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适时采收。苹果的采收期对贮藏质量影响很大,采收太早,果实外观色泽风味都不好,而且容易发生虎皮病、苦痘病、褐心病、二氧化碳伤害和失水萎蔫等;采收太晚,在贮藏中果实容易衰老,果肉发绵、褐变,发生斑点病、水心病、果肉湿褐病和腐烂。碘化淀粉指数在80%左右为最佳采收时期。一般而言,早熟品种在盛花期后100天左右采收,中熟品种101~140天,晚熟品种141~175天。  相似文献   

2.
一、适期采收苹果采收的早晚对产量、品质、耐贮性等,都有很大影响,要根据果实发育状况和发育天数来确定。一般早熟品种在盛花后不超过100天采收,中熟品种为100~140天,晚熟品种140~150天。苹果采收后将其放到阴凉处进行预冷降温,尽快散掉果实所带的田间热,降低果实内的呼吸强度。二、药剂处理 1.苹果采收后,用6%的氯化钙溶液浸果,可提高苹果的硬度,降低生理病害发病率,好果率比对照可提高7~8%。 2.熏蒸:溴氯烷是熏蒸型广谱杀菌剂,有较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对青霉菌,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均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热处理对红富士苹果虎皮病和贮藏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42℃的热空气处理果实24h,然后置于(0±0.5)℃下贮藏195d,以采收后直接入库的果实为对照,果实出库后置于20℃条件下15d(模拟货架期),定期测定各项指标,并观察虎皮病的发生情况。【结果】热处理能极显著降低虎皮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的积累,降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提高POD活性,抑制PPO活性,促进总酚物质的积累,降低果实失重率,维持果实硬度(P<0.01)。热处理对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P<0.01),使固酸比上升。【结论】热处理可以抑制红富士苹果虎皮病的发生,延缓果实衰老,降低果实软化速度,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4.
苹果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苹果在长期低温贮藏后或从低温贮藏结束转移到货架后易发生虎皮病,降低了果实的贮运价值.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苹果虎皮病发生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虎皮病的发生与α-法呢烯及其氧化产物的积累存在密切的关系,但苹果虎皮病系统的发生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主要从虎皮病症状、虎皮病发生机制、延缓虎皮病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全面阐明虎皮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虎皮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红富士苹果为例,研究了在冷藏条件下(0±1)℃果实虎皮病的发生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关系,在贮藏过程中测量了苹果果实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光化学效率(Fv/Fm)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测定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红富士苹果贮藏期间各荧光参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与果实虎皮病发病率变化都成负相关,但Fo、Fm与其相关性不显著;Fv/Fm值与红富士苹果虎皮病发病率成显著负相关。Fv/Fm值的下降发生在虎皮病发病之前,在贮藏90 d左右苹果出现虎皮病症状,之后Fm和Fv/Fm值下降速度加快,当Fv/Fm值下降至低于0.7时,此时果实表面会出现褐斑。因此,Fv/Fm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与虎皮病发展有关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试验测定了鸭梨黑皮病果和无病果果皮中的α——法尼烯及其氧化产物。可以认为鸭梨黑皮病与苹果虎皮病的发生机理颇相类似,也是一种生理病害,采用防治苹果虎皮病的乙氧基喹处理包果纸包鸭梨,同样可以防治鸭梨黑皮病。  相似文献   

7.
1-甲基环丙烯对红富士苹果虎皮病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苹果虎皮病发病情况及相关生理代谢的影响。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将果实用1-MCP处理后,置(0±0.5)℃,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各项指标,观察和统计虎皮病的发生情况。1-MCP处理明显地抑制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推迟了乙烯峰的出现;极显著地降低了α-法尼烯与共轭三烯的含量;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了多酚的含量。1-MCP极显著地控制了虎皮病的发生,降低了红富士苹果虎皮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8.
采收期对嘎啦苹果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嘎啦苹果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分别于盛花期后110、1171、24 d和131d采果,在室温条件下定期测定几项品质指标的变化。盛花期后117 d以前采收的果实其果皮亮度好但着色程度差,盛花后124 d采收的果实其果皮和果肉的色度均较好,盛花后124 d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变化较小,失水少,商品品质较好。盛花后117 d到124 d左右为嘠啦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不同采期果实色泽差别明显,可以作为判断采收期和果品品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苹果虎皮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一)症状苹果虎皮病的发生是一个明显渐进的过程,病症初期只是在果皮出现较小的浅黄色不规则褐变斑块,之后颜色逐渐呈现褐色至深褐色,由较小病斑扩展变大彼此互相连接成大片。(二)发病规律大部分苹果品种在采摘后3个月左右发生虎皮病。  相似文献   

10.
采收时红富士苹果果实大小早期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 3个生长季跟踪观测了 35株成年红富士苹果树的果实生长发育状况 ,以早期预测采收时果实大小为目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在早期 (盛花后 30~ 5 0d)还是中期 (盛花后 6 0~ 12 0d) ,红富士苹果幼果的日平均生长量 (横径、干重、鲜重或体积的日增长量 ) ,与采收时果实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程度远高于该段时期内果实相对生长量或某一时刻观测的幼果大小与采收时果实大小的相关程度。采用早期和中期不同预测指标的相关方程 ,预测 1994~ 1996年各年采收时果实大小的结果与田间实测结果进行比较 ,以盛花后 30~ 5 0d果实横径的日平均生长量作为预测指标 ,根据预测指标与采收时对应果实横径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y =15 3.5 71x +73.492获得的预测结果优于其它早中期预测指标 ,且无论是单株树果实平均大小的预测值还是不同树势的树的果实大小预测值 ,与采收时的实测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盛花后 30~ 5 0d幼果的日平均生长量可作为采收时果实大小的合理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