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剂"(降凝剂和减阻剂)在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外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新疆油田已将降凝剂和减阻剂应用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原油长输管道的设计中,使设计的管道更加经济和安全,并为管道的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塘湖 《油气储运》1994,13(6):13-15
原油管道一般按油田高产期外输设计的,在油田开采的初期和末期,原油管道必然出现不满输现象,由于油田自然老化,原油外输量减少,油田自炼油增加;设计时对油田产量估计过高,导致管径设计过大等原因,使我国多数管道出现低输量情况,提出了实际输量稍高于允许最低输量叫低输量,实际输量低于允许最低输量叫超低输量等界定指标,我国盛产高粘易凝原油,低输量运行既不经济又很不安全。国外的办法一般是掺稀油输送或加药改性,延长  相似文献   

3.
长输原油加热管道的减输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原油加热长输管道出现低输量运行的情况,对现有的管道减输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国内外原油长输管道的减输实例,对各种减输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原油长输管道的合理减输技术,旨在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和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4.
以沿江炼化企业炼油装置检修期间仪长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为例,深入分析了炼化企业装置检修期间对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的影响,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运行、调整输送方式、合理制定装置检修计划、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等优化措施。指出管道安全平稳运行意义重大,要从加强沟通与协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着手,对管道低输量运行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易凝原油低温热输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湛茂管道所输的三种易凝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了该管道的低温输送规律和安全输送温度.根据试验结果,调整了该管道的工艺运行参数,通过降低输油温度的可行性论证,证明输油温度降低后,管道可平稳、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6.
从原油流向与输送工艺、原油品种与物性、管道负荷率、管道线路与设备老化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原油管网的现状和特点.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面对东北原油管网输油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管道负荷率、原油顺序输送的运行方式、清管周期和清管程度、第三方破坏和服役年限等.分析结论对提高该管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提出了为保证该管网安全、平稳、高效、经济运行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原油管道在不停输工况下进行站外管道整体更换的问题,依托站场原有设备,通过修建临时流程将新、旧管道分别与站场设备相连接,保证新、旧两条管道同时运行,从而实现旧管道在不停输的情况下整体更换为新管道的目的。以阿赛线261 km原油管道不停输成功换管为例,阐述了临时流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原则及实施方法。从新管道预热流程、新管道投油流程、旧管道水置换油及投产过程中不停输实施方法等方面对新管道的投产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详细描述了新建管道与站内流程的连接方式及旧管道在站内的拆除方式,最终得出了原油管道不停输整体更换管道的具体实施方法,可在保证新管道安全投用的基础上妥善处置旧管道。(图2,表9,参21)  相似文献   

8.
针对原油管道在不停输工况下进行站外管道整体更换的问题,依托站场原有设备,通过修建临时流程将新、旧管道分别与站场设备相连接,保证新、旧两条管道同时运行,从而实现旧管道在不停输的情况下整体更换为新管道的目的。以阿赛线261 km原油管道不停输成功换管为例,阐述了临时流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原则及实施方法。从新管道预热流程、新管道投油流程、旧管道水置换油及投产过程中不停输实施方法等方面对新管道的投产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详细描述了新建管道与站内流程的连接方式及旧管道在站内的拆除方式,最终得出了原油管道不停输整体更换管道的具体实施方法,可在保证新管道安全投用的基础上妥善处置旧管道。(图2,表9,参21)  相似文献   

9.
长输管道冷热油交替输送热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的设计与运行,通过冷热油交替输送软件计算,考察了输送距离、年输送批次、相对输量、管道输量和出站温度等热力影响因素对原油流动安全的影响,总结了长输管道冷热油交替输送的典型热力特征,深化了对冷热油交替输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BEM-5P原油降凝剂在大港油田万周输油管道上的现场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EM-5P降凝剂对万周管输原油具有较好的降凝降粘效果.加剂运行可降低管道启输量和安全运行温度,避免了反输,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