争地风波".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颍上县农村土地流转具体情况,并对土地流转势在必行、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科学引导土地流转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颍上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新春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3月,位于谯城区沙土镇大杨村,集中药材等作物种植,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应用,小麦良种繁育,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640亩,带动就业人数210人,年托管土地2000亩,带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6家及农户630户。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生活温饱的需要、税费改革、惠农政策、农村劳力紧缺的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5个方面阐述了颍上县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原因,并就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惠农政策、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制定土地互换制度、抓好宣传工作、切实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加强农民培训、土地流转经营应长期化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亳州市谯城区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散落,要素间联合度低,亟需进行整合优化。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以亳州市谯城区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针对其开发现状,提出空间整合、时间整合、多产业融合、全服务的人员资源整合等路径,试图为亳州市谯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推动亳州市谯城区全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耒阳市耕地抛荒的现状,剖析了抛荒的原因,分析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对耕地抛荒的认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依法保护耕地,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土地抛荒现象为例,指出了我国土地抛荒的现实性,进而从土地承包制度等方面指出了土地抛荒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要从建立土地抛荒责任追究制和督察制度;创新制度,促使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承包大稳定、小调整制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来解决土地抛荒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188-189
近些年宜都市农业耕地出现新一轮抛荒现象,且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之所以称之为新一轮土地抛荒,原因有:1此次抛荒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税费包袱"沉重而导致的土地抛荒存在差异。2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不等所产生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土地抛荒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权,对土地资源流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吕梁山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抛荒现象,直接阻碍了当地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因此耕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吕梁山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利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现象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研究发现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外出务工比在家务农收入高;二是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导致的耕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解决吕梁山区耕地抛荒问题的对策主要有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制度;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0.
<正>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法合理有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1、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不愿进行土地流转。土地作为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部分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多数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意识仍然较重,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农村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安徽淮安读者胡某咨询,他想流转土地搞种植,通过某村村干部准备联系该村几位村民协商流转他们的承包地。他问土地流转合同应该与村民签订还是与村委会签订,在土地流转租金方面国家和地方有没有相关规定标准。律师表示,如果是村委会协助统一流转村民的土地。土地流转合同可以与承包土地的村民签订。也可以和村委会  相似文献   

12.
<正>俗话说:"一女不嫁二夫。"在土地流转时也是这样,同一块地同一时期也只能流转给一个人。可近日,湖北省一位种粮大户李浩(化名)向记者反应,他早年从村民手中流转的一块地,如今却被村民再次流转出去,导致他无地可种。李浩说,2013年时,他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流转期限为5年,现在依然在流转期限内,可村民却把地再次流转给了另一个人。一地两租,太不诚信了。据介绍,该村民"一地两租"的原因是另一个人给的租金较高。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衡水市桃城区农民李志勤放心地与种植大户签了土地流转合同,并拿到租金。如今,土地使用权流转使承包田成了河北省农民的"活资产"。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真正能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可以外出打工,又可以到合作社参加劳动增加收入。截至2018年底,通过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河北省土地流转面积达298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5.7%,比2017年底增长2.7个百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新技术》2022,(1):70-71
<正>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活动就不断增多,农民以转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土地流转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流转双方都是完全自愿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或者是阻碍有承包权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当然也不能强迫和阻碍企业或个人去承包流转农民的土地。并且,土地流转的方式、年限、租金数额等都是由承租双方自由商定,完全公平,不受任何人的干涉、阻碍。  相似文献   

15.
<正>"俺以前种玉米、小麦每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光土地流转费就5000元,老两口不出村子就能上班挣工资,年收入近3万元哩!"临邑县临南镇王楼村村民周贵山喜气洋洋地对笔者说。近年来,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去年以来,临邑县临南镇王楼村积极寻找机遇,引进项目,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成立合作组织,帮助村民致富。  相似文献   

16.
岳方建 《安徽农学通报》2012,(11):182-182,190
阐述亳州市谯城区新型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谯城区新型农民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1)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中;(2)针对当前农机维修人员少、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建议开办农机维修创业班;(3)扩展培训内容,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4)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手段,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种田劳作辛苦、收入相对低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大量农民进入工厂工作,并将各自的耕地抛荒或闲置。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村委组织就将农户抛荒、闲置的分散土地集中起来,集中成片地转包给其他愿意承包经营的农户,同时约定原承包土地上的义务也由现承包人来承担。这种做法对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存在土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对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缺位以及种植行为受经济利益驱动等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近年来,对于有着"皖北粮仓"美誉的安徽省亳州市来说,众多农业结构调整的创新举措,让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亳州市蒙城县的蔡北超便是创新大潮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正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法合理有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1.1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不愿进行土地流转。土地作为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部分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多数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意识仍然较重,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农村的养  相似文献   

20.
林州市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俊桥 《河南农业》2008,(19):10-10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 (一)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 现阶段。林州市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离开土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没有其他收入可以替代土地产出的情况下,农民是不会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